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渡 情系马鞍山 - 黑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黑龙江

恨比天高鞍山

白云袅袅绕山间

一副铁肩横北南

情怀道义中间担

塞北四月倒春寒

冰雪消融尚未干

三六九旅①不畏难

闲庭信步跃山巅

马鞍山位于通河县行政区划内,六道河子林场东南方向,是兴隆林业局与清河林业局的界山。地理坐标:北纬46°22′67.20″,东经128°8′30.72″,海拔高度885米,此山因形似马鞍子,故而得名。

攀登马鞍山是早在计划中的事,春节过后就一直在研究登山的路线。2022年3月8日妇女节下午,驱车几十里慕名拜访福山村的“常青藤”老大哥,与他了解、交流马鞍山的有关情况。据他讲,那里山高路远难行,二三十年前他曾去过那里打围。听说我们要去马鞍山,老大哥立马来了兴致,希望届时能够与我们一起再往马鞍山。鉴于老大哥近七十岁的年纪,为了顾及他的身体健康,我们还是没有将登山的事告诉他,希望能够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并通过此文,让老大哥再次重温当年的艰苦历程。

为了进一步实地了解马鞍山的详细情况,2022年3月31日,同老兵骑自行车与在四马的白开水会合,骑行25公里至六道河子林场检查站,然后登上东北方向的一座海拔约400余米的无名山峰。向北瞭望,可见巍峨的南猴石山雄踞正北方,马鞍山仿佛是万里长城上矗立的箭楼,横亘在通河与清河的边界线上。通过观察,对于马鞍山的具体位置、方向,以及登山的大致路线等,都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和认识,为届时登山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马鞍山徒步距离相对遥远,又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又是从未去过的未登峰,所以在思想上也是把困难考虑得十分充足。在具体登山日期上,大约确定在五一前后。

2022年4月6日晚,队内成员提议4月9日攀登马鞍山。因考虑山上积雪尚未融化,唯恐行路艰难,委婉劝阻未果,其他某些队员也附和同行。当时被他们的决绝和勇敢一下子点燃了内心的星星之火,正当自己深受鼓舞而坚定信心之时,可还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却无缘无故的反悔了。毛***他老人家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我内心的星火一旦被点燃,是不会自生自灭的。林彪有一句话:“战术有千百条,头一条就是肯打,离开了肯打,全是白扯,全是玩概念”。登山亦是如此,计划制定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不如甩开腿,马上行动。既然不能风雨同舟,那就由兄弟去负重前行吧!

对于一名真正的登山者来讲,你的一声召唤,就有人默默地跟随你前行,那是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虽然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海誓山盟,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你对我如此相信,我怎能愧对你的钟情。2022年4月9日,我将如约与众兄弟姐妹们践行一次永生难忘之旅,踏上一条视死如归的征程。

四月的北方,春寒料峭,即使身穿棉衣都不觉得暖和的季节,369旅在大多数人尚在梦乡的清晨5时30分,沿省道207整装出发了。车上大家互相聊着天,打听着今天登山的难度等,自己则轻描淡写地答应着,尽量让大家轻松地踏上征程。约半小时后,大家来到了六道河子林场检查站,与工作人员打过招呼,还是上一次值班的那位S峰老弟,他热情的让我们把车停在检查站的院子里。利用大家整理行装的时间,简明扼要地和大家严明了几条纪律,一是注意安全防火,二是尽量不要在路上耽搁时间,否则无法在天黑之前安全下撤,并将事先设计好的两条登山线路介绍给大家。路线甲:由检查站往北,在第一条右侧路口进山,翻过三条山脊,步入南猴石与马鞍山之间的狭长山谷,这条路的距离相对较近一些,但是要翻越三条山脊,相对比较耗费体力;线路乙:直接由检查站路东由山洪冲击而成的河道,沿着南猴石与马鞍山之间的狭长山谷进发,这条路虽然远了一些,但是海拔高度趋缓,比较节省体力。经过民主的方式征求意见,同意按照路线甲行走的队员占据了上风,其他队员也都毫无争议地迈开双腿一同向山中进发。近山区的积雪基本已经消融殆尽,经过近六个月炼狱般的冰雪严寒,所有的绿色植物已经蓄势待发,唯有不畏严寒的冰凌花,已在山坡上竞相开放,队员们偶尔停下脚步欣赏那朵朵金黄。

