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不浪口长城记游 - 内蒙古 - 8264户外手机版

  内蒙古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9 17:27 编辑

              乌不浪口长城记游

     乌不浪口,古文献中又称“满夷谷”,位于乌中旗海流图镇正南28公里处,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草原的重要孔道之一。

  在其两侧山上有赵武灵王、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在口外山坡下有傅作义将军的抗日烈士墓,在口南不远处有清末民国时期繁华一时的商贸重镇“乌镇”,还有塞外奇石林、德岭山草原水库。

  在初春4月的踏青季节,笔者与驴友一行九人踏访了乌不浪口。

  4月13日中午1时,笔者作为探路者提前半天骑着摩托车出发了。顺路又参观了班禅召、慈云寺、千里庙。沿途又发现了两个新建的寺庙,因时间紧迫没能去细看。又途经高阙塞、回乐峰脚下,从不同角度拍照数张。在班禅召遇见一从陕西安康地区来此学佛的汉族年轻人,问其年龄21岁,来此学藏文念佛经,以后计划考**,其爷爷曾是当时当地有名的藏传佛学大师,临走时再三祝愿我平安,语言甚是祥和,心中甚是感激。在慈云寺遇见不停地五体投地拜佛的人,以前在塔尔寺见过这种拜法,在巴彦淖尔还是第一次,对其虔诚的举动甚是钦佩。

  千里庙的主持喇嘛是笔者的同学,俗名“白石头”,电话与其联系,正在往青海塔尔寺的路上,其内弟一人在庙上为其看庙。千里庙背靠大山面向平原,坐落于山坡台地上,甚有气势。我说我们将去乌不浪口旅游并露宿,过一段时间将来这里参观、露宿,其内弟说太好了!太好了!来时提前打招呼,我好做些准备,对我们的举动连竖大拇指。

  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山区尤甚。在千里庙加了一件毛衣,经过西受降城北面的回乐峰拍照完毕后又加了一件皮坎肩,近7时暮色时分到达了今晚的目的地乌不浪口。

  天气预报明日多云有阵雨,气温下降,中旗气温最低已达零度。这些驴友大多都是第一次露营,不知明日有勇气出行否。

  早晨电话联系,八名驴友全出发。7时40分我骑摩托车探路。乌不浪口风大气温低,骑行13公里到达德岭山水库路口后返回。探路回来曾建议到千里庙,因同学关系可受到照顾,徒步路程又短,但不能动摇他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

  11时一行八人乘车到达乌不浪口,他们是三男五女,其中有夫妻二人,母子二人,算我在内,年龄最大46岁,最小14岁。下车后一行八人先瞻仰了抗日烈士陵园并合影留念。一行八人各背着50至80升不等的背囊煞是英武。乌不浪口用餐期间商定:坐车继续北行13公里到奇石林徙步,尔后坐车返回临河,不计划过夜。

  中午近一时我在朋友处用过午餐后骑摩托车追赶他们。先到奇石林西侧的草原上寻找长城。电话联系巴市文物站领导王德荣、胡延春说这一带有长城,但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究竟在哪里?问一正在放牧的老牧妇,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不知道,又用蒙语说了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没有向导在这草原上寻觅长城费时,于是调转摩托车头奔向了奇石林。

  所谓的奇石林来过多次。茫茫的丘陵草原上,突然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石头,尤如天上掉下来一般,笔者曾给它起名“陨石林”,但无人响应。现在的石林有了些文化气息,当代人在石头上刻画了不少的文字、图案,有“乌拉特”“守望”“情人岛”等文字。笔者曾向有关部门建议在此地建立“阴山岩画公园”,将闻名于世散布各处的阴山岩画的核心部分集中复制到这里,供人们游览、参观、学习、研究。想必以后会有人做这项工作的。

  奇石林东面不远处就是德岭山水库。站在奇石林的山顶上可俯瞰到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德岭山水库。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天高风轻阳光普照,早已没有了早晨的大风寒潮。人们十分惬意的行走在丘陵草原上,拍照,嬉戏,快乐无比。这一群着各色服装的男男女女就像一把珍珠撒在了草原上煞是可爱。

