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关门砬子——追寻尘封的历史印记 - 黑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黑龙江
追寻

拂去岁月飘落的封尘

打开心路历程记忆的闸门

一幅幅难以忘却的画面

引领着他们重回故里的脚步

追寻每个人生命中的根本

心中抹不去光阴蚀刻的印痕

追寻那永远

属于双阳人那无怨无悔的青春


抚平渐行渐远的光阴

又现逝去岁月如歌的年轮

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往事

牵动着他们对故乡的思恋

追寻无处安放的灵魂

心中抹不去光阴蚀刻的印痕

追寻那永远

属于双阳人那无怨无悔的青春

关门砬子

关门砬子位于通河县凤山镇行政区划内,距离通河县城约65公里左右,地处兴隆林业局曙光林场作业区。此山海拔约600余米左右,山顶两座石砬子就像对开的两扇大门,守卫着双阳机械厂北部门户。山虽然不高,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印记。2021年4月3日,在即将迎来中国**建党百年华诞之际,8264通河户外登山俱乐部组织部分山友登关门砬子,沿着历史的足迹,追寻那尘封的往事,参观双阳厂旧址和探寻抗联遗迹。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以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先烈为代表的抗联英雄,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热潮。在通河大地上曾活跃着数支抗联队伍与日本鬼子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抗联战士在深山密林之中建立了许多秘密营地。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鸡冠砬子营地、三棵松营地、小古洞营地、关门砬子营地等。活跃在关门砬子附近的抗联队伍中,有一支是黑龙江省省长陈雷、李敏夫妇所在的队伍,他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凭借一腔爱国热血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和不利条件,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浴血奋战。在那里曾洒下无数抗联战士的鲜血和汗水,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以******为代表的中国**的带领下,经过全体中国军民的共同奋战,最终打败了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开启了新中国的建设步伐。

星移斗转,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刹时风起云涌,世界局势突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相称霸世界,当时我们的老邻居苏联为了一己之私,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我们漫长的北方国境线上陈兵百万,不断地在边境线上发起武装挑衅,造成两国爆发武装冲突,致使我边防军民流血牺牲。为了防止苏联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突然侵略战争,保卫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做好一切战争必要准备,伟大领袖毛***提出了建设“三线”的伟大号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巴山蜀水到白山黑水,很多重要工厂、科研院所等机构都搬迁、转移到内陆腹地“三线”地区进行重新建设。为了对“三线”建设更好地完善和补充,毛***又提出了在“三线”地区建设“小三线”的重大举措。黑龙江省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号召和部署,根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等的相关要求,在老省长陈雷的亲切关怀下,分别在通河、尚志、五常、牡丹江等地进行选址,加快推进“小三线”建设。1965年陈雷省长亲自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黑龙江省通河县凤山镇原曙光林场关门砬子附近进行规划选址,建设军工厂。因为这里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树木茂密,全部为原始森林,中间地势相对平坦,一条无名小河从山脚下潺潺流过,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形结构非常符合“小三线”军工厂的建设需要,再没有比这里更加合适的地方了。厂址确立后,将这里命名为黑龙江省通河县双阳林业机械厂,军工厂代号:967厂,保密信箱为通河县16号信箱。当年在原凤山公社(现凤山镇)西面不远又建了一座前进机械厂,作为双阳机械厂的配套厂,专门生产7.62mm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
双阳、前进地理位置

