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探了4个洞,就为了找一条鱼? - 攀岩|探洞|绳降 - 8264户外手机版

  攀岩|探洞|绳降


村民A:这个沟以前水多地很,跟河(大渡河)对面的鱼洞子一样,夏天水大的时候,就会冲很多鱼出来。

村民B:那个洞子头还有鱼,多大一条,小时候经常进去抓。

村民A:你说的那个是泉水鱼哦,随便去一趟都要抓好几斤,那是好吃的不得了哦!

瞌睡叔叔:你们说的泉水鱼长什么样子,现在还有吗?

村民A:差不多就一卡长四川话里的度量词:大拇指和中指完全撑开的长度),鱼还是有那么大哦,鳞很细。

村民C:那个鱼好多年没有看到过咯,起码十几二十年了。

这是发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对大溪沟(小旋孔)洞穴水资源调查访问村民中的对话,当他们眉飞色舞地形容着,沉浸在进洞捉鱼的年少时光时,一旁的我陷入了沉思......


泉水鱼长什么样的呢,这样?

👇

这样?


👇


还是这样?

👇

是为什么它不再出现了?

这成功勾引起我的好奇心。


在沙湾区旅游局的帮助下,2022年5月~6月,四川洞穴探险队对大溪沟周边洞穴展开系列调查。

初步调查发现,小旋孔、大旋孔、汪山洞、鱼子洞等多个洞穴极可能是一个由水系连接而成的庞大洞系,其总长度超10公里。


既然是由水系连接起来的庞大洞穴系统,那么洞内的地下暗河里会不会有我们想找的泉水鱼呢?



#1. 李子湾溶洞


根据老乡指引,我们最先前往李子湾溶洞去一探究竟。

李子湾溶洞的洞口是一个天然的竖井,高约40米,需要架设绳索才能到达底部。

↑当丁达尔效应出现时,光就有了形状

经过三小时的实地探索后,我们发现洞道中间有一处淤塞,地下水尚可流过,但人已无法通过,只好返回地面。

↑洞道被堵住了,我们可谓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后经老乡描述,李子湾溶洞与汪山洞是互通的。



#2. 汪山洞


汪山洞是本次调查中规模最庞大的洞穴,它拥有十分发达的地下水系,形成的网状洞道四通八达,估算洞穴长度超过6公里。

洞穴内部的通道都又小又窄,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人匍匐通过,洞内探索之艰辛可以直接虐哭女队员。

↑探索之路尽是这样的令人崩溃的狭窄洞道

令人兴奋的是这次下洞有突破性的收获。
经过一段长距离爬行后,我累瘫坐在地上,倚着岩壁喝水时,突然瞟到河道中有一白色生物,轻轻凑近一看:是一条鱼,但不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泉水鱼,而是一条盲鱼。
↑钻完窄洞,又开始过暗河

凭借以往经验,这种盲鱼在四川的洞穴中并不常见,出洞后,我立刻和四川洞穴探险队生物组确认相关信息。

↑图源@百度百科

泉水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广泛分布在宜昌以上长江上游干流、长江在四川境内的支流和乌江中,是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它们喜欢生活在山溪、有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以岩石上的藻类和虫卵为食,生殖季洄游至上游产卵,产卵时间约为3-4月,它们会将卵产于石缝或石洞中。百科百科

近年来因环境变化造成物种消失的新闻数不胜数。

例如7月21日“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再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淡水哺乳动物之一,并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于2006年被宣布绝种。

由联合国环境署成立的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平台(IPBES)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地球上估计有800万种的动植物物种中,大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
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数十至数百倍。
一边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一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的时代责任,人类在满足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其它生物的自然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生物组初步判断,该盲鱼属于高原鳅的一种,之后在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赵亚辉博士探讨时,我们意识到这是首次在四川境内发现的高原鳅新种