  我还须探路,骑着摩托车离开他们奔向了德岭山水库。

  这里有蒙古大营供人们娱乐游览。蒙古大营今年还没有开张,仅有一个留守人员和几个正在施工的人员。电话与驴友们联系,如来水库今晚必将在水库过夜,他们给了肯定的回答。据王德荣、胡延春讲,长城就在水库的大坝上面,又得到了水库管理人员的确认并问清了行走的路线,骑着摩托车就去寻找长城了。

  巴彦淖尔的长城我走过多处。小佘太长城我曾断言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赵长城。这里的长城其实一点不逊色于小佘太长城。长城多处保存很完好,全是原始自然状态,蜿蜒曲折的长城在山脊上通向看不到边的天际,且全由黑色石头垒砌。

  这里的长城姑且叫乌不浪口长城,交通其实非常便利,汽车、摩托车可直接开到长城脚下。这里有山、有水、有草原,附近有石林,真是旅游休闲的绝好去处。我跟驴友们说,应该在这儿搭个帐篷,待上几天好好把这段长城走一走沉思上好几天才过瘾。

  这一段长城应该很好的保护,但绝不要重修,不要修成像小佘太长城个别地段那样的石头根基,要保持原貌,那正是其价值所在。我也是中旗人,曾经在这生活了八年。这一段长城应该是中旗人最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应该很好的爱护、维护。从长城返到蒙古大营,那一行八人也已到达,他们商量后决定再继续前行到长城脚下宿营。我用摩托将两个较重的包捎到了长城脚下。由于原计划不过夜故我未带行包不能和他们一同宿营,此时天已下起零星小雨,我提前离开返回到了乌不浪口。

  返到乌不浪口已是暮色时分,小雨已经下得很急,电话联系,他们住进了已盖起但尚未启用的水库办公大楼里。晚上很累半斤白酒下肚睡得很沉。凌明时分外面风高雨急,心想他们幸亏住到了房子里,不然今晚会很受罪的。

  4月15日早上9时电话与他们联系,他们早晨已游览了长城,长城上风很大,下起了雪, 他们已开始返程,中午时分到达了乌不浪口。我也开始回返,下午3时许均安抵临河,结束了这次稍具冒险很富刺激很有收获的乌不浪口长城之旅。

回返途中顺访了五原抗日烈士陵园、章嘉庙。途中风很大,几次几乎将摩托车吹翻,雨点、雪点、冰雹不时袭来,也是一次很辛苦的旅行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9 17:29 编辑

                                                        乌拉特之夜

      乌拉特,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山前肥沃的农田,山后广袤的草原,还有那朴实无华的人们和那令人神往的民风。2007年初秋的一个双休日,与巴彦淖尔的一帮驴友们,又一次来到了这里。
    二尖山——锥体一样的两座山,山下有图盖庙;牛心山——像牛心一样的山;这是我们第一次造访的地方。再次饱览了奇石林、德岭山水库、赵秦长城、希热庙、生态园,还有那天下第一敖包。晚上受主人之邀,一帮驴友们聚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腾森毡包。
    今年雨水好,青青的草原,就如范长江当年描述的那样:波形的绿地,犹如微浪的海洋。四周望去广阔无比,天与地相交在了一起,在这里就能找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蒙古包的四周均是天然的草地,没有一根多余的纸屑和杂草。手扒羊肉端了上来,那是仅放了盐煮熟了的羊肉,但是那个香啊!吃一口就会闻到草原的花香、草原的草香和那弥漫着各种香味的草原风。这种羊肉这种煮法最香,那真是纯天然。这种煮法也仅只能用于这种羊:这是吃天然香料喝山泉水长大的羊肉,哪再需要什么调料。美酒端了上来,二两的酒碗,一番祝酒词后,主人一饮而尽。受此鼓舞,往日能喝的、不能喝的、男的、女的依次效仿。在乌拉特草原上,也许是环境好、空气好,也许是羊肉好、茶水好,也许是其它什么原因,人们的酒量往往大增。喝了酒以后才能与草原融在一起、才能体会到草原的风情、才能与草原进行沟通。篝火燃起来了、音乐响起来了、歌声唱起来了,人们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早已忘掉了人间还有烦恼。
   “腾森毡包”位于静静流淌着的海流图河边。当年抗战时期著名的记者范长江就曾在这一带宿营,并且也是唱歌、跳舞,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愤懑。晚上驴友们各自睡在了自己携带的帐篷里。空气是凉爽的洁净的,地下是暖和的,被太阳晒了一天的草原此时向睡在这里的人们散发着热量,显示着草原的关爱。真是一个令人非常舒服、难忘的夜晚。
  草原看日出也是一景。大地先是微明,并不能看见太阳的踪迹,在东方,先是微红,接着通红,接着朝霞满天;太阳先露出一个尖尖,很快,整个太阳跳跃而出,光明普照大地。
新的一天开始了,早点照例是羊肉、奶茶,吃饱喝足后告别了主人,开始了我们又一天新的旅程。

