山隐隐·水迢迢·再看滇西·重走茶马道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在高黎贡的飞瀑秋雪和 和顺 的小桥流水之间,我希望继续我的旅程,找到美的真正含义。

前言

又相逢,万古高山尚在,千秋流水犹存。
在古道上踟蹰,感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悲哀;在山巅上伫立,体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惊险;青苔在阳光下苏醒,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闲适;大山在青天下沉默,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
一路向西,越过一重重大山,穿过一条条江河,找到久别重逢的西陲故地。我可以做的,是用脚步,丈量高黎贡山的雄阔,凭吊 和顺 古镇的诗意,擦拭远征将士的鲜血。我所踏过的光滑锃亮的青石板,可是 印度 僧侣、中原商贾、荒山匪寇、 日本 武士、 云南 军汉所踏过的?
山那边的土地是那么美丽,蜿蜒流过的河流,肥沃的土地,温润的美玉,整齐的小屋。千百年来,数度易手的土地,是否能继续保持它的矜持与宁静?
收回历史的思绪,白云的裙裾依旧婀娜地缠绕在山腰,流水的琴音依旧清脆地回响在山谷。高山流水仍在,变化的,恐怕只是这个世界的生灵吧。

碧溪独坐

2018·10·7

行程

同三年前一样,这次出行也是参加户外公司的活动。
DAY1 昆明 -百花岭
DAY2 百花岭(徒步8km
DAY3 百花岭-旧街子-林家铺-曲石(徒步25km
DAY4 曲石- 腾冲 - 保山
DAY5 保山 - 大理 - 昆明

DAY1 一路向西

四点多钟就爬起床来,匆匆赶到国贸中心坐上团队的大巴。起初大家都不谙熟,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高深莫测,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户外经验,心里不禁开始打鼓。后来大家熟了起来,说说笑笑,才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还真不少,甚至还有10岁的小妹妹(事实证明她比我厉害)。
车出了城,便如想像中的一样堵在了安宁——还好掏出作业来写也不算寂寞。
中午在一个名叫 云南 驿的服务区——从职能上来看是货真价实的驿”——吃了午饭,又接着行路。路过 永平 时看见了两座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其中一座模仿 麦加 圣寺的风格,还用了四根宣礼塔,规模大到有点吓人。
澜沧江 下了高速,沿着红色的江水北行,两边的山若是再高上一点,就可以引发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感慨了。路上还有一座中和村,不知是否是为了纪念黄巢之乱而命名者。
车行驶到了 怒江 州境内,岔路口有一块大石写着怒江
大峡谷国家公园。有一位女警员上车来检查我们的身份证,让人有一种身处边陲之地的感受。
车又行,只不过这次是沿着 怒江 而行。 怒江 江面在这一段甚是宽阔,与字大相径庭。江两边开了梯田,还有香蕉林。还见到一座座椅一般的山面朝 怒江 ,真是风水宝地!
晚上七点左右,车转上山间小道,向山上驶去。大约行了十里,就到了我们歇宿的大鱼塘村。村口有一座鱼塘,周围有绿树和小亭,屋子上铺着乌油油的瓦片。
我们在该村的旅游业先驱家吃晚饭,又被告知停电,只好秉烛而游。院子布置得很雅致,飘满了米酒的醇香,引得大家纷纷去揭盖酒缸。农家提供的都是些山货野菜之类,口味倒也清爽。席间认识了一位师兄,还有一位 山东 驴友
这家主人把我们安排到另一户去歇宿(还分一号院、二号院和我们住的三号院等等),黑夜中只听见狗的吠叫,天空中星河斑斓而璀璨,让人后悔没有恶补一点观星知识。我们一家三人住在侧房二层的第一间屋里。农舍简朴,但却也令人感到温暖——十厘米厚的被子也确实温暖
秋虫声声,催我入眠。

