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尚且如此,在山里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夜晚山坡上降温快,冷空气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使原来的较暖的空气受挤抬升,出现温度倒置。
如果此时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会在山间凝结形成云海。
由于不同山谷之间的等温线高度会有差异,所以即使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云海高度也会存在差异。


当然,这也需要看风力,如果是静稳、微风天气,水汽不易扩散,但如果是大风天气,云海肯定是免谈的。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便可以得出云海形成的三要素——充足的水汽、逆温层、静稳天气。
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什么时候可以满足这三要素呢?
当然我们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我们可以看天气预报。
比如我们看到天气预报显示,明天白天多云转雨,风力三级,后天多云转晴,风力一二级,那么说明明天夜间的空气湿度是很大的,而风力并不大,在夜间地表热辐射加蒸发吸热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逆温层,这样后天早晨日出前后,就有很大概率看到云海。
又比如,明天天气预报显示中雨转晴,风力一二级,如果转晴的时间在日落之前,那么在山顶也有较大概率看到云海。
当然了,这个山的高度不能太低,一般来说,落差至少500米以上才能看到云海(不包括平流雾的情况),附近有更高的高山,还要去更高的山顶——否则你淹没在云海之中就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雾气了!
在北京地区,一般只有雨后才会出现云海,毕竟北方较为干燥。并且,一般刮东南风会比西北风更容易看到云海,东南风一般是暖湿气流,容易在山前堆积水汽,而西北风是干冷气流,会把水汽带走。

四姑娘山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