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徒步记录美好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斜河涧村位于永定河大峡谷的右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妙峰山镇的东南方向,距门头沟区政府直线距离6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面积3.21平方公里。

2007年以前是资源开采为支柱产业,主要生产石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矿山关闭,一直到现在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村里的资源由于多年个人承包状态,所以资源保护的还好,村里有250万年前形成的“第四纪冰川漂砾遗址”、有11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3株、有千年古刹广化寺遗址、有保护上好的森林植被和自然环境。

斜河涧村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春季,这里有云朵般雪白的梨花;夏季,这里有满眼的苍松翠柏;秋季,是挂满果实的柿子树;冬季则是苍凉的大山断层。之所以叫斜河涧,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这一代曾经是巨大的冰川。上世纪90年代,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在对妙峰山镇进行文物普查时,在位于斜河涧村的白龙沟谷内发现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从而证明我区在250万年前,确有冰川存在。该漂砾为一巨大石块,石质多为火山砾岩,东西宽3.1米,南北长8米,高4米,岩石表面冰川擦痕清晰可见。遗迹大约形成于250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时期。该冰川漂砾的发现,特别是表面擦痕,对于研究冰川流向和活动范围是难得的实物资料。目前在北京地区已发现了三处冰川遗迹,分别是模式口擦痕、八大处擦痕及隆恩寺漂砾。而位于妙峰山镇斜河涧村冰川漂砾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北京地区冰川地质构造又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冰川漂砾指由冰川地质搬运作用到很远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其最大直径可达数十米,因其是由固态的冰川搬运,而较大的冰川,可以翻越崇山峻岭,将砾石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故称之为漂砾。其搬运能力很强,堪称自然界中的“搬运工”,它不仅能将岩体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到很高的地方。而位于斜河涧村的这块冰川漂砾应为由高到低的搬运作用,除此之外,冰川还有逆坡搬运的能力,即把冰川从低处搬到高处,其表面磨圆擦痕,就是冰川流向的有力证据。

新中国成立前,斜河涧村最有名的建筑是村南的广化寺。沿白龙沟南行约1公里,在沟北有一处坐北朝南的院落,便是广化寺。广化寺为佛教建筑,背靠巍峨的九龙山,寺旁有一孔潺潺的清泉从地下涌出。寺庙依山傍水,坐西朝东,环境清雅,一进院落。此寺建于元代,也有人认为是建于金代。有山门一间,正殿三间,十分轩敞,殿内原供有释迦牟尼,金妆肃穆,四周墙壁绘满壁画,有四大金刚、哼哈二将、护法伽蓝、诸天菩萨。殿前悬挂有一口巨大的钟,并有一块石碑。

广化寺内有三株据说已有千年的银杏树,最粗的一株直径超过2米,要4个人才能合抱;最高的一株高达28米。在清代时,广化寺是文人雅士的钟爱之地,留下的名人诗作达几十首之多。古老而沧桑的银杏树见证了广化寺曾经的兴盛和破败的历程。广化寺过去香火很盛,进入民国时期开始衰败,据说“大跃进”时做过养老院,又做过养鸡场,还做过干部培训班,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现在仅存的几间破平房是南北配殿。只有那三棵古老的银杏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秋季金甲盖身,硕果累累,吸引着京城中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

      北京门头沟九龙山属太行山脉,是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典型向斜山峰。地貌受地质时期北京地壳不断抬升的影响,在隆起阶段和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地壳活动中,以及外力作用的配合下,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表现为夷平面。九龙山的层状地貌为北京西山层状地貌发育的第三层,海拔在1000m左右。九龙山最高峰刺茅花坨海拔990.31m,山顶发育平坦。最为典型的是九龙庙,海拔775.2m,山顶发育大面积的平坦地面。往下至海拔300~400m处,其山顶平缓,表现为明显的台地地貌。但是,在海拔400~1000m之间,则山体陡峭,绵亘成脉,谷脊相间。海拔300m以下,谷地开阔。九龙山有著名的京西古道风景区,峰口庵,马蹄窝,三义庙,窑神庙,白云禅寺,广慧寺,潭柘寺,龙王庙,戒台寺等著名古迹。

       门头沟之源-圈门亦在九龙山山脚下,从圈门一路前行,可到达小狗之家,刺茅花坨,峰口庵-马蹄窝-龙王庙-少师静室-潭柘寺-广慧寺-定都阁-白云禅寺-不老泉-中门寺-回到圈门窑神庙,走一圈下来大约22公里,为户外驴友的入门级线路,景色优美!!

       九龙山山脊之巅,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徒步越野,吸引了大量的户外爱好者,是众多户外驴友的必行走之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