经过一段趋缓的山路行进,大家开始攀爬第一条海拔高度为240余米的山脊,然后向右横切跨越海拔高度290余米的第二条山脊。或许疫情当前大家不能聚集,从春节到现在也没有进行登山活动,部分队员咋一运动就出现身体不适,应急反应比较强烈,见此情景,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每个人为其分担一些物品,以减轻负重,便于继续与大家继续前行。经过连续翻越两条山脊,队员们的额头都渗出点点汗珠,自己的额头已是顺流而下,出发时的雄心壮志,此刻已变得忐忑不安、底气不足,担心照这样下去是否能够抵达到终点。虽然体力上有些大不如从前,但内心那份执着仍是如此的坚定,引领着大家迈开坚定的脚步,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翻越海拔340余米的第三条山脊后就走下坡路了,大家沿着山坡,绕过第四条山脊,向右前方寻路而去。经过不多时的跋涉,虽然未见到山路,但哗哗的流水声告诉我们,距离山路已经不远了。在山林的缝隙里,隐约可见一条泛着白光的河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不多时一条车辙倾轧的蜿蜒山路出现在面前,大家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刚才翻越山脊时的疲惫一扫而光。

大家几乎未做停留,便沿着车辙一路向北进发,相对平坦且毫无遮拦的山路上,显得格外的宽敞和明亮,雄伟的南猴石偶尔出现在路中央的正前方。山路因洪水的冲刷和年久失修,被洪水截成了数段,山水肆意地在山路上奔流着。山路终归是有尽头的,接下来大家就在冰雪尚未完全融化的河道上行走。偶尔在河道岸边行进,偶尔在河道乱石间相互搀扶而行。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抬升,越往深山里的河道,冰雪逐渐增多,河道趋缓的地方,冰雪覆盖在长长的河道上,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冰雪被山水消割呈深深长长的冰裂缝,雪融水在乱石间哗哗地流淌,有的行成较小的瀑布。当队员们来到一块较大的冰盖处,不约而同地纷纷停下脚步,欣赏着冰、雪、水相融的美景,并拍照留念。

河道终究无法引领我们直达山顶,因为水总是向低处流的,而人是要向高处走的。大家不得不从河道中拔出双脚,奔赴荆棘密布的山野行进。因为是原始森林的缘故,这里没有一丝人工砍伐和破坏的痕迹,所有的树木和植被都肆无忌惮地生长着,我们几乎就在一张无形的大网里左突右奔,阻碍和羁绊无处不在。稍不留意,双手便被扎上无数个小刺,人仿佛被蜂子蛰了一样,迅速抽将回来。由于原始森林里根本无路可走,大家只能按照大概的路线摸索着前进,未尝试过如此艰难的路线的几名年轻队员显得十分恼火,恨不得一下子冲出这炼狱般的囚笼。队员们因为不断地爬坡,加之脚下的路实在是寸步难行,不得不时常停下来休息,或补充点能量,以保证身体接下来能够继续前进。时间在一点点地消逝,而我们前进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慢,内心无比焦急,有时不得不大声呼唤后面的队员加快脚步。从一进山就再也没有捕捉到马鞍山的身影,深处茫茫森林之中,大家显得那么地渺小和微不足道,就像是身处汪洋大海,去寻找一条鲨鱼那样困难。

我们在山谷的右侧,从海拔300米开始一直向东北方向前进。从迎头仰视南猴石,到与其隔谷相望,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她的俊美与英姿,随着我们不断地向东北方向前进,与其渐行渐远。行路难,路难行,但是队员们仍在咬牙努力坚持着。自己几乎是不敢停歇一步,生怕一旦坐下来就再也不愿意站起来,老夏也是紧随其后,快马加鞭,并将她的好友宇峰妹妹带在身边,不断加以扶助与鼓励,以免落下。松茂、博博、小祁、金伟、晓安、渡镀等队员紧随其后,为了每个人心中那个终极目标奋勇登攀。我们沿着牛尾岗②的尾巴尖左侧一直向尾巴根部方向不断地攀升,直到牛尾岗的1/2处多一点,方才看见牛尾岗的尊容。自己不断地在手机地图上确认它的位置,因为看到它的身影就可以判断出马鞍山的大致走位,以避免我们偏离正确的方向。海拔约600米以上的积雪厚度不断增加,开始没过脚面,到后面近乎达到大腿根部。由于没有带雪套,雪不断地往鞋壳里灌,脚踝处的袜子都已经湿透。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前边踏出一条雪路,老夏舍身让出自己的雪套,宁可自己双脚湿透硬要自己穿上,好带领大家尽快抵达山顶。走到海拔700米左右时,我们已经来到了牛尾岗的脚下右侧,抬眼望去,其仿佛似一支角锥直刺苍穹,山势挺拔陡峭,因其海拔高度也在800余米,与马鞍山“分庭抗礼”。

