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3.3亿,但是99.99%的人依然不理解什么是“运动”。 - 户外资料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资料
近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可能由于朋友圈内医疗人士比较多的关系,基本上处于刷屏状态。大家都非常震惊数据量如此之大。

目前我国的首位致死因素一直都是心血管疾病,按比例来算基本上每死亡5位中就有2位死于心血管疾病。如果再配上近期的各种猝死事件则这一切就会显得更加惊悚。

自从我在2011年左右开始拜访康复医学科起,就一次次深刻地意识到保持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因为当你在神经康复科做过一些学术交流就会发现,因为脑血管、心血管疾病所诱发的各种失能失智,疾病带来的痛苦才是真的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那么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专家以及科学家团队,同时国际上还那么多的先进经验,为什么依然没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个来自最底层的认知一直被忽略,就是我们几乎说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都被医生挂在嘴边的词------“运动”。

其实在国际运动生理学届很早就意识到“运动”,一词无法确切的描述一种概念,更无法精确的表达其价值,自此衍生出来了一系列更加精准的描述性词汇比如:

Physical Acitvity(体力活动--指任何可以引起骨骼肌收缩并在静息能量消耗基础上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身体活动)

Exercise(词典直译只是锻炼或运动,实际为有组织有规划可重复的体力活动才可以称之为“运动”)

还有其他的很多词,我们暂不赘述。这两个词目前提及率和使用的最多,如果用汉语的“运动”来翻译,基本都不会错。但是这可能是贻害大众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如何来形容“Physical Acitvity”?比如咱们约场篮球,再比如下班后的定期羽毛球活动,或者晚上的广场舞。这些基于物理层面的身体位移都算在“PA”这个词里面。

但是Exercise呢?则要严格很多,因为这个词更加接近于科学与现代医学体系,所以往往说到Exercise我们会在全世界看到一个标语叫:“Exercise is medicine”(我国大部分官方机构翻译是:运动即良药)见下图:

怎么使用是记者的权利,但“吹毛求疵”是我的义务。

这个口号最早来自于美国运动医学会发起的一个项目,项目名称叫“Exercise is medicine”,致力于用科学的方式让人通过运动来增加代谢能力从而抵御慢性代谢性疾病带来的危害。

但是Exercise实际上的使用在ACSM中是有严格的标准的,这个原则被称之为FITT原则,更完整的为FITT-VP,具体描述如下:Frequency    ---频率Intensity       ---强度Time             ---时长
Type             ---类型

Volume        ---总量Progression---进阶
满足这个公式的标准才能被称之为“EXRx”,也就是现在很火的名词--“运动处方”。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正如您所知即便猕猴桃里面有大量的维生素C,但是它是“水果”,并不能称之为“药物”,对于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疾病需要吃的是“药物“---维生素C,而并不是吃大量的猕猴桃。因为药物会有大量的科学实验,临床例证以及先进的制备与合成工艺。最终再经过药理论证、动物实验、三期临床试验、四期临床试验等严格的流程之后才能被证实在双盲、大样本、安慰剂对照的情况下P值小于0.05的有效率。最终才能称之为处方药物被医生开具。
而同样,Exercise,难道真的要等同于网球、篮球、高尔夫、跑步、广场舞么?显而易见,答案当然是“不”。这些例举仅仅是实现运动的形式,也就是Type-类型,那么强度、时间、频率等等呢?

人类对于PA与Exercise的区别从1927年的哈佛疲劳试验室就开始研究了。早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经爆发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心血管疾病等各类慢病爆发问题,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认定身体不活动、吸烟、高血压与胆固醇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后1995年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与全美运动医学会联合出版指南建议成人每天必须积累3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PA),进而每年开始更新指南,直到现在的FITT-VP原则的实施。
接下来就有人要问了,什么是中等强度?我游泳算不算?骑车慢点?走路还是跑步?快走行不行?跑慢点行不行?答案是:真不行
为什么?因为这是科学,本体感受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摒弃个人感觉之后的精确测量,从而减小误差与干扰从而达到精确的既定结果。为了一个“ExRx”(运动处方),欧美的运动生理学家们走过了将近100年的历史……
在早期的时候科学家们做过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就是为了获得真实的生理数据:

