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点50分,终于带着姥姥走出密林,这里到海拔3099米的万佛顶只剩不足500米的游道。
从待建公路尽头到万佛顶游道这五六公里路程,我们用了四个半小时,姥姥的表现已经比19年那次好很多,要知道这次的路更难走,气温也更低。

乐山的闲人兄弟,此行特地来陪着泸州的伙伴们,要知道峨眉山在乐山户外伙伴心中那只是一天的拉练线路,基本上不会在山顶露营。


远眺金顶,金光闪闪的十方普贤像在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中就如同天降祥瑞。

峨眉山至高点万佛顶的大殿,这是一栋没开放的佛殿,里面既无菩萨也无和尚,只有一个姓陈的师傅长年留守着。第一层大殿可以为游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处所,在此留宿需要交纳20元费用,当然还得自带防潮垫、睡袋,餐食更是需要自理啦。

能遮风挡雨的佛殿内暖和很多,赶紧换上营地装后整个人才渐渐回过神来。纵然是殿内气温也相当低,被冻硬的冲锋衣和裤子在屋内晾一晚上后,第二天仍然还是硬梆梆的,搓揉半天才勉强穿进去。

晚餐是好吃的跷脚牛肉,这向来是闲人的特长,每次走乐山这个方向都是由他来搞定营地餐,最方便最美味的也就是跷脚牛肉啦。

借来陈师傅的电炒锅与我们带去的炉头齐上阵,没多久跷脚牛肉汤的香味就在空旷的大殿里弥漫开来。紧随我们后面上山的两位妹纸,被我们丰盛的晚餐深深吸引,对于能在这海拔3099米的峨眉之巅喝到美味的跷脚牛肉汤好生羡慕。

今天一路走来太辛苦,山顶的气温也实在是太低,大家都顾不上推辞与谦让,纷纷取出吃饭的家伙狼吞虎咽,我接连喝下三碗牛肉汤后才感到身子渐渐有了些许暖意。
也许是太饿太冷的缘故,大家只顾得吃肉喝汤,背上来的酒都没人愿意碰,最后还是老泸州再三相劝才勉强喝完一瓶,我背上山的一斤半荔枝酒,在万佛顶开光之后又原封不动背回家,全然不象上次在万佛顶大殿内嗨翻天的场景。


吃肉又喝汤,还就着滚烫的牛肉汤泡了半个咔饼,冻僵的身子虽然有了些暖意,但脚趾却仍然是冰凉的没有知觉。赶紧铺好防潮垫,展开睡袋钻进去。这些努力都然并卵,不管如何捂那脚趾就是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后来还是三千老师给我一张暖BB贴在背心,花花又给我一个灌满热水的矿泉水瓶,才慢慢地把双脚给捂暖和啦。
我们吃饱喝足都已经钻进睡袋,成都一支队伍在夜色中才陆续到达。试想在漆黑的夜里,打着头灯在箭竹林中乱窜,不但痛苦还很危险,也不知他们为啥不早些上山。
万佛顶到九龙寺
当晚有二十多人在殿内摆起通铺,此起彼伏的鼾声响彻大殿,纵然我早有防备用上了睡觉神器,奈何大家的鼾声实在太大,那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鼾声吵的人不得安宁,迷迷糊糊中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在现实还是梦中。原本打算睡到自然醒,没想到五点过大家就纷纷起床,说是反正也睡不着还不如早早起来聊聊天吧。

蒸冻粑煮烫饭,用过早餐外面还黑乎乎的。殿外的风呼呼吹着,漆黑的夜里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连回廊拦杆的石雕都被寒夜冰冻成一坨巨型冰淇淋。

老天爷到底没眷顾我们,意外的日出果然没能出现,都快8点了天空仍然阴沉沉的不见一丝阳光的影子。日出是彻底没戏了,就在殿内合张影准备出发吧。
前排左起:放牛姥姥、了了、玉免、唯懿、小平、健忘的鱼、天涯倦客、冰点、彼岸花、老泸州、岚岗;后排左起:龙行天下、乞丐、祥子、BOBO、一个闲人。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日出,还是带着大家到万佛顶观景台逛一圈,看看被白雪压的沉甸甸的青松,望望被大雾笼罩的白茫茫的山谷,想象着峨眉山云海日出的绝美样子,带着些许遗憾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见证万佛顶。

7点45分,带着丝丝的不舍与遗憾告别万佛顶,开始一路狂奔的下山模式。今天的计划要一直走到万年寺,然后乘包车到峨眉山市区。


万佛顶到金顶的游道今年才开放,原来从前山上来的游客最多只能到达金顶,万佛顶这片区域禁止游人进入,因此好多人都误以为金顶就是峨眉山的至高点。

之前连接金顶与万佛顶的除了崎岖的山路外,还有条建成后从未使用过的高架旅游小火车道,胆大的可以沿着高架铁轨走到金顶,胆小的就只能走泥泞的山路。
如今这宽阔平坦的游道投用后,上山的游客又多了个新的去处。即使你从前山上来,也可以背上睡袋、防潮垫到万佛顶借宿,第二天在万佛顶观日出云海。不但可以避开金顶的人头攒动,还可以省去不扉的住宿费用。

