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温家峁·寻根之旅 - 内蒙古 - 8264户外手机版

  内蒙古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1 18:00 编辑

                 府谷·温家峁·寻根之旅


   陕西榆林市府谷县清水镇温家峁村,是我的祖居地。七十多年前大约1940年,我的父亲,被我的爷爷用扁担、箩框担着,从老家来到了后套。温家峁,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一直思谋着做一次寻根之旅,2011910日,单人独骑终于成行。

经乌拉特前旗过黄河,经杭锦旗、红庆河、新街、店塔于第二天傍晚7时到达府谷县城。两天行程630公里。在杭锦旗境内行驶十分惬意,天气不冷不热,风轻轻地吹着,广袤的草原上宽广笔直的柏油路上少车无人,以60-70迈的速度匀速前进,心情非常好。行进到陕西省的神木、府谷境内就非常难受了。庞大的运煤车就像一列望不到头的列车一样一辆接着一辆,我骑着摩托车,右侧、前后都是轰然而行的“列车”,我心想如果我的摩托车万一跌倒或突然减速,后边的庞然大物就会毫不留情地碾过,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

       遇见两段大堵车,一段有20多公里,一段有70多公里,一个司机说在原地已待了44夜了。看着川流不息的黑煤源源不断地运出,我好像听到了黄土高原母亲的血液在汩汩地流淌。大堵车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在府谷县城住了两晚上,利用一白天的时间在府谷街上、对面的保德县街上进行了游览。看了府谷的府州城、关帝庙、千佛洞、荣河书院和保德县的水陆寺。20多年前曾来过一次府谷,就富裕程度而言,那时的府谷和现在的府谷有天壤之别,这都是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煤炭带来的。

   第二天早630分出发,骑行20公里于早8时到达了温家峁。听家里老人说,我的祖上也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到温家峁的。经查1994年出版的《府谷县志》:“府谷历史上较大的人口迁移,有文字可考的是明代洪武和成化年间的移民。当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疆域,朝廷曾令流民复业,并从人稠地狭地区向边陲和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在山西洪洞县古道边广济寺设移民局,集中迁转,编排队伍,发放川资凭照,寺西有株大槐树,为汇集之所,成千上万户人家,从大槐树下迁出,部分人迁居我县”;又据民国时编撰的《乡土志》载:“本县无旗户,并无他种人,其土著汉族多半由山右迁来。前明套人屡犯边,人民流亡者十有八九,成化二年徙洪洞县民以安集之,随后络绎迁徙,来者甚众”。如此算来,我的祖上五、六百年前就迁居这里,在这里生活了四、五百年的时间。

   巧得很,我骑着摩托车到了温家峁新村的门口,见一老者在那里站着,我上前作了自我介绍,那老者眼睛一亮,说:“啊!你就是倪二筛的孙子!”。倪二筛是我的爷爷,活到现在有一百多岁。老人名叫段子新,已80多岁,曾经在后套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得过多块军功章,后来回到原籍温家峁,任过村支书多年。老人给我介绍了温家峁村及我祖上的一些情况。

   温家峁村在一个小山顶上。“峁”是西北方言即小山顶,指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去往村里的乡间道路有30度的坡,骑着摩托车还是有点吃力。村口有个关帝庙,关帝庙下有个洞口,过往行人须从洞口通过。关帝庙建于民国或建于明清,近年又重建。村里的道路均是斜坡状,房屋排列呈不规则状。植被很好,房屋均掩映在绿树丛中。有海红果树、红枣树、酸枣树等。我摘了一些海红果带回了家里。房屋大多为青砖房,造型各不相同,有平房,有窑洞形状的砖房,也有窑洞,也有一两处年代久远的土房。有时顺着树丛中的的小径可看到不远处深深的古老院落。村两侧有深深的沟,沟中郁郁葱葱,树林茂密。听村里人说,从前沟中有潺潺泉水,吃水就从沟里提水。温家峁村地势高,视野宽,离天近,空气好,是个美丽的小山村。分温家峁上村和温家峁下村,在下村的东面还有一个土夯的烽火台。

