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行在成都——从前的日子很慢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空出行,成都的井然有序与对外来人的包容非常的加分。
下机取行李出来,即有工作人员引导,先扫入川码,然后人员分流,左手边快速离开通道,右手边现场检测通道,自愿选择检测,打开天府健康通,扫码检测后离开。
此时的天府健康通里出现一个弹框,提醒各种注意事项。这个弹框持续了24小时,之间不影响公交地铁出行吃饭住宿。24小时后几个条件满足后弹框消失,行动不受限。整个过程秩序井然,按序通过,令人很有安全感。
回程也很有秩序。从18号线地铁站出来后即有岛屿可办行李托运,此时要求扫入通码报备。检查绿码后正常办理值机后步行至2号航站楼,正常安检后进入候机大厅。
登机时间未到之前有工作人员拿了入通码检查有没有扫,没扫的扫,扫过的在登机牌上打勾。随后就是正常的登机。没有聚集没有吵闹。
行走,实在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的方式。
一提起成都,很多外地人想起的可能是宽窄巷子,最先去的也最有可能是那儿。那里,是成都这座城市的会客厅,很繁华,也很喧闹。
这次,旅居在锦江边。锦江,旧称府南河,成都的母亲河。每天的晨晨昏昏,都在这座河边度过,更多地了解了老成都。
到达成都的第一个夜晚,跟随组织去夜徒,从人民公园→文化公园→浣花溪公园,穿越了三座公园。
在人民公园,第一眼看到了川军的纪念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想起了川军团,那个炮灰团。

原来,人民公园的前身叫“少城公园”(1949年后改名)。当时赵尔巽为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建了少城公园,当时的设想是,新建一个公园,在里面设置演出场所,收取门票,同时,公园里可以让旗人开茶馆,让他们维持生计。
行走在人民公园里,又想起小燕子的灵魂之问: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遗产,我们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