                                                                       草原行记
                                                                        

      8月11日周六,我与巴彦淖尔驴友相约,准备去看看草原,去领略一下乡间风情。清晨,我们乘车从临河出发,一直向北方奔驰而去。
  天气刚过立秋,仍烈日炎炎,路两侧是望不到边际的农田,一片绿色的海洋,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我的心情也随之舒展起来,平日的紧张、压抑似乎都随奔驰的车轮甩在了脑后。
  快到新华镇时,远处绿色掩映中有一处白色建筑,格外醒目,路标上标示“班禅召”,我们决定进去看看。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位年青的喇嘛,他神清气爽,热情健谈,口若悬河地给我们讲起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神奇故事,滔滔不绝中修持的快乐溢于言表。笔者虽身在凡尘,但也略通佛理,能领略他因何而快,感悟他缘何而乐!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待下去听这些神奇之事了,我依依不舍地随同伴离开了班禅召。
  走出班禅召,车轮继续向北方行驶,尔后沿阴山山脉南麓东行,快到乌不浪口,前面一座醒目的烈士陵园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放慢了车速,高耸的纪念碑上的大字映入眼帘——抗日民族英雄之墓,我们下了车,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陵园。碑上记载着那段历史——1940年,这里曾和日寇发生过一场恶战,抗日战士为保卫河套大地捐躯身亡,148位烈士的忠骨掩埋在了这里,每一个墓穴的石碑上都雕刻着每一位烈士的名字。历史的长河亦远亦近,六十七年前的事一下又拉近在眼前,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她的沧桑,即使在这偏远的西北河套。我的心情瞬时有几分凝重,同行的人谁也不说话,难道他们的心情也和我一样?我们一步一回头缓缓地离开了这里。
  经乌不浪口向北行驶,一股芳草的清香扑鼻而来。哦!我们即将要看到心仪已久的草原了,曾经听过无数对草原的赞美,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她的容颜,心情一下喜悦起来。
  草原越来越近了,辽阔、广袤,蓝天白云下绿色覆盖了整个大地,白色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地点缀在上面。我们迫不急待地涌出车外,瞬时整个人都沐浴在芳香的空气中。同来的这些人,平时居住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楼群内,此时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看他们个个活蹦乱跳的样子,就像孩儿投入了母亲的怀抱,这才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晚餐时间到了,主人将我们邀入蒙古包内,一会儿餐桌上端上了奶茶、炒米、奶皮、手扒肉。大家品尝着美食,咀嚼着蒙古民族的风情,回味着原始古朴的生活情调……
  夜幕降临,主人在草地上点燃了篝火,随着音乐响起,大家手拉手跳起了安代舞,朗朗星空下,沐浴在芳香的空气中,轻歌曼舞,忘掉了平日的紧张、忙碌。
  入夜,大家都走进了随身携带的帐篷,席地而卧。经过一天日晒的草地暖融融的,我们的心也是暖融融的。
草原上的日出金灿灿的,大家呼唤着爬出帐篷拍照留影,然后收拾行囊,依依不舍地告别主人,告别草原。离别时回头贪婪地再望几眼这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的大地,心中感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爱护我们的草原,爱护大自然吧!造物主会垂青那些尊重自然的人们的!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9 17:26 编辑