↑汪山洞中发现的盲鱼
生活在洞穴中的高原鳅视觉退化,嗅觉功能较强,代谢水平低,脂肪含量和能量含量可能较高,以便适应洞内的生存环境。目前,高原鳅鱼类已记录有123种,我国有105种,其中一半以上(58种)是近20年内相继发表的新种。我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类数量最多的国家,洞穴鱼类超过150种。我国洞穴鱼都属于淡水种类,约占国内淡水鱼类总数的1/10。除物种多样性高之外,我国洞穴鱼类还有其它一些特点:多数物种分布区十分狭窄,有些种类甚至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独立的地下河或单一洞穴中,物种分化十分严重,这与极端的环境条件和洞穴隔离作用有关。种群规模小,濒危物种多,极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赵亚辉,2021
盲鱼这一重大发现给予我们寻找泉水鱼的信心。

据老乡介绍,村里老一辈会从大旋孔进,再从小旋孔出,以此抄近道去场镇赶集。如此说来,汪山洞和不远处的大旋孔是互通的,我们决定再去探一探。

#3. 大旋孔


大旋孔的主洞道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的状态,但能看出季节性的水流痕迹。

主洞道早期坍塌淤塞后,河水又顺着裂缝发展了很多小洞道,日积月累,小洞道经由水流冲蚀进而发育成支洞。有的支洞末端是小水潭,有的因坍塌而被阻断,有的则被水淹没了洞顶。


↑翻山越岭去探洞、找鱼

本次探索大旋孔洞道约2公里,但并未发现鱼类生物踪迹。



#4. 鱼洞子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有位村大爷说他知道个秘密地点,他曾经在这里抓到过不少鱼,建议我们可以去那里寻找。

紧接着,就被大爷带进了一片玉米地,正当我纳闷,一位扛着锄头的小伙子从远处朝我们走来,他一边跟带路的大爷交谈,一边打量着玉米地。

↑谁能想到洞口藏在这片玉米地里

之后,小伙子就在几株玉米旁挖起地来,随即搬开一块大石板,万万没想到,入口竟然藏在玉米地里。据说这个洞口已封闭十来年了。

↑还好我们都不是胖子

洞口是十分狭窄的竖井,我们只能通过SRT依次下降,竖井下完,又是一个竖井,人行其中,行进十分困难。

↑下完一个竖井又是一个竖井

我们一边缓慢前行,一边观察洞壁四周情况,发现洞壁上又发育了很多小洞道,并伴有流水淌过,但遗憾的是我们仍未发现鱼类生物的踪迹。



探索至今,我们并没有发现村民津津乐道的泉水鱼,是什么导致泉水鱼无法洄游到洞里产卵呢?

由于附近水电站的竣工时间与泉水鱼逐渐消失的时间有所重合,村民猜测是因为水电站对其下游流域的泉水鱼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大渡河流水含沙量大,水电站的修筑使得河床水位升高,水流带来的泥沙逐渐淤积在原来的水洞洞口,致使泉水鱼洄游产卵受到影响。

因此,从水电站到小旋孔这段大渡河水域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水洞,鲜少再有泉水鱼的身影。

↑图源@百度百科

泉水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广泛分布在宜昌以上长江上游干流、长江在四川境内的支流和乌江中,是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它们喜欢生活在山溪、有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以岩石上的藻类和虫卵为食,生殖季洄游至上游产卵,产卵时间约为3-4月,它们会将卵产于石缝或石洞中。百科百科
近年来因环境变化造成物种消失的新闻数不胜数。

例如7月21日“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再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淡水哺乳动物之一,并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于2006年被宣布绝种。

由联合国环境署成立的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平台(IPBES)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地球上估计有800万种的动植物物种中,大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
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数十至数百倍。
一边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一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的时代责任,人类在满足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其它生物的自然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四川洞穴探险队队长瞌睡叔叔

这个盲鱼太漂亮了~
洞里也许能发现未知生物

修建水电站之前应该有环境评估保护机制的实施。水中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很脆弱。需要人们的保护。
玉米地的那个洞穴好酷
玉米地下还藏个洞,厉害。

水电站是必需品,而这些鱼不是。所以,只能想想。

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搬开石板后出现了一个小洞口,下去就别有洞天

洞穴里是存在一次未发现的生物的,像我们探险队的生物组每年都会发表洞穴昆虫新种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