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下的“东藏”——阜新瑞应寺(一) - 辽宁 - 8264户外手机版

  辽宁

辽宁众多的地级巿中,辽西朝阳阜新二巿只是出差去过,也想顺道去趟瑞应寺、海棠山等景区,一是时间短暂,来去匆匆;二是同行人不想去。所以多年来一直遗憾没有去过瑞应寺、海棠山等景区。过年孩子放假,提议去阜新瑞应寺、海棠山等景区,也满足多年的愿望。我们一家四口驱车前往阜新。

据《蒙古贞历史》记载:“阜新在清朝时期有喇嘛寺庙三百六十多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大户人家有家庙。全县(旗)庙宇林立,形成十里一寺、五里一庙”。区域内有皇帝赐匾额的寺庙四座,其中,瑞应寺为最大的一座寺庙。

瑞应寺位于阜新巿西南约六十里,坐落在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巿蒙古自治县佛寺镇)。背靠巍峨耸立的阿贵山、东邻蜿蜒起伏的白音花山、西接逶迤连绵的查干哈达山,东、西两座山脉,如同大鹏展翅,雄姿威武,东、西、北三面山岭环抱。南面平原沃野,极目无涯。广阔平坦的大广场南端远处,一座美丽的“额尔敦图格”山丘映入眼帘,清澈透明的水泉之水,从西山脚下流向东南,与南面流过的伊玛图河汇流到一起。形成东南面河水潆洄,在这山松柏檀香翠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三面环山的平坦之地上,巍然耸立着殿宇佛塔林立、寺庙金顶辉煌,这就是被称为“东藏”的瑞应寺。是阜新藏传佛教一个缩影,它以其建筑规模之宏伟、喇嘛人数之众多、佛学理论之深邃、佛教文化之多元、医学技术高明、法会佛事之纷繁等特点,作为中国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而闻名于世,成为藏传佛教的东方中心。

瑞应寺不仅是当年清朝政府拨国帑建造的一座一座国庙,而且清朝皇帝都对其大驾恩典,甚至是有求必应。并在四世活佛期间更是享受“政教合一”的特权,成为当时东北地区唯一有此特权的寺院。

据史料记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瑞应寺,不仅拥有土地、属民、而且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等方面都相对独立完备,与周边地区社会环境相比,这里拥有的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寺庙风情,仅在寺院范围之内,除了念经的僧人,还有许许多多从事各行各业的僧人。有做鞋、修鞋的、缝纫服装的、剃头的、糕点的、有木匠、瓦匠、铁匠、铜匠、银匠等等。寺中喇嘛所用的几乎一切复制品,甚至连死后的棺椁全部都是寺院喇嘛所做。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背影,瑞应寺才孕育出了逛街的风情与文化。

瑞应寺建立

蒙古族敬信黄教,始于明万历五年(1578年)。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邀请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到蒙古地区传播喇嘛教,制定了传播和保护喇嘛教的有关举措。兴建寺庙,翻译藏经,成为最早改信和传播黄教的蒙古部落。十七世纪初,蒙古贞随土默特部徙居阜新,开始了藏传佛教在阜新的传播。

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卫拉特蒙古图尔扈特部土绵万户人内齐托音(15571651)来到蒙古贞的黑帝庙修炼,并在此地,大力宣扬佛教。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贞信仰佛教温床上传播的开始,内齐托音曾受于班禅额尔德尼大师。三十余年之潜心修炼,取得正果而享有盛名。成为呼和浩特昭呼图克图一世”。内齐托音在黑帝庙弘扬佛法,手抄复制蒙文一百单八函之《大藏经》,分别赠给各王爷、格格、大小那颜(官员)、福晋们及喇嘛等。定期如今数万人举行放经大会。宣读经文,使佛教深入人心。同时,内齐托音将诸多王公贵族、财主等话语奉献的钱财,用于经文积极学习者的奖赏,通过建立“奖金制度”和施舍“圣餐”的办法,使藏传佛教在蒙古贞声誉鹊起,内齐托音的威望日渐升起,黑帝庙之盛名,驰名各地。内齐托音在发经卷,搞奖券的同时,也采取散发实物偶像宣传品的办法,大力宣扬藏传佛教。形象的宣传,使人有目共睹,在心底留下永远抹不掉的深刻印象。同时,他又集结蒙古贞的手工工匠,雕塑佛像;集结各地著名画匠,彩绘佛像,赠送王爷、大小那颜和北京的八旗都统供奉。使藏传佛教传播面更广、速度更快、信徒更多。内齐托音三大弟子、塔本迪彦奇,德尔等遵其师之教诲继续弘扬佛法。