而这些所有的测试都是为了获得我们的真实生理数据,从而计算出那个“中等强度”。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工作习惯依然不同。所以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人和人之间的生理能力差异是巨大的。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性别就会有人静息心率89bpm但是无氧阈心率就98bpm,也有人静息心率78bpm无氧阈心率165bpm。(无氧阈心率可暂且简单地理解为身体有氧状态到无氧状态的临界点,超过此心率的运动,身体对氧气的利用将大幅减低,长时间可能造成心脏的损伤甚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猝死等。)
所以如果随便跳跳广场舞、打打球就可以降血压,就可以预防糖尿病、控制高血压、预防癌症,这也确实对这么多年做了大量研究的运动生理学家、运动医学家是一种侮辱。
就像我们去医院医生开处方前需要做生化检验和影像学检查一样,一个标准的“运动处方-ExRx”也需要做运动生理能力的标定与检测,否则如何真正合理安全地界定属于你的“中等强度”、“中高强度”、“高强度”到底是什么?强度,一定是个体化的,基于评估针对个体适合个体的,而绝不是仅仅统一参照诸如配速、转速、阻尼一类的客观数据,“配速”、“阻尼”只是配合实现我们控制强度的手段。比如以同样的速度慢跑,对于20岁的人和80岁的人来说,能是一样的强度吗?对于健康的18岁和有如先天性心脏病的18岁呢?
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却是无论在中学教生理课的老师,还是医学院教各种疾病的教授,您可以直接问问他们自己的第五大生命指征---最大摄氧量是多少?以及无氧阈心率是多少?甚至在我国高血压科室与心内科科室的医生依然不知道自己的这些生理能力指标。所以最终给到患者的就是三个字--“多运动”。
我不是愤青,在此也没有想批判谁,仅仅是一种呼吁。我们需要知道“体力活动(PA)”不能代表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运动(Exercise)”。
如果这个观念建立不起来,说再多遍“运动”怕是都没用,严重了还可能起到损伤身体的反作用。因为大家会觉得我走走路就是运动了啊,我打场网球就是运动了啊,我踢踢足球就是运动了啊……可是真的如此么?
在佛明翰中心我们是这样做的:

还是那句话:只有经过精确的评估与测量我们才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才能明确的规划出自己要去哪里。

这真的不是说起来运动就是去盲目的跑跑步、打打球那么简单。并且由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运动生理能力,盲目的去做身体活动对于自己的身体伤害可能远远大于获益。
因为真正精确的获益区间通常是在与无氧阈心率(AThr)的上下15%左右。而基本上热爱跑步的哪位心率不在150bpm上下造成长时间超过无氧阈?
在佛明翰中心开始做CPET这半年以来,就拿跑者举例,只有少数“精英跑者”(从小训练就很规律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训练的人),生理能力与个人预估基本差不了太多。95%以上的跑者无氧阈值心率基本都集中在128bpm--135bpm之间,而我们动辄心率160bpm-170bpm的人并且自己没有很好的训练痕迹的话真的要非常小心。因为“沉默的杀手”并不是浪得虚名。
不过这不要紧,事实已经证明在我们的指导下只需要1-3个月的时间(个体差异),可以让大部分人重新科学、健康的返回热爱的赛道(科学的提升无氧阈值心率,平均每个月在15%左右)。
同时对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我们多嘱咐一句,药要吃,并且足计量、足疗程的使用,这些产品同样是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结果。你只有吃了药控制了血压和心血管的问题,才获得了“科学运动”的窗口。比如一个血压高达160/120mmhg的人,一运动就上200mmhg了,这意味着随时会有卒中的风险,但是如果通过药物将血压控制在了130/70mmhg,那么运动的时候血压上升到160mmhg还是可以耐受的。
通过精确的测量与标定,给出合理的运动方案,在服药期间逐步增加生理的功能,最终通过建立一个安全的、长期的、高效的科学运动习惯,将药物慢慢减量并逐步撤掉并不是不可能,佛明翰中心已经帮很多人建立了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当我们看到客户们的血压从依赖药物控制到通过运动干预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时,我们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说句不招人待见的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生活的美好是针对于那些自律的人而言的。抽烟、喝酒、熬夜真的很伤身体,如果戒不掉可以去康复医院的神经康复治疗大厅转转……估计什么决心都能下了……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让心血管疾病远离我们,远离我们家人与朋友!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详情点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丨CHC2020

