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万福寺.石竹山穿越(2022年4月17日) - 福建 - 8264户外手机版

  福建
黄檗山万福寺.石竹山穿越(2022年4月17日)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 1983年,

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万福寺位于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西北的黄檗山上。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万福寺初名般若堂,明崇祯十年(1637)住持隐元禅师曾重建,规模宏大,超出前代。1949年前夕烧毁,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明末清初曾是名噪东南沿海的名刹。

清顺治十一年(1654)隐元应日本长崎的崇福、兴福诸寺住持的邀请,带领三十名弟子束装东渡,传播佛教文化,七年后在日本京都东郊仿福清的万福寺结构建一大寺,亦名"黄蘖山万福寺",以不忘本源,此寺因此成为日本佛教黄蘖宗的发源地。隐元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重大贡献,

为日本佛教界所推崇,万福寺也因此闻名于海内外。山门万福寺是明朝代样的禅寺。寺门右侧为放生池,左侧是“万寿院”。寺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纵列于中轴线上,左右两侧对称地建有东西方丈、齐堂、禅堂、伽蓝殿、视师殿、钟鼓楼等。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坐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中供三世佛像、两旁为泥塑雕十八罗汉,造型生动,表情各异。

寺中最独特的建筑是法堂,仿宋朝风格,为南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重檐歇山式。十座塔林中,最古老的是明朝无缝塔。寺中还立有隐元禅师纪念碑。寺后有“龙井”一口,水质甘冽,终年流畅不涸;寺西南有“九龙潭”飞瀑,蔚为壮观;壁有宋蔡襄、明叶向高之摩崖题刻;山上有“蟒蛇洞”,相传明朝叶向高僧入洞探险,未穷其底。

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一宿禅房语,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当年从新闻中得知黄檗山到石竹山的步道修通了!总投资100万元,全长11公里!仅用不到十天时间贯通!又创下福清速度!
网上对这条穿越线路的介绍如下:

从万福寺出发,顺着寺旁新道蜿蜒而上,沿途风光无限,山路漫长但一点也不寂寞。穿行在林中,山风习习,听鸟儿啾啾,驴友们脚下不停,交流着新步道的舒适。大家一致认为,新步道的路面宽敞、平整,坡度适中,老少皆宜,从万福寺到石竹山到灵石寺,大家可以根据体能,可进可退。

若状态好,全程走到灵石山,若比较累到石竹湖下可撤出山,不会太辛苦,又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在感受着运动的快乐的同时,驴友们也没错过欣赏两旁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斑驳的阳光绘就色彩斑斓的画,大家不时举起手机将这些美景定格。
在驴友的欢呼声中,风景优美的香城水库到了,香城水库因后山唐代香城寺而得名。一轮夕阳挂在山头,库旁的芦苇摇曳,草地也染成金灿灿的了。

余晖撒在水面上金光闪闪,水面又倒映着远处起伏连绵的山峦,恍然梦幻的世界,给人无限遐想。稍事停留,大伙儿又向石竹山方向挺进,一路享受这天然氧吧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为走而走,那是很累的。但是这条步道,人在林下走、溪边行,返璞归真,带来不加任何雕饰的放松。”驴友泡泡感慨道,此道全程原生态,有茶马古道之风。徒步的路上,打开心窗,放飞心情,山间的漫步,湖边的游走,快乐连绵不断。回味这一充满故事充满历史的徒步之旅,让人感悟生命的美好。架起两座名山的“文化之桥”一条路,一道风景;一座桥,一份情怀。这条连通石竹祖庭与黄檗祖庭的通道,不仅引领大家领略景在路边长的无限自然风光,更指引着大家结黄檗缘逐石竹梦,实现每个人心中的好梦。

它让两个孤零相处、群山守望的石竹山和黄檗山架起了文化之桥。”在黄檗山万福禅寺住持释悲昇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条山路步道,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石竹山是道教文化中华梦乡的发祥地,黄檗山是黄檗禅文化的发源地,让这两者架通,更好地阐明了黄檗禅文化的内涵,就是以禅会道济儒,三教合一,兼容相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格局,是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缘相融,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鲜明的象征。“现在,这种文化通过这条通道,将人文的和自然的合二为一,有机结合,达到文化互补、文化共享、文化互融,文化没有界限。”

黄檗山到石竹山的步道在建设中,遵循不破坏一片林地,不乱砍一棵树,临水而建,绕树而行,依山势开路,保持原生态的修建理念。释悲昇认为这条步道的修通,不仅适应了当下人们对户外活动、健身休闲的需求,也将为重修后的黄檗山万福禅寺带来空前多的人流。人流量多了以后,对寺院的兴旺发展是一种助缘助力,会给黄檗山提供很多的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黄檗山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世人对黄檗文化的关注度。从黄檗山万福寺穿越到石竹山以上资料来自于网络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