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山坡上蠕行,身边的宇峰妹妹不断地打听目标的距离,她的体力消耗几乎达到了极限,完全凭着意志在咬牙跟随。在关键时刻,她的好姐妹老夏伸出援手,将他包中的物品几乎全部装入自己的登山包中,以减轻她的负重。什么是情怀?什么是情义与担当,就是在人最艰难和最无助的时候,你能摒弃所有的利益和诱惑,无私地伸出援手以助之!在老夏的帮助和鼓励下,宇峰的脚步也仿佛轻快了许多。行进中白开水从尖山子打来电话,关心我们行进到哪里了,登顶时刻别忘记与他们分享美景。放下电话继续缓慢前进,或许是因为雪水浸透了裤子和鞋袜,脚步显得异常沉重,每抬起一步都十分的困难,体力几乎也达到了极限,全凭着意志力在努力前行。好在距离马鞍山200米左右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它的真容。朝着我们的方向,石头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没长,峭壁直达山顶,心里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今天能否登顶不可而知。为了鼓励后边的队员,大声地告诉大家马鞍山就在眼前了,队员们闻讯后,也加快了登山的步伐。越接近山体,脚下的石头也多了起来,即人们所说的跳石塘,上面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稍不注意,一下就掉进齐腰深的石缝中,老夏及时将自己拽了出来。为了避免后续队员负伤,大声地提醒后续队员注意脚下安全。

经过最后的冲刺,于上午11点50分左右,终于来到了马鞍山脚下。此时后续队员还没有跟上来,山体南面从山脚到山顶,石壁光滑而陡峭,根本无法攀爬,老夏和宇峰沿着山脚向左,我向右分别寻找登顶的路线,因左侧无法通行,老夏又折返回来。我则紧挨着山体不断地搜寻着每一处可能攀爬的路线。整个马鞍山脊呈正南正北走向,南北大约160余米长。整个山峰顶部有四个凸起的山峰,从南至北几乎呈一字排列,南部第一座山峰较矮,第二座山峰最高,第三座山峰次之,第四座山峰几乎与第三座山峰持平,第二座山峰与第三座山峰之间有一个凹陷,形成南部略高,北部稍低,中间凹陷的马鞍子形状。第一座山峰与相邻的第二座山峰的三分之二处,有一块巨石卡在两山之间,巨石上长着数坨卷柏,巨石下方仿佛一个大大的“口”字,简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再顺着山体往北,两山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隙,上部如张开的剪刀形状,下部一个洞穴。经过观察感觉可以钻过去,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准备到山的另一侧去看个究竟。由于洞穴狭小仅容一人通过,不得不卸掉登山包,徒手爬了过去。洞的另一侧出口好在不是在悬崖峭壁上,出了洞口就仿佛阳台一样宽窄的平台,上面覆盖了厚厚积雪,山体呈L形状,山体向北就是主峰,但由于脚下全是积雪覆盖,无法判断是否可以通行,在没有完全探明路线的情况下,是不会冒险从这里通过的。此时老夏在山体东侧大声地呼叫我在哪里,旋即便快速地按原路爬了回去。刚出洞口就见晓安、博博等聚在山脚下,听我说此处有洞,便也好奇地想一看究竟,被晓安善意阻拦,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统一行动。与老夏在一处二楞坎处相遇,她示意我看看此处是否可以攀登。在一处雨水冲刷出的凹槽处,借助两边凸起的石头和石缝努力向上攀爬,然后又向上攀升了十余米,将登山绳系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以供后续队员使用。接着继续寻路向上攀爬,直达顶部仅容纳二三个人的小平台,平台的右侧直立着一块七八十公分高的石头,石头顶部仅能容下一人站立。站在此处放眼望去,南侧约五六十米处是马鞍山第一峰,此时已被踩在了脚下,再往南是距此800余米高的牛尾岗,此时已经显得不是那么地高大了。顺着手指西南方向就是南猴石,此时的南猴石仿佛就如同趴在地上的蝈蝈般大小。继续往西北看,隐约可见分裂成两半的腰猴石,仿佛被抽断了腰的毛毛虫匍匐在远处的上岗上。当你的镜头伸向北方,那雄伟的银头砬子再次跃入眼帘。

