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村的鸟笼
万达小镇的山上有个世界最大鸟笼,就隶属于卡拉村地界。

卡拉在苗语里是好的意思。
卡拉苗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寨,其编制的鸟笼远销国内外,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贵州气候湿热、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
制作鸟笼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三年以上的竹子,
卡拉鸟笼的制作要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
楠竹硬性较强,主要用来做笼圈,当地人叫做笼箍,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箍。
水竹柔韧性好,主要用来做笼丝,竹节最低不能低于35公分。
因此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
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后,用蔑刀进行破竹,将竹子分片以便用来做笼箍和笼丝。
破竹后把做笼丝的水竹放进大锅里蒸煮,进行除湿定型。
蒸煮后,竹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生虫。在所有鸟笼制作的工艺流程中,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为了保持鸟笼的坚固耐用,卡拉村的村民在蒸煮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至于配方则是保密的。
笼箍的工序比较费力,无论是底圈还是顶圈,都要将竹条沿着钢圈模内侧盘卷,是竹圈层间尽量不留空隙。
圈好的竹条用绳子逐段捆紧,挂在背阴处晾干定型。
进行拉丝是将竹条一端削尖,直径按照鸟笼的大小而定,一般为两至三毫米。插入拉丝板的小孔里,用钢丝钳夹住露出的尖端,用力将竹条拉出板孔,反复拉几次,就可以做成编织鸟笼用的竹丝。
鸟笼编织要从顶部开始,为了保持笼身的平衡,要先从四个方向各穿三条笼丝,笼圈上留出两公分的长度。穿好所有的笼丝后,利用手掌的弯度,把笼圈挤压到顶部。
穿完底圈之后,再用刮刀做一个夹击用的竹签,将笼圈底部多余的竹签去掉。
最后一到工序才是编笼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