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印度(4)|1月7日 在王舍城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从菩提迦耶到王舍城(古印度城市,即今比哈尔邦的拉杰吉尔)直线距离约50公里,驱车穿过低矮的山岭,用时两小时便可到达。


王舍城意思是“王的居所”,这是由于此地在历史上是古代中印度一个重要王国摩竭陀国的首都,故名。而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摩揭陀国活动。


抵达王舍城后,我们首先到访灵鹫山。



灵鹫山

灵鹫山位于王舍城东南,因山上有一处岩石形似鹫,且山中鹫多,故名。


佛陀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大宝积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


提婆达多推石伤佛的故事就发生在灵鹫山。中国古代的高僧法显、玄奘与义净都曾来灵鹫山参拜,并进行详细记述。



前往灵鹫山的路上遇到来自各国的佛教徒,络绎不绝。



夕阳下,一犬守于刹帝山顶。


三藏经典诞于此,而佛教在印度灭绝后此地也渐湮没,后世又从佛典中证得此地,想来也是令人唏嘘的轮回。


2020年1月7日于印度拉杰吉尔




七叶窟原为佛陀说法之地,佛陀入灭后迦叶尊者聚五百阿罗汉于此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


《法显传》曾记载:“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车帝。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如今已难以觅得石室的踪影。



七叶窟

最后我们来到七叶窟。



七叶窟是位于刹帝山西北山腰的石洞,因洞前有七叶树,故名。


据说玄奘的老师戒贤法师与随后的莲花生大师先后住过这间宿舍。


这是佛陀著名弟子舍利弗的舍利塔,根据法显记载这应当属于那烂陀寺早期的建筑。



“从1861年起,那烂陀寺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1座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间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間僧室,小寺院每边5间僧室。”



据说这是玄奘的宿舍,依据是房间内有一处可供打坐的修行洞。

那烂陀寺

午后造访王舍城北10公里处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与学术中心,据考证修建于笈多王朝后期(大约公元6世纪,存异议),规模宏大,曾有藏书九百余万卷,学者辈出,鼎盛时有上万僧人与学者聚集于此。”


“根据义凈在7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


“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从玄奘、义净的记载和一些译籍来看,当时那烂陀寺的佛学已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8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渐渐变成废墟。”


佛陀曾在竹林精舍度过六次结夏安居,舍利弗与目犍连亦在此皈依佛门,


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当地豪富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释迦牟尼在世时,曾长期在此居住,并说《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等经典数部。



竹林精舍内的迦兰陀池塘,这是近代考古学家判定竹林精舍位置的重要依据。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