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喧嚣
踏雪搜寻
无论偶然必然,新世纪的秦岭最高处,划破寂静,将迎来八方来客,还有一支重要力量——民间救援队。回望来路,陕西曙光救援队总队长陈昫同最难忘的,还是2011年凛冬,第一次踏上鳌太,去找一个网名踏雪的西安女孩。
“这到底是条什么线路?”直到接到踏雪家人的求救,陈队长才第一次知道“鳌太”。一样初闻鳌太之名的,还有众多网友。
此前,鳌太只在少数驴友中流传。2011年情人节,当一封求助帖出现在全国几大户外论坛,单人、女驴友、冬季穿越、无人区、近20天失联……这些彪悍词组,组合在一起,让一场发生在鳌太的意外,意外吸引无数目光。

▲2011年搜寻踏雪途中,志愿者80%为热心驴友。在陈昫同眼里,民间救援早期,驴友互助精神曾发挥核心作用。供图 / 曙光救援队
“这究竟是个怎样女孩?”零下二三十度,风雪肆虐,与世隔绝,生命禁地……山下,网友像发现又一新大陆,热议着鳌太与踏雪。山中,一脚踩下去,深雪过膝,举目无人的艰难跋涉中,陈昫同也有些好奇。
唯一能建立认知的,是她留下的一张清单,详细列出27项装备,每样精确到克,总重26.7公斤。“听说她反复走过春夏秋的鳌太,再一看清单,装备比我们还专业缜密。但这些物资最多撑20天,现在已是极限了……”
推算着时间,陈队长忧心踏雪,更担心兄弟。09年成立的民间救援队,全无经费支持,来的十几个志愿者都是自掏腰包。浓雾弥漫时,风大到站不住脚,雪深处没过大腿……刺骨寒冷中,救援者自身亦处处陷井。
“我该去吗?我能去吗?”一个80后驴友思考一整夜,报名救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她与我素不相识,她是否强弱与我无关,但我看见她家人焦急望着我们,她是一个年轻的生命,这就够了……”

▲2011年当时当地新闻一览。
生死悬念,救援热情,在户外事故还较少的2011年,被瞩目得像一场真人秀。一天天媒体追访,直播着救援进度。全国最大户外论坛8264,满屏对踏雪的争论……论坛总版主记忆中,这是鳌太第一次被如此热烈讨论。
而穿过22日煎熬,当满面风霜的姑娘独自走出深山,望见救援队员,一时诧异,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
超出想象的冬季鳌太,一场可怖暴风雪,一度把这个女孩困在西塬,5天没能挪出一步。原计划19天的穿越,因此拖后,引发了家属求援……
“真的没想到给大家添这么多麻烦。”山脚下,女孩一脸歉意和救援队致谢。千里外,网友却久久没散场:有人褒扬挑战极限,有人怀疑炒作造假,有人抨击个人主义,有人反思救援代价,还有人要踏雪公开道歉……
口水横飞中,谢绝了央视等采访的踏雪,在8264发表感谢信。感谢之余,她“希望每个爱山的人可以理解我的行为”……
半年后,又一次救援争议中,她最后发了一贴《几个字》,只留下一个含泪问句:“这样的世界何处安放我们的灵魂?”
从此,横空出世的踏雪,如雪消失。鳌太风雪,却随争议被吹进更多人心里。而这,依然只是开始。

▲冬穿鳌太难度及风险更大。图为2019年春节,一队驴友冬季穿越中遭遇的极寒。摄 / 夜色
何为队友
“踏雪如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人是否蠢蠢欲动,或觉得户外风险不过如此……”疲惫归来的救援驴友心中所忧,一点点走向现实。老边之后,鳌太几乎年年出事。踏雪之后,鳌太开始年年被卷入争议。
又一次成为户外焦点,在第2年中秋后,侥幸归来的北京女孩果果,网络发文自称被8个男队友丢在鳌太半路……
一马平川的飞机梁,一声声求生哨隐约吹响,跋涉在鳌太中段,如遇幻觉,江苏驴友腾龙撞见一顶孤零零的宝蓝帐篷。好似孤魂野鬼的帐篷里,一个憔悴女孩才打招呼,就开始哭。独自苦熬5天后,她终于见到了人。
“根本没有团队,只是一批急于奔命的陌路人。”下山回顾文里,果果难掩深深失望。满怀期待走向鳌太,不料新鞋磨脚,一度落后的女孩,第3日不慎摔进石洞。一刻钟后,当她艰难爬起,一直追到傍晚,也没追上队伍。
茫茫雾起,生怕迷路,她只能原地扎营,相信队友一定会回头来找,或哪怕及时报警。但苦等了一天、两天、三天……她再没见到队友。