                                                                两狼山、高阙塞一日游
       两狼山,位于临河正北70公里,属乌拉特中旗。在晴好的天气里,站在临河城的楼顶上便可望见在低矮的山峦中突兀着两座高耸的山峰,那东边的一座叫大狼山,西边的叫二狼山,合起来统称两狼山。两狼山特别有看头!进入了山沟便知道为什么叫狼山了,那山峰就像狼牙一样高耸交错。沟中榆树成荫;沟北口有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的高阙塞;出北口便可望见两狼山水库,水库上的吊桥走上去令人惊心动魄。
  2007年5月7日一个扬尘就像大雾一样的日子里,我与驴友王力军两人骑着一个摩托车向着两狼山出发了。路过临河古城小憩片刻并拍照,此城曾是西汉王朝四百个侯国之一的都城。10时多到达石兰计。在一个小店里吃饭时猛然看见腾格尔与一个小孩的合影照,问店主知腾格尔是其亲戚,曾来石兰计参加照片里那个小孩的十二岁生日宴会。11时多向山口进发,用摩托车里程表量了一下,从前山沟口到北豁口不到5公里。先到了两狼山水库,水库负责人是笔者的校友,向我们介绍了水库及周边的有关情况。我们又骑着摩托车到达了水库大坝。大坝上的吊桥别有风姿,很值得驴友们去看一下。从大坝下来我们骑着摩托车奔向了牧民苏亚拉家。苏亚拉家门口正对着大狼山峰。三个小时过后我们气喘吁吁从山顶上下来。大狼山给人的感觉是险峻。走不对路是攀登不上大狼山峰顶的。站在山顶上人有凌空欲飞的感觉,因周围的山低矮,只有大狼山突兀在群山之上。听苏亚拉说,下过雨后的晴天,站在山顶上可看到临河城,可看到像飘带一样的黄河。王力军的GPS显示大狼山的海拔1800米。告别了苏亚拉,我们又攀登了高阙塞。
  关于高阙塞究竟在何处有多种说法,但笔者坚持认为两狼山口北口石城是高阙塞。《水经注》这样述说高阙塞的特征:“其山中断;两岸双阙;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两狼山沟长度不足5公里,恐怕是整个阴山山脉中最短的沟,在这里阴山仿佛像断开一样,这是“其山中断”的解释;大狼山、二狼山两座高耸的山峰形成双阙,这是“两岸双阙”的意思;至今沟北口的石城遗迹清晰可见,这也是“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的真实描写;一座城建在两山之间,并将两山联在一起,这就是高阙塞的“跨山结局”。
从高阙塞上下来,已是5时半许,我们开始返程。7时半回到临河,找了个小饭馆要了几样菜灌了一肚子金川啤酒后回家倒头便睡。
                                                            









                                                     鸡鹿塞小石城记

        鸡鹿塞小石城,也有学者称之为“高阙塞”,位置在乌拉特后旗青山镇西达巴图沟口与查干沟相交的山前台地上。2007年5月26日,又是一个大风扬沙的日子,早9时,我与摄友黄洪峰各骑着一辆摩托车向着这个地方进发了。
黄洪峰供职环保部门,是巴彦淖尔著名的摄影家,曾骑着摩托车西到嘉峪关东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摄影采风,随身带的家什值好几万元,令人十分羡慕。上午天气还较为晴好,但到了山前风也大了沙子扬得也厉害了。尤其到了山口前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昏天黑地,打在手上如针扎,幸亏戴着头盔面罩,不然两人今日就成麻子脸了。作为环保工作者的黄洪峰任重而道远啊!中午12时许到达了鸡鹿塞小石城。该城在固查线344公里处。
小石城坐落在达巴图沟与查干沟相交叉的三角台地上。坐拥一个石城而扼两个通往山北的口子,古人深知其地位之重要。小石城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外城墙沿三角台地边沿而建,至今墙址依稀可辨。周围临悬崖有烽燧遗址。内城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小城组成。整个小城背山临水。东边达巴图沟中的泉水在现在大旱的年份也照样流淌出沟口外。
小石城西边17公里处有鸡鹿塞。笔者认为此小石城是鸡鹿塞的附属防御设施。鸡鹿塞所处的哈隆格乃沟与达巴图沟进入山中20公里后会合,如想守住哈隆格乃沟必须同样守住达巴图沟。要知道这条防线的南部有曾一次给呼韩邪单于提供了二百万斤粮食给养的三个县城。
有学者认为此石城为高阙塞,也有其道理。但与《水经注》描述的“其山中断;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垮山结局;两岸双阙。”对照显然不符。石城东西的两个沟中分别有悬崖和大沙坝,只能通过小股部队。《水经注》描述的高阙塞“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放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下午2时30分从小石城下来,向东回返7公里处的一条大沟的东坡上也有一长宽各十几米的类似今日军事哨所的小石城,门从南开。这座石城也应是鸡鹿塞的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次探访还有个小小的收获。在石城正北约10米处,黄洪峰说捡了几个陶片边说边拿给我看,我心想我也捡个什么的,低下头脚跟前有个蛋黄大小的圆球,拿起来一端详是个铜铃。铜铃的两侧各铸有繁体的“全兴”两字,估计是过去驼队的遗物。摇一摇清脆的铃声令人想起来大漠和亘古的草原。有此收获心想再能捡个什么的,睁大眼睛搜寻了半天再一无所获,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最古老的长城了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1 10:50 编辑