此时,队员们纷至沓来,接踵而至,都以为登上最高点了呢,其实最高处还在距此以北约二三十米处。拍了几张照片,为了给后续队员腾挪地方,跳到如刀刃般的一块岩石上,岩石左侧是悬崖峭壁,岩石右边是约2米左右深的缓台,上边被一肥大的松枝所遮盖,此处如不注意十分危险,迅速通过后,缓降到岩石下方,紧靠垂直的岩壁一路向北继续搜寻。紧贴崖壁西侧行走一段距离,可见一呈S形状的一线天,即石裂缝,高约三四米之多,仅可容纳一人通过,从山体西侧钻一线天至东侧而出,借助崖壁边尚未完全复苏的植物枝条,双手用力向上薅拽,双脚用力向上跃起,至此登上马鞍山最高点。从早上6:14分开始爬山,至中午12:35分登顶,我们在森林里跋涉加攀登,整整用了6小时21分钟才抵达山顶,比计划时间多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左右,可想而知此次登山距离的遥远与艰难,至登山以来如此长时间的征途尚属首次。脚尚未站定,看见晓安从山体北侧也慢慢豋了上来,哥俩能够近乎同时一起登顶,内心十分欣喜与激动。站在高高的马鞍山上,就仿佛真的坐骑在马的鞍上,内心格外的沉静与安稳。极目远眺,四野空旷,山峦起伏,群峰错落。马鞍山居高临下,矗立在茫茫的旷野之中,俯视着周围的绿水青山。登上峰顶的队员们虽然都一身疲惫,但泛着红晕的脸上却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与掩饰不住的兴奋。大家的那份自信、从容与淡定溢于言表,此刻我的心释然了。由于大家太过兴奋和急于登顶,把恐高的宇峰遗落在了此前的第一个山崖处,迅即返回原路,将她带至山顶,使得全体队员都实现了登顶的目标。

每当豋一座从未去过的山,也许大家从没有把登顶作为一种担心和忧虑,我原来亦是如此。但自从我带领一支队伍的时候,我每每都怀着一份忐忑和敬畏。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没有经受过科学的培养与训练,且已过知天命之年,只有一颗心仿佛正青春年少,尚未衰老。仅凭着一腔的热血与热爱,那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历练,不断地丰富一些登山的经验,才能跋涉在黑山白水之间。最为重要的就是有一众铁杆且同样热爱户外运动驴友们的信任与拥趸,使我更加坚定了必胜的理念和信心。

此时此刻,我与369旅的队员们共同站在高山之巅,坐骑在同一个马鞍之上,内心感慨万千。即便是还有机缘再次光临此山,恐怕也不会是这支队伍的全部成员,这一次同舟共济的缘分,这一次披荆斩棘的艰苦经历,足以使人回味一生、难忘一世。内心的幸福与激动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唯有这山、这水、这群兄弟姐妹才能见证。静静地在心里默念,感谢老夏、渡镀、宇峰、晓安、松茂、小祁、博博、金伟的执着、信任,与一路紧紧相随,你们坚持、努力和无私奉献是我动力的不竭源泉,我们共同实践了一次艰苦卓绝登山历程,我们收获并分享了人生难得的情钟。

山风劲吹,青丝飞扬,阳光斜照,满面红光。风啊,你吹的再猛烈些吧!可你却无法撼动这山与这群执着的登山者。高山之巅,大家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怀,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热血与汗水。把周遭美景尽收自己的眼里、心里、镜头里,贮存在脑海里,留给未来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因时间关系,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体力把北侧的山峰和牛尾岗都豋完,这也只能是空留遗憾了,为再次光临此山埋下一个伏笔。在半山腰处,大家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默默地享用着各自的午餐,没有美酒,也没有庆祝,仿佛一切都在每个人的心里。用过午餐已经是下午1:30分左右了,大家依依不舍地与马鞍山道别,不知何时还能与它重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此生仅此一次,一切皆有可能。

