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眼中的草原(持续更新中) - 上海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尘土111 于 2021-7-8 06:36 编辑
生长于
上海,婚后才移居
北京工作生活,人高马大加上粗枝大叶,常常不被认为是南方人。喜欢越野喜欢
徒步,也许正是我对阿婆的老阁楼的印象太深的一种精神互补。
所以我眼中,草原应该很野。



不知第几回到太仆寺旗草原了,还是被迎面奔过来的马群小震了一下。我驾车沿草场上的土路开,右前方突然一群蒙古马,没有马鞍不见主人。靠近了众目相对,那健硕的身体和长长的马鬃瞬时带来一股浓郁的牧场气息。再往里走,野蘑菇,野花,漫无规矩,恣肆怒放。


我眼中的草原,必须有粗狂的美食!

蒙古饺子名为饺子,却比我们的生煎还大!此物薄皮大馅,肉香四溢,满满一笼,可不痛快?

羊排一烤就是正扇!我跟别人拼的,这半扇也够我吃得昏天黑地。
蒙古人的手把肉,就是白水煮,全凭肉好。以前说游牧民族就是草地上宰了羊,大锅里一炖,草地有沙葱就薅一把扔进去,没有就光是抓一把盐。

早晨厨房里的蒙古阿姨煮刚挤好的牛奶,噢呦那个浓啊,把平时不喝奶的我都感动了!不喝一碗好像对不起它似的!再来一份蒙古果子,好吃,酸奶和面做的。就是分量豪爽,又剩下了
我眼中的草原 ,一定很大
照片中人和车甚至后面的包恩本牧民村,都在无边无尽的蓝天和草场中,显得很小

蒙古马徜徉在自由自在的草地上

羊群一会就翻过山坡,完全看不见身影,知道太阳下山才回来
锡林郭勒南部,从元上都到元中都到元大都,串联起从正蓝旗到太仆寺旗到张北到北京的一条线。也串联起从农耕文明向游牧,从汉文化向蒙元的过渡带。同时,也是蒙古高原向内蒙腹地沙地渐进的路线。所以我眼中的草原,也是多样的。
它既有“天融生态”的放牧草场,

也有农区移民种植的漫山遍野的土豆花田,

既有石条山这样的火山熔岩遗迹,


也有蓝旗附近的茫茫沙地
〃草原应该很野"—草原虽大,每一寸都有主。
去过旅游,草原全都用跌丝网分割成一块块。
片子好看,再往北走一走,看看和伦贝尔大草原~~~~~~~~~~
我去的地倒没有看到一块一块都分开。有的地方有铁丝,当地说是分出夏牧场和冬牧场。游牧改定居,肯定也是有好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