                                                                       乌不浪口游

       2009年国庆是六十年大庆,十月一日看了盛大的鼓舞人心的阅兵式和晚会,二日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一早出发了,目的地是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妻在附近的一个单位值班,一来陪她二来就近游览一下。
骑着摩托车在秋天旅行最为惬意。夏天太阳暴晒令人难受,冬天冷风刺骨使人难耐。秋天凉凉的风吹着,暖暖的太阳照着,在一马平川的柏油路上跑着,真是舒服!
      一个人旅行的好处就是自由、随意,想啥时走啥时走;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停就停。12时到达了目的地。
吃过午饭后与妻看了乌不浪口附近的匈奴石棺墓和长城。在看石棺墓时,我说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妻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我。我说匈奴是古代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后来消亡了。所谓的消亡是融合在了包括汉族、蒙族等诸民族中了。你、我身上不能肯定不流淌着匈奴先辈的血液。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河套文化研讨会上,一位专家说,匈奴最早是从事原始农业的,后来成为一个游牧民族,那位专家将此称为“一个美丽的转身”。匈奴在草原上留下的痕迹最少,直白了说对草原的破坏最小。他们的墓葬就是土丘上立些石头,和周围的草地融为一体。一个外国学者说,正是像匈奴那样的奉行环保主义的民族才给了我们今天生命的舞台。假如两千年前匈奴也像我们今天这样耗费资源糟蹋环境,我都不敢想象今天这个地球还有没有人类。
乌不浪口附近的长城有多处。靠近沟口附近的一段长城,西至公路东至海流图河,目测有两公里左右,是去年国家拔款修缮的。修缮后的长城已没有了岁月的沧桑。经过二千年的时间这一段长城的痕迹已经很淡薄了,修缮是不得已而为之。修还是比不修好,不修会消失的。在个别地段还是能看到真正的古代长城的痕迹:上面布满苔藓,显示了时间的久远。修缮后的长城也是很有观赏价值的,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来参观。遗憾的是附近的一个工厂冒出来的滚滚黑烟从长城上飘过,倒退两千年还以为是点着了狼烟。
德岭山水库大坝上面的山上曾经有未经人工处理的古代长城,蜿蜒曲折是望不到边的。有些地段保存的非常好。爱好历史的人去那里发发思古之悠情是很恰当的。那些经过千百年来风吹日晒雨淋的坚硬的石头可透露出远古的信息。返回时我们是从水库西边的枣树口出的山,沿沟也发现一段时断时续的长城,那长城在半山腰,犹如蜿蜒的长蛇一般。
                 




