       温家峁最早迁居来这里的是温家和倪家,这两家在几十年前又都已迁移出去了。在清朝和民国的时候,温家峁是个繁华的小村落。村里有粉坊、酒坊、糖坊,有商店有留人大店。这里是个交通要道,交叉路口,去往府谷县城正好是一天的路程,所以过往行人都要在这里休息过夜。那时这里是条干石头街,现在还有遗迹。这里的人属于半农半商,听段子新老人讲,那时每天凌晨二饼子车就吱吱的响起来了,有来拉货的也有来送货的,也有路过的客人开始新的旅程。那时这里经常驻有军队,关帝庙上还有两门牛腿大炮。温家峁有烽火台,那应是明长城的一部分,有隘口,在这里驻扎军队很正常,说不定我的祖上也有人就是戍边军营中的一员。

      听村里人讲,倪家祖上在村里也曾有粉坊、留人大店、商店,并指出了这些商业门店的位置和曾经居住的位置。其中一座房屋至今依然还在,其余已被新的房屋所覆盖。

   温家峁村已逐渐被人们废弃,大部分已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兴建的新村里。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温家峁新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很结实,整齐划一,像机关单位的家属房。

      温家峁村脚下已建起了正在运行的火力发电厂,附近的生活区正在建设。古老的温家峁村已被现代文明所包围。村民们说,你们应该带个摄像机,把村子好好摄一下,过几年咱们的村子估计就面目全非了。

   听村里人讲,温家峁村的人口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超过200人。查《府谷县志》,1990年代清水乡农业人口人均耕地4.5亩,且基本为靠天雨吃饭的旱田,新增加的人口只能出去谋生。解放前后府谷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流往内蒙古,仅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流出人口就达10274人,其中流往后套3961人。我的先辈就是那成千上万流往后套的府谷一员。

   不管是在府谷街头,还是在温家峁村里,说起五原、临河、中旗、前旗,人们都很熟悉。不是在那里有亲人,就是在那里生活工作过。对我这骑摩托车回来寻根的人表示了明显的热情,并且在议论着一个特别亲切的话题:“老倪家有人骑摩托车回来了”。段子新老人从一早碰到我到中午一直在村里溜达,我意识到那是在等我。中午邀我到他家吃了午饭:捞饭、烩菜,我可是平生第一次吃捞饭。段子新老人那可是老倪家近一百年前的邻居啊。我带了三本《巴彦淖尔游记》给村里人留了下来。

听村里人讲,温家峁人的迁移路线是沿着清水川到达内蒙古的,现在沿清水川到内蒙古有柏油路相通。下午2时我告别段子新老人沿着当年先辈迁移的路线开始回返内蒙古,依次经过了清水镇、哈镇。

   往北行驶10公里就到了清水镇,也是在一个高地上,远远地看就像一个古堡,古旧的南门保存尚好,镇的北面有一个崭新的清泉寺,西面高高的山包上有个小庙,庙下面的土崖犹如长城。古旧建筑挺多,有历史的沧桑感。《府谷县志》载:“明朝中叶,边患日亟。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筑城于山坡,凡三里,遂移府谷县兵守之城于此。成化五年(1469)设清水营,驻重兵镇守,驻兵1100名。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增设关城,用砖包砌。崇祯元年(1628)王嘉胤在此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哈镇原称哈拉寨,位于陕蒙边界。城北有鼓楼样子的城门,出此不远即是内蒙古界。也是个古镇,民国年间的商业店铺依然还在。清朝乾隆年间才从内蒙古划给陕西,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蒙汉贸易的名镇。抗战时期,国军马占山部曾由东北退居哈镇。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秀芳图书阁”等遗迹。还有一个规模、装修不错的“灵杰寺”。

   我是傍晚时分到达哈镇的,是个很安静的小乡镇,人们很悠闲,我在这里住了一晚。在后来的两天里,我经过准格尔旗南部黄土高原的煤矿群、豪华楼群林立的东胜新区康巴什、秦直道博物馆、沙漠绿洲恩格贝于916日午后回到临河。

