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雾里青芝山圈越(2022年2月12日) - 福建 - 8264户外手机版

  福建
本帖最后由 云随风飘308 于 2022-2-17 10:43 编辑

雨里雾里青芝山圈越(2022年2月12日)

覆釜山矗立在连江县城南十二里,而今山路石阶直铺至白云寺,成为旅游胜地。覆釜山水奇秀,溪流弯曲,云霞掩映,悦目怡情。覆釜山有三峰:东为斗牛峰,西为阳明庆峰,中峰似釜倒立,故名覆釜。《连江县志》载:"不到斗牛峰,不见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古人题句云苍岩干尺晓烟消,岛屿微茫海色遥,无数乱峰皆足底,不知身已近青霄。把山上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登上峰巅,东瞻东海,银涛山立,风帆蝶影,岛屿星星,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西望高岳,崇山重叠,潘溪白水,蜿蜒东下,如山舞银蛇,倍增诗情画意;南顾闽江,汽艇帆船,来往如梭;北瞰凤城(连江城关),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环顾四周,远山连亘,岗峦起伏,近山环拱,群峰俯伏。东面的金敖山石峙岩巅,人们叫它金敖出海;,冬日积雪,草上铺霜,一片白皑皑。因金敖山五峰相接,状如奔马入槽,人称它;五马山。沿山岗南行有;敖峰隧洞,是镇农田水利工程开凿;引水过山;设施之一。岩际镌有敖峰;两个大
字,笔势挺拔有力,不知写于何年代,近年开凿隧洞才发现。覆釜之西有一山,状如狮子出林;,人们都叫它;狮山;。下有利安溪,发源于水笼顶;,流经覆釜山下,转入龙浦、秋江浦通敖江。覆釜山南接青芝莲花峰,峰侧有怪石擎云,飞霞削翠,就是青芝山八仙岩,令人叹为观止。覆釜俯临石门,古有;石门斜照;一景,今已建成;南宫水库。水库贮满春水,晶莹如镜,四山环映,倒影洁妍,水光山色,加倍壮丽。据《县志》云;覆釜山半有北乾,山上有纱帽石及盘谷洞,洞下有盘谷寺诸胜。;此处空谷传声,喊声振荡,古人吟有:;长啸天地宽,连声在空谷;之句,把覆釜山景色描绘得活龙活现。南乾山上棋盘石、仙人迹、甑石皆为古迹。《覆釜归樵》诗云:;弛担追残照,观棋怕烂柯;,就是对此古迹而写的。现山上尚存拜经岩、弥勒石、天竺岩、牡丹峰、太极潭、大士岩、舢板石、双龟石、凤凰潭诸胜,形态逼真,可谓神工鬼斧造化的奇岩怪石! 覆釜山位于闽江口南支,南与琅岐岛隔江相望,《连江县志》载:覆釜山三峰鼎峙,以中峰的釜倒置而得名,山有十六峰、七十二岩、九溪。覆釜山山径盘陀,九曲十八弯,曲曲蜿蜒,沿途青山连绵,树木葱郁,花香鸟语,环境幽静,空气新鲜,有“高山峻岭行无阻,削壁陡岩步不艰”的感觉。覆釜山古刹毗连,形成一大丛林, 其中名刹白云寺,始建于唐,盛于宋,毁于火,明万历年间重建,后乱兵进山采伐树木,寺憎逃散。佛教以为天有三十三重,最高处唤忉利,故名忉利寺。纯石殿宇,全铜佛像,是忉利寺一大特色。大雄宝殿四周有回廊,里外36根石方柱,正面都镌刻着对联,真草篆隶,各有千秋。屋面重檐翘角,寺宇气派万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佛殿中释迦牟尼佛铜像高4.05米,肩宽2.9米,重3吨,为闽省诸寺之冠。铜像于1993年4月2日从山脚拉运,5月20日到达大殿,历时49天,堪称奇闻。忉利寺已成名刹,朝拜圣地,为覆釜山增添一大景观。  青芝山在闽江下游连江琯头镇西北侧,青芝山距福州约42公里。相传古时山上有青紫色灵芝生长,故名青芝山;因青芝山上有很多岩洞,青芝山又称百洞山。青芝山是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全青芝山由奇峰、异洞、怪石、流泉等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青芝山还有青芝寺、梅花楼、啸余庐、林森藏骨塔等建筑依山而筑。 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开拓青芝名胜,移寺于此。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国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国民政府***林森集资修建前殿(又称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饰,焕然一新。寺旁有狮子岩、三鱼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鲸”、“仙桃”、“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等景致。梅花楼,在青芝寺左侧。原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山下梅屿村。当年董应举不阿附宦官魏忠贤,被弹劾落职,回家乡修此读书处,以寒梅傲雪,自喻风骨。民国8年(1919年),乡人重修青芝风景,移董家旧楼于寺左,并环植梅树于楼外。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相传因过去山上盛产青色灵芝,又因山势奇伟,岩洞众多而得名。海拔150米。由青芝、闽海观日、青峰、龟山4个景区组成的青芝百洞山风景区,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山上岩秀石奇,树深林幽,有一湖、二室、二台、四泉、五峰、十洞、三十九石、四十四岩等108个景点。 明万历四十年(1612)工部左侍郎董应举在山中建青芝寺,1931年毁于火灾,1934年国民政府***林森重建。青芝寺中供放的竹节大灵芝,人称“镇山之宝”。东觉岩的“玉佛”更是稀世奇珍。大雄宝殿由整块楠木雕成的“如来佛”,是造型艺术的珍品。青芝山是历代名人墨客聚会之所,至今还保存明代以来摩崖石刻72处,还有林森公馆“啸余庐”和他的藏骨塔。文字部分摘录于网络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