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
主教座堂上的钟声就这样响彻千年。

马泰拉,去年初次见到它,随山势起伏的庞大建筑群落让我感到震撼,既有窥见中世纪风情的喜悦,又有见证千年忧伤的哀叹。

马泰拉是2019年度的欧洲文化首之都,这次再来,已有了较大变化。一部分设施正在修葺,出现了熙熙攘攘的旅行团以及兜售纪念品的摊贩。

马泰拉是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塔地区马泰拉省的首府,它坐落于格拉维纳河谷的西岸高地上。由于这里是石灰岩地貌,多天然洞穴,因此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到了青铜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居住在天然洞穴里,他们使用青铜工具开凿更适宜居住生活的洞窟,大约从那时起,马泰拉的规模渐渐扩大,直至有了城镇的雏形。

作为意大利境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马泰拉作为城市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希腊的执政官将其命名为Metheola,此后伦巴第、拜占庭、诺曼人相继统治过这里。
只可惜由于地处偏远,与天时地利人和均不沾边,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都与马泰拉无缘,它深陷贫困与落后之中。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马泰拉不是如今的天堂,而是黑暗的地狱,贫穷、污秽、瘟疫与暴力在这里肆虐横行。
抛开漫长的过去不说,直至1950年这里依然是意大利最贫困的地区,是人们口中“意大利的耻辱”之地。如今有一间洞穴住宅被辟为过去生活状态的展示区,在十几平米的狭小空间内,住着父母子女七八口人和马、羊、鸡等牲畜家禽,还有各种生活起居用品,以及动物饲料。
意大利作家卡洛·利维(Carlo Levi)在《基督止步埃波利》一书中提到过自己在墨索里尼执政期内被迫流放至此的经历时写到:“动物被关在潮湿、阴暗不见天日的谷仓一角,鸡在餐厅的桌子上跑来跑去,由于猖獗的疟疾、沙眼和痢疾,婴儿死亡率高得可怕。”

为清洗这块意大利的耻辱,1952年至1968年,当局不惜采取暴力将居住在马泰拉古城里的居民搬迁至新城。自那时起,这里变昨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成为盗窃犯、走私犯、瘾君子、牧羊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一批文学青年来到这里,占领了久无人居的洞窟,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这些以艺术家身份自居的年轻人瞧不起当地人,初始彼此间没有来往,后来当局强令几百户当地居民又迁回洞窟居住,于是双方融合,共同建设马泰拉。
1993年,马泰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古城内的一些洞窟房屋经过修葺和装修,开起精品小酒店。这些酒店的老板,除了当地人,多是当年来到这里追寻梦想的艺术家。

洞窟酒店的内景,与土耳其卡帕多西亚颇为相似。

洞窟餐厅。

马泰拉罗曼风格的主教座堂,它位于马特拉古城的最高处,始建于1203年,1270年建成,钟楼高52米。

为配合马泰拉2019年欧洲文化首都活动,古城里正在举办一场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作品的展览。

一杯酒倒影一座城。
2019年5月9日于马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