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字库塔群、大石墓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字库塔,
四川 叫“字库”或“惜字宫”,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其它地区亦有称“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相当普及了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开卷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惜字库很早就有, 比如
广东 南雄 油山镇的平林惜字库,为明代孔子后裔所建, 德昌县 的字库塔为何都建于清朝?只因德昌地处西南边陲,到 清道 光年间,中原惜字之风才传到了德昌,才有了德昌字库塔群。
德昌字库塔群(六座)是目前安宁河谷诸县中保存最完整的字库塔群,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县级发现保存字库塔最多的县六所字库塔
六所字库塔,导航 德昌县 六所镇即可建于 清道 光九年(1829年),系六角仿密檐式四层砖石结构建筑,四方形素面石条塔基,石刻云纹基座,塔高16.8米


整塔原皆为青砖砌成,第一层有字库门,左右两边各有一通功德碑,后三面无窗


大石墓出土了许多文物,有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壶等生活用具,陶坊轮、石镞、铜刀、铜镞等生产工具,铜手镯、铜发饰、铜铃、铁环、玛瑙珠等饰品。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的痕迹,有的墓里则有稻草的印痕,可见墓的主人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如今唯余几块大石头散落一地

如今唯余几块大石头散落一地构建大石墓的石料大多来源于远处的螺髻山,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古人为何舍近求远,据专家推断,源于“巨石崇拜”

王所大石墓
导航 德昌县 昌州街道下黄燕山即可用大石修筑成的墓即是大石墓,是我国西南地区安宁河流域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古墓葬,是两千多年前战国至汉时期本地土著民族邛人的文化遗存。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邛人又称邛都夷,是一种“椎结、耕田、有邑聚”的农耕民族,德昌原属邛都县地,是邛人分布区,也是大石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大石墓是先挖一个长方形土坑,底部刨平或是用碎石铺垫,再用较扁平的大石作墓壁石围成长方形墓室,上方用几块重达几吨乃至十几吨的巨石排列盖顶,以封土覆盖后,形似一个土包,部分墓葬因封土流失后墓壁石暴露于地表。其葬式为颇具特色的二次捡骨葬,墓室一端或一侧留有一至两块相对较小、可移动的石头作为墓门,方便陆续捡骨放入墓中。每墓入葬不同时期去世的十余人至百余人骨头不等。令人费解的是,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将数余吨的巨石搬砌成墓的?大石墓文化与巴蜀文化、滇文化、石棺葬文化同属西南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化与西南古代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王所大石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德昌境内唯一一个国保)

塔旁有一座废弃的水磨坊,现代化的机器代替了古老的磨房,摇摇欲坠的水磨坊,也许某天就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座很大的水磨坊,里面黑暗空旷,有很多石凿的器具,是我童年的乐园之一

二层一面为炉洞,横额刻有“惜字宫”三字,其余五面为碑石




麻栗字库塔
导航麻栗老街即可,字库塔位于老街尽头
字库塔建于清 咸丰 二年(1852年),三重仿密檐、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建筑,通高12.6米

底层无雕饰,炉洞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