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安山水行 于 2022-5-7 10:47 编辑
前面“水系图片”的右上角,是泾河。泾河与渭河会合处,成语“泾渭分明”来源与此。现在也修好了湿地公园。

以前的泾渭半岛处的湿地。

常规的泾渭分明观景处,右侧为泾河。对面的泾渭半岛上,房地产开发也不少。

非常规观景处,渭河南岸看泾渭分明。上面为泾河,左面为渭河。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两条河看不出哪个浑浊、哪个清。
做个文字搬运工,泾渭分明(来自百度):
泾渭分明,汉语成语,读音jīng wèi fēn míng,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鸟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骑行到达此处不容易,很多地方需要推着车子,到处是沙地、淤泥。
以前经常有越野车到河滩上”攀比性能“,现在完全禁止了。
泾河不属于“三河一山”绿道建设范围,但泾河大峡谷,还是可以游一下的。


目前泾河峡谷中正在修建东庄水库,总库容约为30亿立方米,坝高230米,估算总投资120亿元。此处河水较少,因为有个引流水电站,把水都引走了。
泾河峡谷一出来,就是著名的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