烛光晚餐,乡野之味


寂静的农家小院


小院中的莲雾

DAY2 飞瀑温泉

清晨,在哼哼唧唧的猪叫声中醒来。
来到一号院吃早饭,香喷喷热乎乎的一锅肉汤,配上软糯弹滑的饵丝,是在 昆明 都无法尝到的肉饵丝。
乘车上山,回头望见山腰村庄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远处山间挂着一道飞瀑。沿着国家公园铺设的石板路下到山谷中,沿路碧油油的十分可爱,远远就听闻水声轰鸣。
转过一个山崖,闪出一道瀑布,溅起点点水花,形成半道飞虹。相比落基山的Takakkaw Falls,这算是小巫见大巫,但仍然阻止不了我们对着它疯狂地拍照和赞叹。
之后沿着溪水前行,泠泠淙淙的惹人爱怜。绕过片林子,躺着一个小池塘,上面轻轻飘着些许雾气。这就是温泉了吧!早已经有人惬意地享受着了!
听闻更衣室里蚂蟥横行,不敢去拜访,只好草草换了衣裳。池底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冒出,把水温调得炙热,又带来一些二氧化硫的味道。在池 水里 泡得全身酥软,似乎连回村也成了问题!
下午一点左右打道回府,路上又见到一条极纤细的瀑布。人常说顾名思义,这般就来一次顾物思名。方才的大瀑布可名之曰仙翁,这处的小瀑布可名之曰玉女。彼处若仙翁之银髯,此处似玉女之青丝。细细咀嚼,还是颇为贴切的。
顺着另一条路回到停车处,已经倦极,可能是因为手脚被泉水泡软了的缘故。
下山的路上,团队里有人引我们去拜访了一位隐居此地的设计师。她的屋子架得四面透风,伸头就可以看到绿葱葱的玉米地。她还卖些咖啡与我们,似乎体现出些高雅的味道。
又回到大鱼塘村,碧泓泓的池塘映着天光,更是美丽。回到三号院,男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尝尝他自己揉的茶,女主人帮我找到了当做书桌的地方,拿出柿子、磨出豆花和我们分享。到了傍晚的时候,炊烟斜斜地在屋顶升起,旱鸭撅着屁股抢食着洋丝瓜的叶片,高大的家鹅趾高气昂地在小巷中咕咕叫着。
热腾腾的菜肴冒着热腾腾的热气,静悄悄的村庄过着静悄悄的生活。

山岭晨雾

透过树叶,远眺对面郁郁葱葱的山间玉带一挂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仙翁瀑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玉女瀑