这次寻根之旅总里程1300公里,总用时7天。

      温家峁,是我们这支倪姓可追溯到的最早的起源,这之前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在大槐树之前是从哪里来的?查阅有关资料,倪姓的起源大约是这样的:倪氏出自春秋的郳国,郳国又出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相传颛顼是黄帝的长子昌意的孙子,推算起来,后世姓倪的人,也应是黄帝子孙。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县和峄县,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也应是后世倪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倪”字最先写作“郳”“儿”,音“霓”,“倪”字出现在东汉时期。汉朝大将倪宏(当时写作“儿宏”)因作战有功于汉王朝,光武帝给以加官封赏,并赐“倪”字,传至于今。倪姓历史上最大的官应是倪宽,做过汉武帝的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吧。

   作为酷爱旅游的人,每次出行都应有主题,这次我把“寻根”作为了主题,感觉不错。下次寻根之旅的目的地应该是大槐树,以后找机会去倪姓的发源地古倪国即现在的山东省滕县和峄县看看,看看三千年前我的家乡和家乡的人民。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0 20:18 编辑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2-12-6 13:50 编辑

                                                                                          四川之旅
      
     2015年10月底11月初自己一人以背包客的方式做了一次四川之旅,用时12天。期间游览了绵阳、巴中、恩阳古城、阆中古城、广元的昭化古城和武则天庙(皇泽寺)、九寨沟、松潘古城、茂县的古羌寨、都江堰、成都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峨眉山等。
    这次旅游的原因是四川巴中的两姨弟弟要给儿子结婚,我去参加婚礼。所以首先去了巴中。顺便看了附近的恩阳古城。恩阳古城是个小巧玲珑的古城,给我的印象颇深。这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工作过三年多,红色遗址挺多。恩阳古城商业开发程度不是很高,原生态的东西更多一点。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那里生活,有更多的人文信息。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看风景更要看那里活生生的人们,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对象。千百年来的人们生活在千百年来的房屋里,有多么深的人文底蕴。有些所谓的古城只有古城的几何形状,里边的人们和所在的古城没有啥文化上的传承关系,令姿色大减。
    在昭化古城住了一晚,这是我的有意安排,就是要体会古城的意蕴。晚上转了半个古城,第二天早上又转了半个古城,感觉挺好。九寨沟最大的特色就是树多、水清、瀑布令人震撼。我觉着更适宜于休假或是徒步穿越而不是匆匆一瞥。松潘是个高原古城,值得一看。到了茂县我才知道羌族是古代汉族西迁的一支。宾馆楼下的饭馆就是羌族人开的,性情实在和汉人没什么区别,不过古寨里的羌族服饰还是很有特色的。都江堰相当于巴彦淖尔的二黄河和拦河闸,是东周末年秦国建成的伟大的水利工程。成都的宽窄巷子是到了成都非去不可的地方。峨眉山是这次旅游的最后一个亮点。坐车上山时、坐缆车上山顶时都在雾里,到了山顶豁然开朗,太阳出来了!人们、山头及山头上的庙宇都在云海之上,飘飘欲仙。峨眉山旅游安排了一天的时间,我在山顶待了2个多小时,报国寺等就是匆匆一瞥了。
    这次旅游12天的时间走了10座城市 十几个景点。我这个背包客是这样当的:每天5点多起床,自己在房间里吃了早点,7点左右出门旅游,背包一直在身上,走哪背哪,游览完毕即刻坐车去往下一个城市或景点。每天的行程要提前计划好,是个费脑费体力的活,不过每天总有新的东西吸引着你,痛并快乐着。一人旅游的好处是旅游效率高,说走就走。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就是安全和不要有恙。所以我每到一个新地方尽量安排到白天或傍晚时刻到达,饮食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吃坏肚子。
    我去参加的婚礼是我的亲二姨孙子的婚礼。我的二姨夫袁万谷是四川巴中南江县人,建国前曾参加过红四军的童子团,因年龄太小家里人动员去了汉中读书。期间,傅作义部成立了“绥远省地政局”,1942年至1943年,该局从西安等地招来二、三百名青年学生开设了一个“土地整理训练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分批训练后分配到绥远省地政局测量队进行土地测量工作,袁万谷为测量队第二分队第十组组长。局长是曾留学法国建国后曾任内蒙古zf副***的周北峰。我二姨夫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当时的绥远省战时首府陕坝的。1947年1月,绥远和平解放前请假半年带我新婚不到一年的二姨回四川探亲,一走再未回归,终老四川。说起来这都是快七十前的事了。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1 17:51 编辑