▲2012年9月,鳌太飞机梁附近,腾龙队偶遇的单人帐。
女孩的遭遇,在几大户外论坛,一时引来群情激奋。但领队声明是另一版本:在果果后面,队伍还有一对情侣落后。失联后,他们曾扎营空等一日,“主观臆断”后队3人已会合,不料另2人先下撤了……
“我想过回去找找。”不止一位队友回忆文中,曾有相似挣扎,但面对满山雨雾翻滚,怕迷路,怕失温,怕自己也会掉队……最终没有一个人说出来。“这个想法在自私的求生欲中被淹没掉了。”
网络约伴正时兴的2012年,同行驴友一度被视同“战友”,意味着同甘共苦。当一场鳌太风波撕开美好幻想,在当时户外犹如一次“地震”,震得许多人忧患自己一样会是故事中人。
有人同情果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果果。AA约伴,难道只A费用,不需要互助?”
有人理解队友,“极端环境,谁都自私。这样高危路线,只能靠自己,不要拖累他人。”
还有人痛心疾首,“我们为什么而来?自然的美、人性的美,难道不是户外一切价值的核心……”

▲获救后,继续跋涉石海的果果和腾龙队。
穿过议论纷纷,回望空空山梁,没等来队友的果果,在落单第5日,幸运遇见了腾龙一行5人。
“我能跟你们一起走吗?”女孩眼巴巴望着,腾龙队没有犹豫,虽然半路带人,这条路无疑更艰难了。
总算抓住生机的女孩,似乎阴影未消。继续向前的石海上,她不时边爬边喊,生怕又不见人。让她终生难忘的是,穿过浓雾,专门折回来找她的新队友说:“别怕,我们把你捡到,就一定不会再把你弄丢了。”
山下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只有腾龙队的义举被一致赞美。但双方是非,腾龙难说对错,“鳌太那么多变,我们只是一路幸运。要真掉进绝境,扪心自问,谁知道自己将如何取舍呢?”

▲平安出山合影,前排腾龙队5人、果果及赶来家人,后排蓝天救援队员。供图 / 腾龙
另一种结局
是是非非转头空,但一桩桩热议,一浪浪推高了鳌太声名。一年年事故,又添上一重重迷雾。又一年后,2013年端午,又一个瘦小女孩独自跋涉在鳌太线上,走着走着,再无影踪。
山的另一头,广东驴友黔中君刚带队出山,一颗心一下又被卷回鳌太风雪,才有电话信号,就被告知,已下撤的女队员施蔓又折上山了……
就在4天前,鳌太盆景园,即将翻上山梁前,领队黔中君叫住了施蔓,开始又一轮苦口婆心劝说:“我们送你下撤好不好?前面的路更难了。”
3个月前,在磨房网发起约伴,黔中君对这湖北女孩挺有信心。做着地理老师,她曾多次带队穿越神农架。可一上路,第一天眼看她落到后面,平路就摔了几跤。第二天还没上山梁,发现她头部着凉,居然没携带保暖帽……

▲送别施蔓等2队员下撤后,中午继续前行的天气及地形。摄 / 黔中君
“下撤吧,姑娘,山梁风大到根本受不了。”两个下撤驴友路过,瑟瑟发抖的见闻,最终说动一脸不情愿的女孩,黔中君跟着长舒一口气。
上一年沸沸扬扬的果果事件,带给他一大警醒是领队要能果断劝退。风雪中,目送另一下撤队员带着施蔓渐渐远去,以为杜绝隐患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她会失踪。
6小时后,目送施蔓重返的兴奋背影,一同下撤的队友轩尼诗,也没想到会是最后一眼。
一起下山的路,犹如一场拉锯战。施蔓几步一回头,反复念叨:“来一次不容易,这样就放弃,不亏吗?”他一再劝着:“不要盲目坚持。留着生命,一切才值得啊。”
遗憾队友的清醒没能打消执念,当一拨拨上山的人招呼道:“天气这么好,你们为什么下山啊?”施蔓脚步越来越慢,直到迎面走来一位戴眼镜老先生,“你们没看天气预报吗?往后都是好天气,不走太可惜了。”
一听这话,女孩立马背包一放,她决定和这位老先生一起重新上山。此时下午16点,距离山下程秀才家只差1小时的路。一念之差,她转身走向了另一种结局……