云雾散开,来时路上一片空阔

简朴的农家小屋

山村远景

DAY3 翻山越岭

我们要翻高黎贡。 一早便起了,匆匆吃了早饭,收拾了行囊,赶往鱼塘边集中。我们的大巴身子太胖,无法把我们送到旧街子,只好另雇了村民的面包车送我们上山。司机大叔说近年来来此观鸟或徒步的人越来越多,又向我们夸耀说他翻到林家铺只要五个小时。他有说起曾有一队翻越的人雇了八个向导,最后是由向导把人挨个背下去的——据说背一个人要收六千元。
到了旧街子,领队讲了注意事项等,大约是防蚂蟥、防熊的方法,还有大致的时间——十点前到 永定 桥,一点前到南斋公房。这里据说是当年茶马道上的市镇,只是我没有看到任何基址。
顺着青石板路上行,我们深恐无法按时到达,只好加快速度。同行一位老爷爷发现了一只酷肖公牛的树根,还热心地帮我们与他的新发现合影。
一段长坡爬完,走进了平路。路人见到小心蚂蟥或有熊出没之类的牌子时总是异常兴奋——然而终没有见到熊。路上时不时有清溪穿过,弯腰去抚弄一番,清凉无比。又有横躺在路中的 大树 ,增添了些走路的附加乐趣。
终于到了 永定 ——还提前了一小时。桥是光绪年间造的,因为原桥被冲倒,故名永定。桥这头有一座类似小庙的石头建筑,恐怕是用来祭神祈福之类的。石桥上盖满了青苔,很滑溜。栏杆柱上的圆球也被青苔占领。
过了桥,又开始上山。石板古道与土路交替出现,有时道路沿着雨水冲刷出的沟槽前行,环顾左右尽是树根,有些狰狞。山间的天气也是多变的。方才还云遮雾绕的山岭小路,转瞬间就出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美景。阳光下的绿苔,娇嫩、柔弱地舒展开来,有一些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妩媚与灵动。深吸一口气,只觉得生命都要融入其中了!
经过换米处,再行一会就到了迎客杉。杉树很高大,但是没有许多叶子,显然是被雷劈雨淋惯了。拖着疲累的身子再往前行,山愈高,视野也愈加开阔。在一处名叫懒板凳——据说是因为路人走到这里就懒得再走——的处所,远处山岭已经在树叶间若隐若现,紫色的草乌花静静地在石边开放。
再往高处走,林渐渐稀疏了。在和尚岩伫立远眺,对面山岭上树木郁郁葱葱,山谷中云雾袅袅升起——仿佛真有一位仙人在山谷中采药炼丹。离开和尚岩几十步,就可以看到南斋公房,大批路人再此歇息。听说这处在茶马道时期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公益机构,专门帮助落难的路人。现在的南斋公房是2000年以后修复的,四间屋子,院中堆了食物和瓦片,正殿中还有一尊残像。在南斋公房远眺,视野反而逼仄了许多,没有和尚岩的开阔。
十二点半,在南斋公房捡了一位师兄同行,登上雪冲垭口,风愈发的大了起来,我们忙取出大衣披上。翻过垭口,小路蜿蜒,一地黄花,前方一座骆驼样的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远远还能望见 腾冲 那边的农田,真是大畅胸怀。
开始下山了,顿觉体力上的轻松。小溪漫上了古道,但也并不滑。垭口下方有一座古碉堡,乃是当年国军防备占领了 腾冲 的日军进攻 保山 所凭借的天险——当然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
随着高度的降低,我们又进入了密林里。板壁岩是一块光滑岩石,面朝小溪。继续前行,路过撑腰石,我们都捡了一根树枝撑在这里,便如古往今来的路人一般祈求腰腿健康。
过了西坡岗房,天空中落下了雨,赶忙取出雨衣披上。不一会,密林就被浓雾遮盖,白茫茫的说不出的诡异,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小雨时下时歇,道路也变得泥泞起来。有蚂蟥袭击了师兄,但是幸好我们带了些盐,足以解决问题。
终于走到了平地。正是因为这里是古代马帮放马吃草、埋锅造饭之地,因此称作撒马坝。右手边一条新修的石板路直通密林。沿着此路接着前行,速度不知不觉放慢了下来——这是因为只有一站地(我们把每个景点称作一站)的缘故。但是忽然又上了坡,山上有小瀑布一条。下坡的时候就没有如此轻松了。被雨水淋湿的石板路滑溜异常,若是没有手杖根本无法下山!就算有手杖,也只能一步一步挨下去。更何况林间突然响起了类似野猪的嚎叫声,吓得我们心里发毛,师兄便摔了几跤——我虽慢,但并没有摔倒。林间的植被愈发新奇, 比如 一种类似芭蕉,接近根部的茎上生了一串葡萄似的果实的植物。
行了一个多小时,总算走上了一条火山石铺就的平路,见到了骑摩托的当地人,心里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
在山脚迂行了十几分钟,在四点五十五分,终于看见了我们的大巴车!与师兄作别后,我们发现原本应当收队的领队竟然比我们先到。细一打听,原来在撒马坝应当左转走小路,我们竟兜了一个大圈子!
七点半,所有人都到达了林家铺。每个人都忙不迭地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经历,远处的群山在暮霭中轮廓分明。回头,我们所翻越的高大的高黎贡山,也逐渐隐藏在云雾之中。
曲石镇,好梦。