                                                       摩旅府谷
                                             (2023年9月25日)

         府谷来过三次,其中后两次是摩旅。上次摩旅府谷是2011年国庆,距离这次整整12年。
         我祖籍府谷,父亲七八岁大约1940年左右随爷爷迁徙到后套狼山。祖籍再往前口耳相传说是大槐树移民的三个兄弟之一的后裔。
        年轻的时候梦里常回到府谷。总觉得这里的山山水水与自己有关联。父辈吃这里的五谷长大,骨血由这里的五谷转化。我想这就是天然的联系吧。
         二十多年前与一位陕北籍延安大学毕业的中国文联负责人聊天,他说:府谷是陕北的蒙古人,吃则杯盘狼藉,喝则酩酊大醉。我想这不是说我们后套人巴彦淖尔人吗!我总感觉陕北文化是神一样的存在,后套或巴彦淖尔也是陕北文化辐射区。巴彦淖尔口音就是府谷话向普通话靠近后的稍加改变。巴彦淖尔就是清末民初陕北神木府谷晋西北河曲人的主要移民地。陕北文化与巴彦淖尔文化的关系研究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这次摩旅经过了鄂尔多斯的杭锦旗、准格尔旗,游览了府谷的古城、文庙、千佛洞、荣河书院,和府谷对面的山西保德县的故城风景区。所到之处语言想同,习性相近,有家的感觉,因为同处陕北文化区。




















                                         拜谒倪国故都
                                    (2017年2月19日)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腾州市境内有“倪国”存在了540余年(公元前798至前260年)。“倪”也写作“郳、“兒”,均读ni。倪国因从邾国分出,也叫“小邾国”。  ”邾国”为黄帝后裔所建。  
         经专家考证,位于山亭区东江村的东江遗址,是倪国即小邾国的都城所在地。山东省博物馆曾举办“小邾国历史文化展”。
        这年的二月间我以背包客的方式独自拜谒了倪国故都遗址。
        下公交车后徒步二三公里在城外东江村一片农田中找到了倪国故都。有遗址有陈列馆。是山东省重点文物。
        思想家墨子、工匠鼻祖鲁班、史学家左丘明都是倪国人。倪国有“善国”、“东方君子国”称谓。出土的碑刻、青铜器堪称一流。各类工具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山东工匠源远流长。
        我问倪国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和东江村的村民说这里有姓倪的没有?答说没有。倪国后人星散四方。黄河上下,长城内外,江南沿海,西北西南,星罗棋布。
         在后来参观山东省博物馆的时候,有展览曰:山东是东夷人的故乡。东夷人天性柔顺,风俗淳朴,好让不争。
        这里出墨子出孔子是有历史渊源的。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1 08:46 编辑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1 08:48 编辑









                                  参观山东博物馆之“小邾国历史文化展”
                                               (2018年12月2日)

          这次参观山东博物馆,恰好有“小邾国历史文化展”。小邾国就是“倪国”或称“郳国”。
         倪国氏族是东夷族的一支。远古时期他们从鲁中山区顺着目前流经曲阜城南的小沂河谷地走来。在夏商时代,他们已成为生活于东方的方国部落。他们是山东北辛、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从文献记载的传说来看,倪国人的祖先是陆终氏,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山东地区,古称东夷,农耕文化和礼乐传统发达较早,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东夷人天性柔顺,崇尚仁俗。《后汉书·东夷传》载:“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俗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渊源之一。
         倪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有“东江遗址”出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存国五百多年。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4-1-31 10:12 编辑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