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下神奇建筑——地坑院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
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2022.06.19 周日华山返程路过三门峡市,顺便看看陕州这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下神奇建筑——地坑院。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州区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下面是航拍陕州地坑院村落视频。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门峡高速口出来十公里就到了陕州地坑院,门票60块,这个时期八折优惠,60岁以上还免票,伍哥刚过60,免票进入,但是他说省了几十块却感觉自己老了。

陕州地坑院打造成为景区后,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以民俗文化园形式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穿过通道进入地坑院,地下很凉快,几乎没有游人,这种感觉很舒适。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分,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吃不完)";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瞧)",多忌讳。破土之日,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爷),迎吉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土(工),现有"破土动工"之说。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地坑院种树特别有讲究,要"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因"桑"与"丧"同音,柳为丧葬用木,杨树树叶被风吹出的声音恐怖,均视为不吉。"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我们看到的院子中大多是梨树,还有山楂,石榴等树。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哪种形式的院落。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
东震宅:长方形,凿窑8孔,主窑为正东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正南窑为门洞窑,西南角、西北角为五鬼窑和茅厕。
南离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南窑为主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东北角、西北角窑为五鬼窑和茅厕,正东为门洞窑。
西兑宅:正方形,凿窑10孔,正西为主窑,西南角为厨窑,西北角、北面窑及南面偏西窑为客窑,东南角、东面是五鬼窑和茅厕,东北角为门洞窑。
北坎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北为主窑,厨窑为正东窑,东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牲口窑),西北窑、南窑为客窑,西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西南角窑是茅厕,东南为门洞窑。
地坑院的建造和使用还十分讲究阴阳的配合,讲究五行相生相克,每建造一座地坑院必须首先考虑与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决不能相克)然后根据相生来确定建造什么类型的宅院。如:木命人应建造一个北方为主或东方为主的天井院,因为北方为水,水能养木,东方为木,木能互扶,当然建造以东北为主的艮宅天井院也行。需要求主位要高,其它方下向,地势较高的方位为阳,地势较低的方位为阴,宅主应占居阳位,其他成员以长次从高向低排列占居,阴位则另做茅厕、牛屋、磨房等用,它的格局使用安排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门主灶的配合,即哪孔窑是主窑,哪孔窑作灶屋,哪孔窑开门洞等都不能随心所欲,而窑的使用确定的准则就是按地坑院的类型来确定的。
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有些地坑院主位方向开挖两个窑洞,无法确定主窑,为补救主宅窑,再在两窑中间的半崖开挖一个小窑,象征性作为本宅院的主窑,也称为天窑。五鬼窑(也叫绝命窑)呈凶性,被认为是全窑院最不好的窑洞,常用来圈养牲口、磨面和放农具杂物。因石磨是白虎星,可以镇邪。


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
穿山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非常节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满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没客人拉,这位大哥悠闲的吹笛子。


连接地坑院通道的灯笼上有燕子窝,几只小燕子探出了头。


捶草印花是三门峡市陕州区一种独特的印染技艺。把芊棒棒草及玫瑰花摆在土布上,上面放好不同的模板组合成不同的图案,继而用棒槌细细敲打,使花与草的汁液渗入土布之中,再加以固色,一张张精美的印有花草图案的土布就此产生了。




陕州剪纸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纸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的黑色剪纸风格独特,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剪纸技艺传男不传女,自成一派,独具魅力。陕州剪纸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