在松茂大哥的带领下,大家踏上了归程。因为坡陡路滑,大家都穿戴上了防滑的冰爪,即使这样偶尔还是滑倒。下山的路线与上山的路线并不完全一致,哪里好走就走哪里,一直沿着偏西南方向,尽快走入两山之间的峡谷,尽量避开荆棘丛生的路线,使大家走的更舒服一些。全体队员的鞋基本都已经湿透了,可没有一个人抱怨这糟糕的处境,还不时的回味着登顶时的经历。由于上山时体力基本透支,下山时大家完全是凭着毅力在一步一步坚持,累了就稍作休息,补充点水分,然后默默地继续在森林、雪地间跋涉,在石塘中跨跃。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跋涉,海拔从800多米降到450余米,我们终于来到了河谷当中。起初因为落差较大,河道里也并不是十分好走,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河谷也相对趋于平缓,大块的冰盖铺就了长长一条河道,由于气温渐暖,冰面表层已经开始融化,走在上面并不十分光滑,仿佛行进在铺就了一层毯子上的感觉,过渡的疲惫得以缓解和释放。这个季节还能见到如此可爱的冰雪,所有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惊喜和珍惜,恨不得能在上面打个滚,像马儿一样卸下一身的困乏。大家轻快地在冰雪河道上漫步、拍照、合影,记录下今春最后一抹冬色。

河道上时而冰雪覆盖,时而河水溪流。大家时而在冰湖上漫步,时而在乱石中穿行,马鞍山、牛尾岗、南猴石与我们渐行渐远。走出河道便是来时的车辙山路,没有了荆棘、没有了坎坷,唯有同向而行哗哗流淌的河水,还有那静静山林中鸟儿的啼鸣。此时,疲惫的夕阳已经躲在了山的背后,最后一抹余晖渲染着这个不平凡的世界。经过一片草黄色的尚未起耕的稻田,还没来得及铺就塑料薄膜的钢架一排排立在那里,仿佛在列阵欢迎这支疲惫的369旅。已经可以看到我们停在路边的汽车了,就仿佛看到了我们的家。山在高,水再美,那里并不是我们永久的栖息之地,而家确是永远的港湾,是你再一次出发的地方。一次相对完美、难忘的登山历程到此就要结束了,余生还有更多的山在等待着我们攀登,只要你真正喜欢,只要你足够热爱,我们将不惧艰险,风雨同行。

备注:369旅指本次登山3名女队员+6名男队员,共计9人之旅。

2022年4月11日於通河Jtq

图文并茂的好游记记录精彩的户外出行,辛苦了,期待看到楼主更多好帖子
通过作者叙述攀登马鞍山的全过程,让我们知道了马鞍山的由来,此马鞍山非彼马鞍山,这个马鞍山位于山美水美的小县城-通河,如果不是这群登山人的拜访与描摹也许生活在当代的通河人都不知道自己家乡马鞍山的样子与风采,是这群登山人挖掘了家乡的山水资源,让我们通河人引以为傲的山林美景。读者在作者
通过作者叙述攀登马鞍山的全过程,让我们知道了马鞍山的由来,此马鞍山非彼马鞍山,这个马鞍山位于山美水美的小县城-通河,如果不是这群登山人的拜访与描摹也许生活在当代的通河人都不知道自己家乡马鞍山的样子与风采,是这群登山人挖掘了家乡的山水资源,让我们通河人引以为傲的山林美景。读者在作者
通过作者叙述攀登马鞍山的全过程,让我们知道了马鞍山的由来,此马鞍山非彼马鞍山,这个马鞍山位于山美水美的小县城-通河,如果不是这群登山人的拜访与描摹也许生活在当代的通河人都不知道自己家乡马鞍山的样子与风采,是这群登山人挖掘了家乡的山水资源,让我们通河人引以为傲的山林美景。读者在作者

永远在路上,加油!
支持精彩活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