1965年建厂之初,那里原本就是一片原始森林,没有道路,没有厂房,没有设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第一代双阳人在党的号召下,从重庆哈尔滨齐齐哈尔、北安等全国四面八方,背着简易的行囊,坐着马车、牛车进入原始森林腹地,就地取材,伐木,开采岩石,盖房,铺路,架桥,安装机器设备,顶风冒雪斗严寒,艰苦奋斗把厂建。他们在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经过全体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厂的初建任务。1965年建厂当年就生产出全中国第一批半自动步枪,并顺利通过测试装备一线部队,此后年产量可达4万支以上。在中苏珍宝岛战役和对越反击作战中,双阳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有力地支援了战争需要,同时还出口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国家,为对外武器贸易和国际交流做出了应有贡献。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和奋斗,到七十年代初陆续完成了工厂车间、职工住宅、中小学、医院、商店、粮店、俱乐部、银行、邮局、托儿所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双阳厂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双阳厂军工事业不断地发展,吸引了各地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背井离乡,拖家带口走进这茫茫的原始森林,支援国家军工和国防建设,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七十年代末期,儿时的邻居贾家和小学同学王家,父母原都是浓河粮库的职工,为了支援双阳、前进厂建设,纷纷搬离城镇走近深山。那时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自分别之后便断了联系,多年以后与王家小学同学取得联系,诚邀部分小学同学相聚,相谈甚欢,可惜不久之后其因公离去。那个时候双阳、前进军工厂是一个极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存在,可惜没有机缘在那个时候走近它的、了解它,不能说不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生活区原貌

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风云趋于缓和,中美关系得到了空前改善,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因国际形势的变化,由潜在的高战争风险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诸如“小三线”这样规模的军工企业,因其远离中心城市,地处深山密林,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以及因其生产的军工产品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不得不调整“小三线”建设政策,由生产军工产品向民用产品过渡,直至彻底关停并转“小三线”军工企业。双阳机械厂职工、家属从1982年开始分期、分批搬离大山,至1994年全部搬迁完毕。双阳厂经过短暂的辉煌历程,像一颗流星一样滑入历史的长河。想必当时的双阳厂干部职工一定有许多不甘,也一定有许多困惑,一个好端端的工厂怎么就黄了呢?也许当初的人们并不知道市场经济大潮是一个什么概念,不明白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道理。那一代人经历了十余年的改革阵痛和苦苦挣扎,生活也一度受到了较大影响,曾经工作了二十来年的工厂旋即分崩离析,仿佛一个家庭因变故而不复存在,人们失去了家庭的庇护与温暖,想必那个时期双阳人内心的疾苦,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工厂不复存在了,机器设备也随之被拆迁、变卖,唯独剩下的一座座没有了房盖的厂房、一面面砖瓦结构的建筑墙体还静静地矗立在原地,任凭风雨的消磨与侵蚀,顽强地守护着曾经的建设者们痛苦的记忆。野生的树木在曾经的车间或者是办公室里肆无忌惮疯长,大多已经比建筑本身还高了,它们仿佛就像一把把达摩利剑刺痛着我的心里,是否也刺痛过原双阳人的心?
原厂房1

原厂房2

原厂房3

原厂房4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不断地追寻前人的脚步才不会忘记根本,才不会失去历史的记忆,才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蹈覆辙。作为通河大地上的一份子,绝不能忘记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双阳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共和国大厦添加的一砖一瓦,没有他们的付出和无私奉献,共和国的大厦就不会如今天这般伟岸。追寻、守望渐渐远去的历史,不忘初心使命,方得始终。
屋内的树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载着十余人的两辆车到了原双阳厂生活区,穿过一段松树绿荫的小路直达原双阳厂厂区第二道门岗,我们将车停在门卫房的旁边。经过简单的装备整理,大家一字排开,鱼贯而入原双阳厂厂区。昔日的机器轰鸣变成了鸟儿的嘀鸣,往日规整的厂房现已残垣断壁,瓦砾遍野,昨日宽敞的街道已经无法辨认,唯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厂而过,一直伸向远方。
原厂区门卫