▲当天黄昏的鳌太水窝子营地。两图仅相距20分钟,陡然暴雪,转眼由夏入冬的特殊六月天。摄 / 黔中君
“姑娘,你怎么一个人?”“同伴在后面呢。”“你能行吗?”“我有地图有指南针呀……”2天后,正午12点,开阔飞机梁上,淡淡几句应答,见女孩没要帮助,领队名蛇的队伍继续向前。从此,鳌太线上,再没有人遇见施蔓。
大山的残酷,还只掀开一角。继续向前一天,鳌太最难爬的九重石海,名蛇遇见又一位遇难者老张。此时,他还活着。
离山顶只剩二三十米了,这个50多岁男人再爬不动一步。那是名蛇唯一一次没带卫星电话,眼看这人突发疾病,奄奄一息,却无法及时求援,让他憾恨多年。
另一个被系上心结的,是24小时后赶到的山民程开稳。九重石海上,老张早已咽气。大雾中退回东塬营地,一起来救援的7人竟全部迷路,不知所踪。一夜风雨飘摇中,他隐约听见不远处一阵阵奇异声响,像羊叫,又像人喊?
山上连续两宗命案,独自露宿的程开稳,那一夜没敢循声去找。当太阳再次升起,沿着鳌太线,他们地毯式翻过一块块石头,近一月也没找到施蔓,哪怕一件遗物,老程耳畔总响起那夜遥遥的叫声,“会是施蔓吗?我感觉是她……”

▲不时漫过山梁的风雨雾,增加了徒步者失温、迷路、脱队等风险。摄 / 夜色
盲目与补救
仅一个端午,鳌太就不动声色收走两条性命,死在九重石海的老张,被山民抬了4天抬下山。印着施蔓照片的寻人启示,被贴满鳌太进出山口……
山的一头生死沉痛,另一头却是更多慕名而来的人——也在2013年端午,第一届鳌太徒步大会正如火如荼。
多年后,回顾乱象纷争,最初组织徒步大会的大漠有点儿惭愧。户外正值井喷的2013年,处处徒步大会。为了俱乐部发展,他们也把鳌太一番商业包装。
以“行走秦岭,挑战自我”为口号,第一次在8264大力投放鳌太广告……第一届招揽来的近60人,成了当时鳌太线上最大队伍,并从此成了常态。
“热闹时活像赶集,一个营地冒出上百顶帐篷。”当地向导眼里,鳌太的红火正是2013年开始。这一年带队次数开始翻倍,但很快没什么人请向导了。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下载几套轨迹,什么人都敢来了——装备不足者,穿着单衣牛仔裤;技术不足者,帐篷不会搭,GPS看不懂;队伍不足者,什么人都敢领队,或没有领队,走散走丢也成了常态……

▲2013年第一届鳌太徒步大会,从陕西省体育馆出发时情景。供图 / 大漠
山上走向狂热盲目,山下有人在默默补救。拖拉机突突突,送一批批驴友进山前,程秀才总会掏出本子,记下姓名、电话、紧急联系人,甚至帮忙报警期限……密密麻麻小字,日积月累成一本本“鳌太记录”。
这个特殊记录,从施蔓失踪开始。“那女孩就是从我家走的……”程秀才也有女儿,这悲剧一度让他辗转难眠。遗憾那时没留下驴友信息,一旦出事,哪怕能多一点线索?
一年年,程开稳还留心着找施蔓,并悄悄用红漆给鳌太沿线刷上路标。思念施蔓的老母亲,时常给他电话,恳求着再找找,哪怕卖房筹钱,只愿能带回女儿遗骨……
“这山,真是越找越怕。”2011年第一次来找踏雪的陈昫同,带着曙光救援队已成鳌太“常客”,五六年间搜救五六十次。
遗憾一起起失踪,他一度发起“带TA回家”,每年都带队到失踪处再找找,可一丝痕迹没找到。秦岭的千沟万壑,天气的变幻莫测,越深入越感慨人的渺小。

▲程秀才自2013年开始的“鳌太穿越人员记录”。摄 / 湘君
懂山的人,越找越怕。懵懂的人,还在莽撞行来。2015年12月底,最寒冷季节,两个几乎没带装备的小伙,走向鳌太风雪。
眼看他们背着小包,没有帐篷、睡袋、气罐、羽绒服……在鳌山,曾有驴友苦心劝阻,他们晃着柴刀斧头,自称会沿途建庇护所,“这叫野外生存。”
这样的自信维持不到一天。当晚,其中一位“行客”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当真正临近的时候,才知道困难是如此之大……”

▲左为2015年底进山驴友最后的朋友圈。右为救援队员感言,志愿者百分之七八十亦为热心驴友。
2天后,接到家属求援,陈昫同和志愿者又一次踏雪搜救。茫茫大雪覆盖一切,又两个年轻生命如雪花,在鳌太消逝了。
近20天,没找到一丝踪迹,决定放弃搜寻时,其中一位24岁男孩的父亲,再绷不住痛哭。白发人无处送黑发人,一次次面对这人间至痛,除了叹息,陈昫同很想问问那些盲目冒险的人,“是否想过家人,想过死亡呢?”
无论热爱还是盲目,随着一个个生命消逝,一块“鳌太遇难山友纪念碑”被立在了线路中段飞机梁。曾经的死亡无声陈列,但走过的多少人能真正警醒——下一个可能会是你自己。

▲飞机梁位于鳌太中段,继续向前,难关不断,亦事故不断。2014年陕西一家公益组织专程立碑,纪念逝者,警示后人。供图 / 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