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往期中提到过,最大摄氧量(VO2max)通过耐力训练提升最大心输出量与动静脉血含氧差来增加。例如,6天训练计划(2小时/天,强度为65%VO2max)可增加摄氧量7%,血浆量增加11%,心脏每跳输出量增加10%。在提升有氧能力的训练计划当中,要对心肺循环系统超负荷和加强骨骼肌的氧化能力。
有氧训练的三大方法
以下为三大训练方式,详细相关内容将在后文说明。- 间歇训练反复多次执行某运动强度,中间间隔短时间恢复期。
- 长距离-慢速度训练(低强度)大致来说,这种训练内包含强度如65%VO2max或约60-70%最大心跳率,并且训练距离通常会比正常赛事距离还长。
- 高强度持续训练最适合的训练强度约在80-100%最大摄氧量之间
哪种训练方式对提升最大摄氧量最有效还存在争议,没有一种是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灵丹妙药”。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上述三种方式可以预防单一训练方式的单调乏味,满足训练多样性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研究建议,最大摄氧量的提升关键在于训练强度,而不是训练量。
需要注意的是最大摄氧量的提升仅仅是耐力运动表现的因素之一。虽然较高的最大摄氧量是耐力性比赛的重要因素,不过运动经济性(未来公众号会出专栏进行说明,敬请关注)与乳酸阈值*对耐力性运动表现也同样重要。

间歇训练
训练的运动期(work interval)时间长度与强度取决于要完成的目标。如较长的运动期需要较多的有氧能量系统,而短时间高强度训练则需要较多的无氧能量系统。间歇训练如果被用来作为提高最大摄氧量的运动方案,通常会有大于50-60秒的训练时间,提高有氧ATP(ATP:三磷酸腺苷,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系统产生能量。
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被认为比低强度间歇训练对于提升有氧动力和乳酸阈值会更为有效。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高强度运动状态下,快缩肌纤维(IIa型和IIx型)被募集。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专指持续30-60秒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一般一个持续30秒的相对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相当大量的能量来自无氧能量系统。但是仍有大量研究结果指出HIIT能够显著增进有训练经验个体骨骼肌的有氧能力(如增加线粒体的数量)。

设计间歇训练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1)运动期时间长度
若目标是提高有氧能力,运动期时间通常大于60秒(2)运动强度85-100%最大心跳率(3)休息期时间长度
间歇训练运动期与运动期之间的休息时间被称为“休息期”,通常用轻运动方式来进行,例如走路。通常休息期至少与运动期时间长度一样,即运动-休息比例为1:1,通常用1:2或者1:3比较恰当。(4)训练组数一次训练所需要执行的特定次数作为一个单元。如8*400米跑的间歇训练,在完成8次400米后的特定休息时间,这就称为一组。
(5)运动期的重复次数
指一组训练当中,重复某训练的次数。如8*400米跑的间歇训练,就是在一组训练中重复8次。组数与重复次数依照体能而定。
长距离慢速运动
长距离慢跑、自行车骑行、长距离游泳等是1970年代以来,训练耐力项目的一种常见训练方式。大致来说,这种训练包含强度如50-65%VO2max或大约60-70%的最大心跳率(基本约为较低到中等强度),并且训练距离通常会比正常赛事距离还长很多。
虽然这种训练方式已经被选手认为在挑战长距离赛事(全程马拉松)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过,有研究建议短时间、高强度训练还是比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对提升最大摄氧量来得有效。
选手常使用长时间的训练课的其中一个由来已久的原因是,普遍认经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增进耐力运动表现。许多教练或运动员都相信运动表现的进步直接和平常训练量多少有直接关系,而且选手是否能发挥个人潜质必须经大量的训练才行。不过,Costill等人的研究结果却和此观点不同。此经典研究比较了每天训练1.5小时和练3小时的选手,结果每天训练3小时选手的运动表现却比每天只训练1.5小时的选手还差。
这个研究结果显示「大量训练」的观点在耐力训练上未必总是好的。所以应该谨慎思考长时间慢跑这种大训练量方式是否能够达到运动表现的最大效益。
高强度持续运动
研究表明,持续性、高强度的运动对于提升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值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增进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存在个体差异,总的来说最适合的训练强度大约在80-100%VO2max,如下图所示。

另外也有研究结果指出,训练强度等同于乳酸阈值或稍高,如此才能提高最大有氧能力/摄氧量。
★如何在训练中监控自己的运动强度呢?
精准量化训练过程的强度变化非常复杂,不过训练过程中的心跳率监控可以用来评价相对训练强度。心跳率监控运动强度的好处是非常简易便捷,只需要使用心率带、心率表等便捷式电子装置即可。
下图罗列了最大心跳率百分比、最大摄氧量百分比作为一种监控耐力选手训练强度的方式。不过,用心跳率来标准化训练强度可能会有所限制,在心跳率与血乳酸关系上的统计差异上可能会有所偏颇。表格内运动强度区数据仅是范例。

Faria及其同事也认为,无氧阈是确定基础心率训练区和发展训练区域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基础训练区作用在于促进有氧体能的增加,发展训练区用于提高对乳酸的耐受力。基础训练区一般为「无氧阈心率-30次/分」到「无氧阈心率-50次/分」。发展训练区采用的是无氧阈心率(+/-)5次/分的方式。他们认为,发展训练区只在基础训练期之后和接近比赛时使用。
*本研究基本仅适用于有科学训练的高耐力水平运动员。佛明翰中心运行1年为千余人次进行了心肺运动测试,发现在日常普通人群特别是没有运动习惯或科学规律运动习惯的人,常见无氧阈心率一般仅在120-130左右,一些无运动习惯的较衰弱人群(通常理解的亚健康)或者慢性病人群,甚至经常在100上下。那按照上述的基础训练区目标心率仅为50(100-50=50)到70(100-30=70)次/分。因此本方案是无法为大多数人随意套用的。运动方案还需要根据个人健康/体适能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制定。
*未经训练者的乳酸阈大约在最大摄氧量的50-60%之间,而经过科学规律训练者的乳酸阈会发生在最大摄氧量的75-90%之间(也有研究认为在65-80%之间,总之都是更贴近最大心率,也就是身体可以“有氧”的空间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安全,本文提到的高强度相关的训练方式,仅建议给进行过运动前健康筛查,无危险因素(如无心血管、代谢或肾脏疾病,且无相关症状或体征如可能由缺血引起的胸、颈、下颌、手臂或其他部位的不适,安静或轻度用力时呼吸困难,眩晕或晕厥,心悸或心动过速,常规运动出现异常疲劳或呼吸困难等等),有近期至少持续3个月规律运动习惯的人群。
没有规律运动习惯的人群,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存在风险因素而不自知的人,比如静息血压偏高,或者运动中血压反应异常、心脏电信号异常(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高)等,盲目进行高强度训练都是十分危险的。
总体来说,除了特殊运动禁忌的时期,对于大部分人我们都鼓励“动起来的生活”。但是建议运动前进行最起码的健康筛查,以排除可能的运动风险(如急性心血管事件、肌肉骨骼损伤等,了解更多请点击体力活动/运动的益处与风险-ACSM)。
在不同的阶段通常适合着不同的训练模式。如有意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那么进行运动前风险筛查及遵循科学的训练方式是保障安全、有效运动所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