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五
浣溪—桥头岭—斜濑渡—太和墟—东江渡—台山书院—霍家墟—天平墟—塘旺—炎帝陵
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员陪同下,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御祭古道自衡州府清泉总铺至炎帝陵,全程276里,其中炎陵境内31里、炎陵段起点即为桥头岭。因为历朝历代御祭炎陵的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绵亘悠长的御祭古道。根据《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衡州至炎帝陵“御祭古道”的简称)“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黄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270里,衡阳境内120里。”桥头岭段古道保存最为完整,宽约1.9米,以鹅卵石展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当地百姓俗称“皇道”古道北侧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为清代乾隆年间遗迹,专家考证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标识。“御祭古道”上的坪形村,有渡口、行馆、古亭、古塔遗址。山林小镇“霍家老圩”鹅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两层砖木结构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风格,。衡炎古道是条御祭古道、湘军兵道、盐茶商道,这条人来人往的古道,让先民们从中看到了商机,沿古道筑舍而居务农,于官旅歇脚之处筑房兴街成市。

御祭古道线路图
线路通过脚步亲测,可以看出祭祀官员从桥头岭栖云亭下山,宿行馆(天使馆)过斜濑渡、东江渡,经太和墟、霍家墟、天平墟,一路穿集市墟场而过,沿途都有凉亭歇脚,统一宽度标准,古道都是抬高地面余丈取河道卵石加石灰砌堤,可见规格之高。

酃县北界碑
界碑位于栖云亭旁,被竹根挤斜歪路旁,不细心根本不能发现是块界碑,两次挖掘才显露楷体“酃县北界”四字,长宽约100㎝×60㎝。有个疑问,立碑处地理位置是西北方向,正北位于笔架峰,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会搞错呢?我猜测不是设置者搞错了,而是故意而为之,如果祭祖官员礼成走陆路回衡州,那岂不是归西北,归西在古代是不吉利的,所以才有“酃县北界”一碑。

“峤头岭高崇巍峨,达官贵人于兹上下之,远客旅于兹往来”这是桥头岭顶峰之栖云亭(又名全岭亭)碑文《头全岭亭记》所载文字。桥头岭因炎帝陵而声名远扬,是炎陵“胜迹犹存,景色宜人,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它北连茶陵,南接安仁,近瞰洣水,远眺酃峰,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诗赋咏叹的名胜古迹。

《清同治版酃县志》载:桥梁岭即桥头岭,在县西三十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为往来要冲,实县之门户。上有望云庵、栖云亭,又名栖霞寺。古籍对桥头岭的记载颇多,最早的是宋代罗泌《路史后记》:“帝病,告以当葬南方,视旗所矗,遇峤即上,因葬于兹,今中途峤梁岭也。”
桥头岭上中置有亭,中亭夯土砖砌建,年久失修倒塌,上亭石块垒砌,尚存残墙,门洞石雕精美,有门神、麒麟、古钱币等图腾雕刻,炎茶方向各有“且放下,何必忙”六字横批。

栖云亭碑记
(藏于炎帝陵旅游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