路线




在路上

沦为厕所的古驿站


青苔铺满光绪年的古石桥

桥边类似于神社的石屋






野菌冒出头来



青苔爬满茶马古道

高大的迎客杉



懒板凳远眺


和尚岩的云谷

终于到了南斋公房


远观云海


翻过雪冲垭口,看到骆驼形状的山峰






板壁岩


山路上下起了雨

在绕的远路上邂逅的小瀑布

回望翻过的大山

DAY4 又见腾冲

今天是在 和顺 的自由活动。昨夜请教了王师姐,得到去国殇墓园一游的建议。
九点半悠悠地前往 和顺 ,我们竟然都不知道团费已经包含了门票,都跑去买——幸好领队 大方 地补给了我们。
和顺 乡没有什么,既没有 喜洲 般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没有团山般精雕细镂的窗棂,更没有 沙溪 般悠闲从容的态度——它只是一座荷叶塘之中的小镇罢了。
图书馆藏书颇丰,只是时间仓促,无法借阅。从图书馆拐进了 文昌 宫,跟孔圣人磕了头,便匆匆离开。再一旁有被搬空了的远征军入缅作战博物馆。
再沿着镇边走,看到了寸氏宗祠宽大的月台和中西合璧的牌楼,心里顿时一阵喜欢。进去门里,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美。倒是有一个工作人员上前来喋喋不休地吹嘘,这正殿是去年翻修(翻修翻修,先翻后修)的,用了 缅甸 的金丝楠木(我居然记得),上千年不朽……我怀疑原先的正殿、灵位,恐怕都被拿去当柴烧了吧!当真是牛嚼牡丹,把我气得七窍生烟!甚至还用玉来铺地,号称踩一踩能发财,这真是侮辱玉的君子品格!
相反,弯楼子倒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由于地形限制建筑不是很工整,但是完整地保留了三坊一照壁的典型特征。天井里养了花木,一看主人就是一位雅士。正厅里挂了祖先照片和功德匾。听老爷爷说,这家人在闹匪患时曾经挺身而出,和土匪谈判。进入下一个天井,一位老奶奶眯着眼睛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我们讲着过去的故事,又指点我们去看第三座院子。真是天壤之别!
吃了干粮,我们去拜访李氏宗祠。院子里苔痕上阶,幽兰吐蕊,充满了雅趣。经过元龙阁,去游了艾思奇纪念馆,没有留下许多印象。为了能去拜谒国殇墓园,我们草草看了刘氏宗祠——有一块乾隆二十几年的碑——便离开了古镇。
似乎是为了渲染出一种气氛,离开时天上又落了雨。从 和顺 到墓园只有七八里,打出租车十分钟就能到。墓园里青青葱葱的,在雨中静默、肃穆。在昨天就听师兄说过一些关于滇西抗日的事情,今天竟有幸来拜谒,也是缘分。忠烈祠里难得的保存了蒋中正的题字,孙 中山 先生的画像,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四周是各个机关个人赠送的花圈。我不由得鞠下躬去……
出了忠烈祠,前看到 美国 人的墓地,再往后是远征军烈士的安息之所。一座不高的土山,数以百计的英灵;一方小小的墓碑,简简单单的姓名与番号。但是当它们一排排地列在你面前时,当你了解了它们的故事之后,你想流泪。一步步登上山顶,小雨打在我的脸上。当我来到山顶,看到那块不高的纪念碑时,我不由得鞠下躬去。碑的另外三面介绍了战争的经过,当看到高黎贡山之战时,我不禁感同身受。百年前,依然是野兽横行、地形险峻的山脉,也阻挡不了国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无论是碉堡、墓园,还是南、北斋公房,都是那场战役不灭的见证。
下得小山来,过了一座偏僻的小坟堆,那是倭冢。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是否有碍于中日关系正常化,但我敢肯定这一定无妨对烈士英灵的尊重。
离开墓园,回到 和顺 停车场,开始回家的旅程。夜宿 保山 板桥镇,酒店老板是卖茶的,房间里有一套茶具,布置得十分雅致,只是茶的口味一般。



图书馆




中西风格结合的寸氏宗祠牌楼



弯楼子





大理 石点缀的正厅













李氏宗祠里的古树幽兰


水上元龙阁

回到刘氏宗祠






忠烈祠门口的蒋中正题字

著名的《答田岛书》


于右任题字

纪念碑




06月,贾小姐去走了 洛克 线,带回了高黎贡山已经不准翻越的消息。

两年前的那些,山谷、野花、云雾、溪流、石板路……一一在脑海中重新浮现。

而那些残破的碉堡、滑溜的石板、覆盖满青苔的石桥,都将迎来长久的寂寞。它们寂寞吗?或许它们并不会这样觉得吧。

那些在山间自由飞翔的鸟儿、惬意吟唱的虫子,应该都是他们日夜不离的伴侣吧。
自然,是永远不会寂寞的。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