有幸听到中国整体整合生理学、心肺运动测试(运动生理评估的核心)的实践代表人物孙兴国教授的讲座(孙兴国,供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特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主任。是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心肺运动、运动康复和睡眠医学的实践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arbor-UCLA  医学中心访问教授科学家及国内外多所院校的兼职和名誉教授。这是孙教授健康管理群中孙教授发布的公告,特此荐读:各位专家您们好:

@ALL

经云:“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也能除。言病不能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学应该不分中西,无论是中医(国医)还是西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团结起来为战胜在中国爆发的这些慢病而努力。本论坛是希望大家共同探索目前难以治疗、难以治愈、难以痊愈的这些慢病的一些落地模式、执行方式和实施办法等,为控制战胜慢病而努力。

传统西方医学体系,在系统论、器官论、疾病论指导下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为核心理念对于爆发性递增的慢病的防治,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要深思、反思再反思……探索“真理”之路。

我们以国学整体观出发,创立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指导慢病血糖脂压尿酸体重及慢性肿瘤等异常的有效诊疗是可以在心肺运动客观定量整体功能评估、精准个体化运动为核心整体方案和连续动态功能监测指导下用90~100天强化管理实现血糖脂压异常指标转归正常、减药-停药没有反弹的优异“突破性”结果。但是疾病和健康是随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的,当然,所有恢复健康了的患者随后回归社区和家庭的有生之年,还必须终生坚持强化治疗期间的正确生活理念、方式,进行慢病防治康养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才能够保证疾病不再发生的预防目的,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病轻、治疗痊愈快、长命百岁无疾而终的整体健康目标。

为此,我专门探讨了30多年,以人体生理学功能系统有机不可分割和国学整体论、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创立了《人体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整体生理学、生化、麻醉、危重医学、急救复苏、疼痛、呼吸、循环、代谢等多学科),是从临床医学应用角度特别强调整体临床和基础的结合解决慢病整体有效诊疗方案和整体健康管理的,请保持联系。

目前正在建设国家【基于整体论个体化心肺运动整体方案统一质控分析判读指导中央平台】,筹建《整体整合医学研究院》《整体整合生理学健康研究院》,建立慢病有效诊疗落地实践基地建设,用于使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规范化心肺运动试验客观定量检测,精准制定的安全有效的个体化精准运动(电磁功率计,即医疗级精准自行车和臂力计)的强度,使用连续逐搏血压监测、连续呼吸睡眠监测、连续血糖测定、精准血压监测、动态血生化测定等技术制定个体化运动频次,配合两种以上辅助运动(抗阻、弹力带、平衡训练及太极/气功/八段锦/瑜伽/跆拳道等),被动运动(体外反搏、体外震波、桑拿、温泉及推拿按摩等)、精神心理、戒烟限酒、劳逸结合、按时作息、睡眠管理、健康自然营养饮食、优化药物器械手术等,对西方医学指南“无法治愈终生服药停药就反弹的”各种慢病血糖脂压尿酸体重异常等进行有效治疗,并进一步对亚健康和正常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管理;实现慢病防治康养一体化管理。

我从我们西方医学-生理学系统论(科学还原论、简化论大潮流)对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认知的有效性出发,用30余年完成创立《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以呼吸调控为轴的新理论(分24篇“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一个专刊2015年第四期)、主张慢病防治康养一体化健康管理。我通过整体理论指导,建立了心肺运动试验客观定量评估指导制定的精准个体化适度强度运动为核心、精神心理、睡眠管理、劳逸结合、禁烟限酒、天然无害多样搭配营养健康饮食、动静结合、体外反搏、平心静气、气功瑜伽八段锦、药物介入器械手术治疗等整体方案,现在可以使心脑血管病的多高血糖血脂血压异常患者,大多数在三个月内减停全部药物、而不反弹,基本上转化为正常。所有恢复健康了的患者,随后回归社区和家庭的有生之年还要进行慢病防治康养一体化的健康管理。

    其中30多年前为了心肺代谢一体化调控理论研究在北医大生理学第一任主任王志均老院士及科学大家系统论创立者钱学森等建议下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工作,探讨人体生命整体调控18年多(放下我提议并创建运转中国最大、最早,并任主任达8年的麻醉学系)。现在回国6年多了完成了新理论体系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用来推动医学整体整合医学新理念指导改变医学实践、人民健康管理、探索创新新型落地实践模式,为改变中国人民健康、改变世界医疗卫生与健康管理服务和世界人民健康尽心尽力。

希望你能够多多指教、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新理论体系进行纠错、改正等。谢谢

孙兴国草于北京阜成门外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