观景台上再来张合影,雪景倒是不错,可惜少了蓝天的映衬,背景全是雾蒙蒙的一片灰白。

同行妹纸集体来张合影,这其中有好几个都是第一次随丐帮走重装,虽然这此负重并不是太大,但大伙的表现都还挺不错。

小平与了了这双姊妹花,重装的户外也不忘把自己给弄的漂漂亮亮,这天寒地冻的也不忘相互抹点口红扑点粉。

同行的龙哥以前都是轻装出行为主,最近才与丐帮走过几次重装,其实他都是负重困难户,但为了给大家留下难忘的美照,五六斤重的单反相机还是每次都坚持带着。瞧瞧单膝着地的姿势是不是老帅老帅的,必须给点个赞!

成熟的游道大家可以慢慢地走,一路欣赏美景一路装逼拍照。万佛顶这片山林是杜鹃花的天下,在杜鹃盛开的五六月份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在游道中行走就如同在花海中畅游。

沿着游道一路装逼拍照欣赏沿途美景,8点25分到达金顶,这里看上去是个验票卡口,不知道是因为淡季或时间太早的缘故,并没人把守,如果是在旺季或时间再迟些会有人把守要求补票么?

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海拔3077米,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
金顶的得名源于“金殿”,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广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


峨眉山金顶的十方普贤金像,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 ,通高48米,重达600多吨,建筑面积1000㎡,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遇佛不拜向来是我的行事原则,不管他是如何肃穆庄严,在我心中也仅仅是个偶像而已。
佛,介于可信与可不信之间,无论是泥塑还是铜铸的金身,那都仅仅是个偶像,若人心至恶,佛像连自身都难保,又如何能护佑众生。信佛,别只想着超渡来世,若今生都没过好,谈何来世,好好活在当下才是最好。信佛,也别只顾着超渡自己,佛之大义,除去善待自己,还须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众生。信佛,只需常怀一颗慈悲之心,这比建百座庙宇,塑千尊金身,拜万次佛像更虔诚。


到金顶后算是正式进入峨眉山景区,沿途都有路标指引,有困难还可以找景区工作人员,大家便就此分散,三五成群各自为战。想全程走路下山的抓紧时间飞奔而下,想徒步到雷洞坪乘车下山的便可悠哉游哉款款前行。


8点50分到达太子坪,此地海拔2858米。
太子坪初创于明代,称万行庵,祀明神宗太子牌位。清顺治十年正式建寺,置太子楼,塑造神像。游人以钱置之,中者生男,故俗称太子坪。


时间尚早,即便是乘车到雷洞坪后徒步上山的人都还没到达这里。再加之是淡季,沿途冷冷清清不见人影,只有我们三五成群向山下狂的身影,才给这冷清的峨眉山景区平添些许人气。


过太子坪继续向下,沿途的雪景越来越漂亮,也许是这不高不低的海拔,也许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从接引殿直接坐缆车到金顶,沿途游人稀少让这美丽的雪花没有受到惊扰,才让你在四川的南方也能欣赏到北国之冬的美景。


洁白的雪花挂在落了叶的树枝上,将一条条树枝装扮的粉雕玉琢,让人想起龙宫中形态各异的白色珊瑚。游道上的积雪不是很厚,薄薄一层恰似洁白的哈达铺满整个道路,让人心生怜惜不舍得踏上去,更舍不得留下串串脚印。


太子坪到接引殿这段的雪景简直太美啦, 因怕苦怕累而选择缆车直接上下的游人,简直该为错失这样的美景而感到惋惜。


9点35分,到达接引殿,瞧大雄宝殿屋顶上一层洁白的雪,如处子般圣洁的令人心痛。
接引一词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根据佛教传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接引道人”,他是释迦牟尼前的佛祖,此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接引殿,海拔高度2540米,始建于宋,名新店。明初改建为接引庵,后殿宇朽败。清顺治十七年重建,康熙时再建。民国五年火毁,民国八年开工重建,至民国十五年建成。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1982年该寺原址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


站在接引殿前广场眺望远处山林,那一片白茫茫的山林,象极***笔下描绘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若单单甩给你这张相片,怕还真分辨不出这是南方蜀地冬日的盛景。

接引殿去雷洞坪的路上的游人渐渐多起来,一来时间已经快十点,早上从报国寺乘车到雷洞坪的人基本已经到达;二来就算是最懒的游者,乘车到达雷洞坪后也必须徒步到接引殿才能坐索道去金顶,因此这段路上的游人真可以用如织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