关门砬子是去年登城墙砬子时发现的,当时从城墙砬子往回走,半路上远远的望见西北方向耸立着两处石砬子,通过查看手机电子地图,发现这附近署名最近的山是关门砬子(其实所见为关门砬子西边的一处砬子)。当时有的队员就提出希望有机会可以来登一次关门砬子。
北方的初春,冰雪刚刚融化殆尽,但山里面背阴坡的积雪尚未消融。阳坡的残枝败叶已经被阳光晒得干枯,脚踏在上面发出哗哗的响声。向西北方向前进了不多时,整支队伍便沿着山脚下的一条隐约可辨的小路向北进发,由于大家在平缓的山路上行进不多时就开始爬山,且山坡较陡,不一会所有队员便气喘吁吁。为了大家尽快适应登山节奏,便放慢了攀爬速度,不时停下来换下穿多了的衣物或补充些水份。经过简短的休整后大家继续向纵深前进,虽然也望不见目标在哪里,但好在可以按图索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进,逐渐发现通往山顶的路上散落的滚石,证明距离砬子出现已经不会太远了。果然,随着山势坡度的增加,从脚下的山梁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到顶点,前方隐约可见低矮的石砬子现身。打开电子地图仔细确认,脚下站立的地方并不是关门砬子,确切位置应该在此处百米开外的东北方向。拨开盘根错节的灌木丛,踏着尚未融化的积雪,朝着东北方向继续前进。渐渐地一处石砬子出现在不远的地方,北侧一个小砬子拔地而起,和右侧的大砬子约有四五米宽的间距,中间是通往山下唯一通道,两座相邻一大一小的石砬子仿佛把守关隘的城门,也许这就是所谓关门砬子的由来吧。先登上右侧的大砬子,站在一块石头的缺口,向东方瞭望,原双阳厂就在这关门砬子不远处的山脚下,隐没在茫茫群山环抱的谷底之中。原双阳厂生活区残存的部分建筑,稀疏地分布在远处的田野的边缘。随着声声呼唤,队员们陆续来到砬子脚下,终于满足了有的队员必须要登砬子的愿望。大家在砬子周围爬上爬下,纷纷摆出各种造型拍摄。站在并不高大雄伟的关门砬子面前,仿佛有些失望,失望的是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和伟岸。但是,这里却是七十多年前东北抗联曾经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老省长陈雷和他的夫人李敏带领无数抗联志士,拿着简易的武器装备,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迎着塞北的寒风积雪,和敌人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那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西侧无名砬子

无名砬子

站在他们曾战斗过的地方,默默地看向远方,脑海里仿佛又浮现出七十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大家来到这里,没有围追堵截的敌人,没有饥寒交迫的窘境,有的是对自然的那份热爱,有的是在这世外桃源放松身心,充分沐浴大自然的喜悦。然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英雄们用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换来的。今天来到这,登高望远,追忆往昔,怀念先烈,就是要不忘初心使命,不能让革命先烈的血白流,要让先烈们打下的宏伟江山永续。




抬眼望向西面,透过树的夹空隐约发现还有一处砬子,大家仿佛仍意犹未尽,纷纷要求继续向西前进,登上那座气势雄伟的无名砬子。走在山脊的背阴坡,积雪没过了脚踝,未穿雪套的队员灌了一鞋壳的雪,见此情景,冬日暖阳便把雪套脱下来穿在一名新队员的腿上,充分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积雪也越来越厚,加之山峰陡峭,大家只好迂回到阳坡向西前进。阳坡的雪已经融化干净,再也不会往鞋壳里倒灌了,大家走起来也相对轻松,右手边的山脊连绵起伏,犬牙交错,非常壮观,大家边走边欣赏,不断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在前面的队员已经登上了西侧山脊,山脊分别连接着南北两座砬子,南边的砬子要高一些,北边的砬子稍矮。一名队员尝试着向最高的砬子爬去,由于西风劲吹,人都几乎无法站立,加之石砬子比较陡峭便退了回来,准备午饭。对于这支队伍而言,不登上最高处,总是不轻言放弃的,特别是女队员,经常表现出超出一般的勇敢,不达目的是绝不会罢休。待风稍小些时候,尝试着再次向砬子攀去,跨上一处陡立的石头台阶,薅着刚刚从冬天慢慢苏醒过来的植物枝条,徒手攀上崖顶。崖顶上的松树经过一个冬天的炼狱,已经开始慢慢苏醒,一身嫩绿,在其他植物尚未披上绿荫的时候,尤显苍翠。头上碧空万顷,白云袅袅,野鸟梢头不停鸣叫,远山连绵起伏,好一幅初春北国风光。
臭松顶子山