                                    拴马桩、秦汉长城、汉受降城二日游

       2011年6月11日12日是十分晴好的两天,笔者与巴市摩友李明升、张玉麒、齐鸿雁各骑摩托车游览了乌拉特前旗的大佘太拴马桩、小佘太光禄塞古城、秦汉长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汉受降城,往返630公里。
拴马桩位于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北近10公里的拴马桩沟内。以前曾在远处眺望过,这次骑摩托车到达了它的脚下,并亲手触摸了它。拴马桩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不同的形状。从其东南方向看犹如一个胖胖墩墩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那里沉思,憨态可掬;又像是在默默的注视着大地的一尊佛,令人敬畏;又仿佛是一座高耸的铁塔矗立在山尖。拴马桩的质地类似素石混凝土,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凝结而成。它曾经是一座高耸的山峰,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其周围不够坚硬的部分逐渐剥落,留下了现在的柱状山峰。其脚下塌落的山石随处可见。拴马桩高约20多米,民间相传为宋朝杨六郎西征时拴马之桩,故曰“拴马桩”。假如雨水好,这里也是一个挺好的旅游去处,可惜现在是黄黄的一片,附近是冒烟的工厂和被剥离的山体;附近有牧户,山脚下有水井,应该是一个露营的好地方。
据民国时期编撰的《临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大佘太建有周6里、高1.2丈的城墙,在城西五十里刀浪胡同地方,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十七日,有一巨龙从天而降入村中水井。该龙“长数丈,蜿蜒盘曲,怒睛大于碗,杨首喷沫,鳞甲作淡金色,父老走相告:此龙也”。
观毕拴马桩,我们又穿越大佘太镇北的白云查汗山,骑行50公里于傍晚时分赶到了今晚的露营地小佘太镇西约5公里的增隆昌水库。库里仅剩库底一点可怜的水,本想打一点水做洗漱之用,看着浑浊的库水只好做罢。在朦胧的夜色下四个人喝了点小酒。同行四人有旅游、摄影、写作的爱好。其中两位年龄五十有五,一位计划退休后骑摩托车周游列省,一位计划今年七、八月间孤身骑摩去西藏。
第二天一早游览了水库附近的光禄塞古城遗址和小佘太秦汉长城。我已是第二次来此游览。雄伟壮丽的长城令人百看不厌。我想中国人天生就是善良的爱好和平的民族。耗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如此巨大的防卫工程,假如将这些资源用在侵略和掠夺上,中华的版图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光禄塞是汉代边陲要塞,也是“昭君出塞”的“塞”。《后汉书》记载:“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款塞,朝于甘泉宫,请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也。”
我们又骑行了90公里穿越了小佘太北部的查石太山,于中午时分到达了与光禄塞遥相呼应的汉受降城。一出山脉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阔的草原,植被尚好,眼界豁然开阔起来,骑行十分惬意。
汉受降城既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北一公里处。筑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曾是西夏重镇,成吉思汗西征首攻之城。有关汉受降城的资料以前多看过,但这次亲临古城我还是被它深深地震撼了。规模宏大的城池,至今依然高大的城墙,不时看到的古代遗物。这次来去匆匆,以后应找机会来这里露宿几天,或许能和古人进行心理上的对语。受古城的影响,这里的苏木府邸也是仿古建筑,颇有风格。
巴彦淖尔市内的阴山由三部分组成,狼山、乌拉山知名度较高,我们这次是在不太知名的色尔腾山脉中旅行。穿越了色尔腾山脉中的白云查汗山、查石太山,到达了处于哈达特山南麓的汉受降城。
往返的途中还看了五原海子晏的拉僧庙、乌中旗的二牛湾水库。两天的行程紧张而丰富,虽然很累但精神很愉快。晚八时四人抗着黑红黑红的头脸各自回到了家中。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1 10:42 编辑

                                                                     乌拉特边境草原游(发现UFO)

