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丝路的城——敦煌 - 甘肃 - 8264户外手机版

  甘肃

一座丝路的城——敦煌

我穿越过皑皑的祁连,错综在大地上的线条塑造了纵横千里而姿态万千的地貌,其南为辽阔的青藏高原,其北为狭长的河西走廊,祁连的尽头就是敦煌,周边无尽的沙漠荒原让敦煌成为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绿洲。

曾在各地博物馆去解读岁月的分量,在五千年前的陶器前追朔一段生活的故事,在三千年前的青铜器中找寻鼎食之家的痕迹,在千年前的竹简中领略边关的风情,……,心中燃起的是一段段重叠在大地之上,光阴流转的生活。在我脑海中游曳着这样的敦煌,地处丝路的中心,连接着东往西来的驼队,是丝路最重要的产品集散地,一度是最繁荣的边塞重镇,而繁荣的贸易让敦煌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沙漠绿洲,佛教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通用语言,于是附近的达官贵人开始在三危山及周边雅丹下开凿建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势力范围不同,敦煌周边开凿了莫高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等著名的佛教石窟。敦煌历代乃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军事的冲突、朝代的更迭、及中西域文化的交流都未曾对莫高窟破坏,说明了佛教在敦煌千余年间信者众多,不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一心向佛,未曾对莫高窟进行破坏,而每个洞窟的主人在建窟过程中,都将自己心中的佛记录洞窟内,以表达对佛的无限敬仰,祈祷家和万事兴,在边塞追寻一份永久的安宁与繁荣。
敦煌是偏远的,但是在艺术与文化的领域,它一直处于世界的中心,流失于世界各地的敦煌壁画及经卷是国人留给世界一笔极为丰厚的财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东方艺术的变迁传承研究意义巨大,敦煌壁画的绚丽色彩重现了华夏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对东方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日本浮世绘的色彩与线条借鉴了华夏艺术的线索在敦煌做了很好的诠释,张大千开创重彩泼墨的画法来自敦煌艺术的启发,常娜拉众多艺术设计均来自敦煌壁画的线条,何鄂雕塑《黄河母亲》再一次是对敦煌艺术的延续,岭南画拍大师关山月在敦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后期创作人物画像具有敦煌壁画的线条与手法,一位位大师均在敦煌受到艺术的沐浴,继续发扬敦煌的艺术,而常书鸿在因敦煌而坚守一生,成为一代艺术巨匠,永留在了敦煌艺术的史册中。
了解敦煌,需要到达敦煌更靠西部的区域,走过滚滚黄沙与荒原,才能理解敦煌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丝绸之路的核心位置,我沿着古丝绸之路大海道及罗布泊边缘穿越千余公里,而古丝绸之路因搁置久远,也较为接近千年前的环境特点,随着环境的破坏现在可能更为严酷,但是也让我更好的重拾了这久远的时光,在历史的岁月及沧桑的大地上,一点点打捞着所有关于丝路的故事,在行程中,我眼前浮现的是一队队驼铃响起,向着敦煌或者哈密方向前进,说着古敦煌或者哈密的方言,或者一队骑兵出现,四散逃跑的商人或者驼队逃向山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大海道水源地看见相互交错的车队扬起的灰尘,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战场上杀气四起的场面。
回到敦煌,再次感受敦煌,它作为一座城市已经是内地的城市,我再一次触动于西出阳关无故人,走在这个城市夜晚的街头,人头攒动,繁荣的夜市仿佛重回千年前,各色行人,文化的使者、无畏的商人、修行的僧人,……各类人群齐聚这里,享受夜色的安宁。
在一片荒芜的山丘下,干枯的河床边,就是这久负盛名的艺术宝库,关于敦煌艺术的各种解读,我脑海里浮现出蒋勋《中国美术史》某些片段,而高尔泰《寻找家园》中关于莫高窟修复的故事让我以更近的视角去了解敦煌,而敦煌壁画不在于每一幅作品是否做到完美精致,而是以大规模的方式呈现出某个时期社会生活、信仰、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表达是低于生活的,有别与古罗马与古希腊艺术求真求实的效果,敦煌艺术更注重情绪的表达,色彩的应用,以及主观性的表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引导更多的人向善。
看不同朝代的壁画,风格均差异巨大,如北魏线条的简单,半身袈裟出现较为频繁,飞天也是男性居多,隋代塑造的佛陀世界中出现了大量的黑绿相间的房屋,而唐代的洞窟内线条更为丰富,可以看见衣服随风而动贴身的曲线,衣服上也配有华丽的花纹,飞天也以美丽的女子较多,宋代的壁画更为端庄,线条更加柔和……。
敦煌壁画中最让人感受颇深的壁画是《萨锤太子饲虎》,简朴的笔触中透着舍身取义的佛法精神,壁画以黑色、红色及蓝色为主,壁画有着西方立体主义绘画的雏形,这也是敦煌壁画在西方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艺术多元的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第61窟的《五台山图》共46平米,全图以翠绿、淡红及浅黑色为主,勾画出了五台山千年前的盛况,各个建筑及人物也反映出了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盛大,及附近500里左右地貌特征。而敦煌壁画中形形色色的壁画,或表达喜怒哀乐,或表达三世的轮回,壁画表达的风土人情是一部社会史。
到敦煌绕不开常书鸿,段文杰两代莫高窟的守门人,在其故居穿梭,看见时光里的斑驳与坚守,那一个个发黄笔迹中,透着敦煌与艺术守望者命运相互连接的模样。对于将艺术作为终身追求的人而言,这里有着最繁华的世界,将丝路千余年最辉煌的风景都融入到了敦煌的土地之中,作为不懂艺术的人而言,这里是最荒凉的土地,连风中都带有沙尘的味道。
月牙泉鸣沙山是一道旅行大餐,让络绎不绝的游客破坏了所有关于远方的幻想,于是我在这游客熙攘的人群中静静的坐着,在月牙泉边如进入了古女装博览会,各色服饰随风而动,如壁画中的飞天飘飘然,偶尔抓拍几张以凸显月牙泉大漠秀色,待夜色浓郁,我睡着在沙丘上,醒来时,周边没有一个人,一个人静静的看着夜色下的月牙泉,瞬间,我感觉到大漠偏远的感觉。第二天清晨,我在月牙泉边等待日出,周围静的出奇,一个人都没有的月牙泉,耳边传来了大毛的《敦煌的秋》及田震的《月牙泉》,大毛的苍凉嗓音中敦煌的秋,透着一丝丝孤独,这种民谣可以穿透清晨的余温直抵我身体的每一处;田震的歌声赋予了月牙泉新的生命,听着听着,我沉浸在其中,恍然间我感觉我到了西北偏西的地方,这里极其偏远。我一个人走在敦煌的街头,吃了最后一碗驴肉黄面,离开了这座极具西部气质的小城。



好多美女。感觉敦煌璧画中的仙女跑了出来了!

引人入胜的好帖子,值得细细品尝
赞美,景美  人又美
顶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