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朝国庆 于 2021-12-19 15:32 编辑
百年京门铁路的前世今生
近日,京圈很火的户外线路是京门铁路,这要归结疫情,出京检查站是道鸿沟。京门铁路为单线行驶,迄今已超百岁,现在彻底停运了。又被热心驴友推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它在京西的崇山峻岭间,与公路线相隔很近,同在永定河畔边,走这条线路的好处是疲倦了,可随时下撤,或者选一段有景致的铁路走一走,拍摄轨道人像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周末,我乘890路到野溪站下,路南是高出公路三米的京门铁路路基。从野溪站走到韭园站全程十六公里,到了午后三点半,我完成了预案。路上看到很多驴友在铁轨上玩耍,三五成群的小学生在家长的挽领下,在顽皮的行进。
也许孩子们不知晓,脚下的铁路(西直门至门头沟段)就是晚清学霸、中国铁路教父詹天佑建的。美国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建国,同比大清乾隆41年的农业帝国,落后拉开帷幕,现在美国一天就能造出一架F35战机,可谓衡量工业帝国的一个小小标尺。晚清,清廷也极力倡导引进西学来革新社会,官派首批三十名留美幼童(非庚子赔款),詹天佑名列其中,度过太平洋后他住进美国人家里学外语,读完中学课程,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连续两年获数学奖金。铁路专业毕业那年,中国留学生仅有二名,詹天佑居其一。归国后测绘了广东沿海海图(中国第一幅海图)。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一战扬名,事迹被写入小学课本。可惜58岁病逝,“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青龙桥火车站的人字铁轨依然在用,站台有一尊詹天佑站立铜像,中国为一名工程师立雕像,罕见。
修建西直门到门头沟段铁路的初衷,是保障京张铁路蒸汽机车动力所需的煤炭。京西门头沟出煤,以前用牲畜走京西古道。詹天佑负责勘察铁路线,在田村及三家店设工程处进行相应区段施工,两年后通车。起点为西直门站,终点为门头沟的城子村。京门铁路自西直门站出岔后西行,途经西黄村站、三家店站,(后增石景山站),跨过永定河后到达终点门头沟,全长共26公里,因在京张干路上开岔,又称“京门支线”。
我徒步始发站是野溪,经过丁家滩等站到韭园,穿过八座带有编号的涵洞,开凿的痕迹历历在目。当时詹天佑完工的铁路距煤矿区还有几十公里,工商界煤老板要求铁路西延。工作落在了门斋铁路公司头上,他们承建了自门头沟至板桥的铁路(终点木城涧煤矿),即门板铁路。民国十六年通车,全长34公里。我徒步的铁路就是这段的一部分。《京门铁路的修建历程》讲:此线自门头沟站向西北进山,沿永定河右岸蜿蜒向前,在经野溪、丁家滩、色树坟站后,线路到达清水涧,在这里门板线不再沿永定河,而是跨过清水涧沟,再沿清水涧沟左岸直至大台村,又跨回清水涧沟右岸,到达终点板桥站。西直门至门头沟段、门头沟至板桥段,同在门头沟站共站,但两条铁路相距数百米不共轨。从门头沟山区运来的煤,需人工在门板线卸车搬上开往西直门的列车。
门斋铁路公司继续修建了窄轨的清水涧至斋堂的铁路(即清斋线),从清水涧沿永定河向西至雁翅镇,再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而上,经付家台(旧写傅家台)最终抵达斋堂,全长35公里。民国二十年通车,但这段窄轨建在河滩上,每年汛期时将铁轨移走,待汛期过后重铺。采用600毫米德科维尔轨距,铺设成本低、曲率半径小、车厢重量轻,机车牵引力损耗少,可走大坡度,满足一般矿山中短途货运需求,比汽车的运量大,又没有多到需用大货车的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耐受力差。相信当年这家公司承建采用这种方法施工,可能是受资金、地理等多方因素制约,属于无奈之举。铁路到了民国的军阀割据时期,因为成本低廉,也就大部损毁了。