因山顶风力较大,经过片刻停留便下山午餐。简单用过午餐,整理好行装,大家急匆匆地向山脚下走去。隔着很远的距离,便能听到从山脚下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走近山脚下的一条小河,河上冰层尚未融化,2尺余后的冰被湍急的流水割出一道弯弯曲曲的沟壑,河水在沟壑中飞速的向山下溜去。河岸上,冰凌花三五结群,在残枝败叶间绽放,点缀朵朵金黄,大家纷纷流连在一片片冰凌花间,或躺、或卧,或做亲吻状,好不喜欢。赏罢冰凌花,大家起身向厂区走去,流连在一座座残败的建筑之间,望着曾经辉煌的原双阳厂遗址,好不惋惜,惋惜为什么没能把一座完好无损的双阳厂保留下来。惋惜的是中国人对于历史遗迹的那种漠视与无知,北京的城墙、原刘亚楼在双城的指挥所、通河的小白楼等等,都曾经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而在现代城市建设理念衣钵下被夷为平地。这些林林总总的败笔,不能说不是历史的悲剧与遗憾。与大脚丫、冬日暖阳和海英一同来到原双阳厂枪管车间,这是一座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厂房,只因为它上面的房盖是钢筋混凝土的。站在空荡荡车间当中,全部窗子已经不翼而飞,只剩下四框,墙垛上依稀可见的标语,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昔日曾经的辉煌。遥想当年,工人们在毛***语录精神的感召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拼搏工作,出色完成一项项艰巨的工作任务,那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空旷的厂房



当我们即将告别这里的残垣断壁、遍地砖头瓦砾,结束今天的活动时,在厂区的水泥桥旁偶遇一家特地从齐齐哈尔归来的原双阳厂职工一家四人。老人家八岁随父母来到这里,几乎整个青少年时期及中年都在这里度过,技校毕业后直接进了工厂上班,也许解放军用来杀敌的钢枪就曾是她亲手加工制作的。现在老人家已经退休,并且有了第三代后人,今天特意带着这第三代人回到她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追寻尘封的青春记忆。也许小小少年已经无法从这残垣断瓦中追寻和感受到奶奶那青春火热的奋斗年代,但奶奶朝思梦想的就是她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地方。以前来这附近登山时也曾偶遇原双阳厂人回归故里,寻找他们曾经的过往,也许这里是他们梦开启的地方,也许这里曾是他们光荣与骄傲的源泉。总之,这里是无数双阳人魂牵梦绕的故土,唯有这里可以安放他们漂泊不定的灵魂。
偶遇回乡的一家人

俱乐部

斯人已去,建筑残存。那些伫立在森林中用石头和红砖砌筑的墙体,向今天的人们默默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过去。再过若干年后,随着风雨的侵蚀,也许这些残垣断壁也将不复存在,变成泥土,人们再也找不到一点点关于双阳厂的印记。当人们想起它时,也许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去回忆曾经的过往。岁月匆匆、时光冉冉、一切都将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三线”人的故事和精神永放光芒。
56式半自动步枪

***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双阳人就像那金灿灿的冰凌花,即使雨雪风吹也从不凋零。虽然双阳、前进厂没有延续如今天的大庆、北大荒那样的辉煌,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一代人为共和国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定,我们为他们骄傲,我们为他们自豪,我们为他们歌唱,愿他们的荣光永远铭刻在中国“小三线”建设的光辉史册上。

2021年4月

质量非常高的一个帖子,真好,收到教育了
往昔峥嵘岁月稠

历史的痕迹鉴证那段.....
精彩出行记录,文采斐然,如身临其境
谢谢各位的支持与鼓励。
支持支持。。。。。。
致敬,感谢您,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一段厚重的历史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如果能够记录一下历史,不仅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幸。

双阳厂童年的回忆,8岁随父母从哈市来到双阳厂,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烧柴要自己去山上拉,房子四处透风,初中毕业在厂里做了8年临时工,后来上技校分配到了齐齐哈尔,双阳厂我是感情很深的,我一直想回去看看,会沟起很多回忆,我也曾与校枪员代成比枪法。想起来真可笑,??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