       原本计划去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看附近的“鬼谷岩画”,但阴差阳错没有找到岩画,成了以中蒙边境为中心的草原游。茫茫的草原上的狂奔、静静的草原之夜的UFO天象、返程时电闪雷鸣的险境,成了这次笔者与李明生、李慧安于2011年8月20日至22日草原摩旅之游的亮点。李慧安曾骑摩托车进藏,是摩旅中的大侠。
天气晴好,早7时许出发,一路狂奔了300公里于午后时分到达甘其毛都口岸。离老远就看到口岸上空雾气腾腾,到跟前才知道那是从蒙古国拉煤碾起的尘土。甘其毛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据说要建成几万人的城市。我担心这里地下无水远处少水,水源能够保证永续供应吗?这里的经济动力是蒙古国的煤炭进口,假如没有这项业务,这个城市将赖何生存。我忽发奇想,要是建成一个像牧民那样的帐篷城倒是既低碳又环保。
在甘其毛都转了一圈我们就向鬼谷岩画奔去。我们向西跑了50多公里的沙石路,由于犯了路线性错误,当然没有找到岩画,晚上宿营在了一个离边境不远叫白音查干地方的一户牧民附近的草原上。
在草原之夜我们体会到了“草原110”的厉害,一晚上有四、五波牧民骑着摩托来调查我们的身份,其中一位还查验了我们的证件,攀谈中知道他住的地方离这里竟然还有20多公里。我意识到:“草原110”即是“全民皆警”。
同是蒙古人但有“籍贯”的不同,我们露宿附近的这户牧民即不是鄂尔多斯蒙人,也不是乌拉特蒙人和阿拉善蒙人,而是“哈拉哈”蒙人。即通常所说的“喀尔喀”蒙人即外蒙古蒙人。他们鼻梁、颧骨更高些,眼窝更深些,眼睛更黄或更蓝些,有些西亚人的风骨。
         天气很晴朗,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在城市里是看不到这样的星星的。9时许我钻到了帐篷里,忽然小李说你们快来看天上那是啥了!我们忙钻出帐篷,只见在西南方的天空上,由无数的星星组成的多层的圆形的云团,由中心部位向外越展越大,几秒钟的时间就散布在了天空中。几分钟后在西北部的天空上,由山的北面向山的南面,不知什么东西在喷射着巨大的喇叭状的星云状的火焰,这星云状的火焰也是一层接着一层,几秒钟的时间就散布在天空中。这回是轮我惊叫了,我们拿出相机由于曝光不够照了一片漆黑。后来看新闻,才知道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出现了UFO即飞碟。
          我们这次从甘其毛都向西沿边境附近行驶,经过的是国家级的“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尽管没有见到野驴,但广阔的翠绿的草原很是迷人,路上见到几只被汽车碾死的狐狸幼崽,令人惋惜,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沿途见到多处大片大片的沙葱和扎蒙花,老李摘了一大包拿回去给嫂子表功去了。
第二天返程时的午后遇到了雷雨天气。黑压压的天空上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闪电大多是从地上到天上歪歪斜斜、摇摇晃晃的一根光柱,滚滚雷声从头上滚过。我担心要是哪根光柱从我身边升起,我今天就“交待”了。我们多次躲到路壕里抱住头避雷,后来索性在路边草原上搭起了帐篷,静候闪电和雷鸣。那时作最坏的打算,但又想自己也没做什么太坏的事情,不至于让龙王爷抓去吧。我们原计划今天返回临河,在傍晚时分顶着雷雨、冒着生命危险到了距临河尚有100公里的潮格镇。晚上听旅店老板说附近一个电力设施让雷击了,我们庆幸自己的万幸。后来上网查阅得知在旷野上骑摩托最容易受到雷击。第二天穿越阴山谷道时有多处路基被暴雨形成的泥石流和山洪冲坏,工人们正在抢修。两天半的行程650公里,于中午时分回到了临河。
            一次大开眼界、极养眼、也极富刺激、极其冒险、令人难忘的旅行。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1 11:08 编辑

                                                      圐圙补隆古城、长城、石林

       圐圙补隆古城、长城、石林位于乌拉特前旗、中旗边界的中旗境内。笔者曾两次到达,一次骑摩,一次乘车。
从圐圙补隆骑摩出发,沿贾立盖河进山不远就有一座土夯的古城。城中残砖断瓦挺多,城墙曾经是砖包土也有可能。其现有的规模仅次于新忽热的汉受降城。在自然的状态下这座古城保存尚好。看现状没有人为的保护措施。城中、城外各有一个大坑,是否有人在这里挖过宝也未为可知。查《乌拉特中旗志》没有对这个城的记载。笔者揣测,这应是长城的附属设施,相当于现在的兵营,驻扎规模相当于现在的边防连。这座古城应当由先秦时代的赵武灵王所建,秦、汉又沿用,不过这应是专家们弄清的事。应当给立个碑有个说明,给予一定的保护。从圐圙补隆算起,走不到10公里就是这座古城。这座古城处于四面有山南面有河的台地上,避风向阳。
从圐圙补隆算起,走到20公里处有一户牧民。牧民的房前房后有长城。这条长城横跨了贾立盖河。我们沿着牧民房后的长城登上了山,风景非常好!这里我见到了一段巴彦淖尔境内原生态的、保存最好的一段雄伟美丽的长城。这段长城在山顶上,全部是用原始的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用人工打凿过的石头砌成。长城的外面是悬崖峭壁,长城的里侧整整齐齐像是一堵墙。长城里侧所包围的是历经千万年风吹雨打的千奇百怪的石头,可与乌不浪口的石林媲美。长城东西两头蜿蜒曲折伸向遥远的天际。这里有眺望群山之美,有山顶石林之美,有原生态的长城之美。
从临河出发,经乌不浪口、圐圙补隆到达这段长城的距离是180公里,其中有20公里山路。2012年5月间我与李明升、富老师骑摩顺贾立盖河到达;第二次与单位同仁等十几人在7月间乘车从山顶的山路到达。向导是热情的李生祥、马根。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