我徒步铁路时,看到野溪站和丁家滩站的道班值班房,保存完好只是把门窗封堵了。它们面积都不大,却配有小锅炉房。值班室周边有人工和电力的道岔,房屋为红砖、人字屋顶,留着日据时建筑风格。《曾经的京门支线铁路:乘坐最短的旅客列车穿越百年》记录了道班员老张口述:……进站列车行驶时轧上了信号发生器,值班员就知道要来车,于是铃响杆落。走出屋子手举黄色信号旗站在栏杆旁。通过道口时火车司机鸣笛或闪灯要道,道口工右手持黄旗拢起,表示道口已关闭,允许通过。京门支线每天只有一趟客车经过。上午一个来回,下午一个来回。但还有拉木城涧运出的煤、轴承厂运出的轴承的火车路过。一个小屋子冬天山里冷、夏天蚊子多。不许看书报听广播,不许漏岗不许值班睡觉,天花板有监控头……
现在成为古董的京门铁路,它的火车站站名与108国道上的公交站牌的一些站名重合。《北京铁路中间站》注解这些站名的来历:三家店在永定河畔东岸,原有高王殷三家开了大车店,迎接往来的歇脚客人,因生意红火得名。野溪,因当地村民见一股泉水自山涧流向永定河,该泉地处荒郊野外,故名。丁家滩,最早为丁姓人家在此耕种得名。色树坟,现在的公交车乘务员报站读色音为shai3,原来该地有一座王家坟,坟地里长出一棵色树得名。大台站原名定福庄。村中住着贫苦劳作的牛老汉,请算命先生卜卦,被劝说改村名可转运,刚好村外有平地宽广似大台。算命先生口占:金牛卧大台,代代会发财。由此改为大台。终点站木城涧,得名是因两山间有大山涧,涧中树木成森林,好似一座天然城门。
我穿过最长的火车通过的涵洞编号是四号隧道,越走越黑,洞前有告知:禁止穿过。打开手电继续走,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蹒跚前行。我脚踩起伏不平的道石,一拐一拐的很不舒服。耳边是呼啸的穿堂风声,唯有眼前尽头的洞,存在着一个亮点。 体会着空旷、幽深、神秘的感觉,一旦走出艰难就是一片光明天地。徒步线路会时常经过没有站名的水泥卸货平台,高度齐着铁路车门,学名叫乘降所,满满的日语味。有一个乘降所被简称为28公里。
1939年日军对京门铁路重修过,修通路门头沟到板桥的全部路线,把门头沟站断点铺通,使火车能从西直门一直开到板桥,后终点修到大台,故这条线又称大台线。重修后的门头沟站东移数百米,新建了仓库并在站北设立道岔。
火车不会像汽车一样拐小弯,门头沟站地理位置促狭,一面临永定河一面是繁忙的公路,没有修建弧线转弯铁轨的必须的长度。东北方向的三家店和西北方向的野溪来的火车都要在门头沟站内掉头换向,换道岔后重新驶往各自不同的方向,当然这是折中的解决方案。日据时期重修后的铁路,新设五路站、野溪站、落坡岭站、大台站等。铁路行驶中不够设站,但又必须停靠的地方,就演变成了乘降所,延续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京门铁路由北京铁路局接管,修缮后又担负起将门头沟矿区煤炭运至城内的任务。
我目睹过京门支线跑内燃机机车的景况,徒步完铁路后,感觉跟铁路一下子热络起来。三家店横跨永定河的那座钢筋混凝土铁路桥,以前一直不知为何闲置,只见它数根浑圆桥墩支撑的鸟巢般的钢梁架构,其实它是国人修造的赫赫有名的首座铁路桥。
西直门到五路的铁路最早被拆除,它跨过昆玉河(颐和园流向玉渊潭的运河)的桥墩基座还在河底,是历史的最后足迹。五路附近的公路边,建立了一个铁路主题公园,有停放的火车头车厢和百米铁轨。拆除的官方的理由是修建地铁,野史讲当年某位领导人去西郊机场接外宾,途径西直门正好过火车,挡住了国宾车队,该领导人回来后就批示:将这段铁路拆了。“传说人们埋头苦干扒铁路,扒到玲珑塔北边抬头一看,赫然发现这儿还有一个蒸汽机车的火车头呢。但实在为时已晚,火车道已扒了个干净。最后这个火车头就留在原地……”
2021/12/19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