而瑞应寺的建立与桑丹桑布(16331720)密切相关,此人天生机灵、聪慧过人,受其父母信仰佛教影响,遁入沙门,接受隆格少瓦尔和雅曼达嘎佛经的全部洗礼,学习《易经》、学习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桑丹桑木的二十年休学精进的生活,颇受当地众多的景仰。“一次科尔沁的达尔罕亲王,在进京朝觐皇帝的途中,宿营于桑丹桑布修造岩洞附近,突发疾病,便向桑丹桑布喇嘛求医,经过桑丹桑布喇嘛几副药及心理调整,便药到病除”。由此,桑木桑布结识了达尔罕亲王,深得的敬佩和崇拜。土默特左翼旗府的札萨克贝勒听达尔罕亲王说在其所属的旗内,有如此修炼高深的喇嘛甚是高兴,便是众多话语请求桑丹桑布为广大信徒开戒说法,于是便向信徒讲经说法。出山修建寺庙,弘扬佛法。桑丹桑布喇嘛在哈达尔图山修炼时,早已看中离岩洞数里之遥的三面环山、中间平坦、池水发旺的地方,于是他凭借着达尔罕亲王和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贝勒的重视和信赖,提出申请,旗札萨克贝勒名克阁正式批准,桑丹桑布喇嘛与旗官员,共同选择建庙佳地,于康熙八年(1699年)已酉年奠基,修筑瑞应寺的第一座庙宇,翠年仿布拉达宫,建成五间大殿,“时过八年,桑丹桑布被誉为始祖活佛,康熙十六年(1677年)修建活佛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桑丹桑布喇嘛从北京取来藏文《甘珠尔经》一百单八卷,其中有藏文印度释迦时代医经若干章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建尊胜佛塔。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第一座喇嘛集中诵经堂,即措钦多康宝殿,也即后来措钦多康大殿的前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始建奥特其庙(药王殿)道格西德庙(护法庙)和大热额贺庙(绿度母殿)。四十二年(1703)现年中又修了甘珠尔庙(今称藏经阁)和五帝庙(今称护法殿)”。经过三十五年不断扩建,扩建到庙宇达到八十一间,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已形成一座规模相当、气势恢弘的寺庙建筑群。筑有大雄宝殿、祈愿殿、九大臣殿、活佛殿、四大扎仓和外五庙等。同年桑丹桑布喇嘛进京面见皇帝上书为寺赐名,康熙帝御赐“瑞应寺”,并赐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从此寺庙得名。由于修建了这些庙宇和塔寺院,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建筑群,所以启奏康熙帝,请示皇帝给寺庙赐名。康熙帝御赐“瑞应寺”,并赐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满语叫“布日格春·阿其宝日”,蒙语叫“盖哈穆西图·照赫拉鲁格其”,意为吉祥。谓帝王修德,时代清平,就有祥瑞的感应,从此寺庙得名。

桑丹桑布成为该寺一世活佛,康熙帝册封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除了面见康熙帝,进京取经外,还两次赴拉萨取经叩拜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额尔德尼。

桑丹桑布不仅是瑞应寺的创建人,而且是将医经送入该寺的第一人,也是瑞应寺最早的名医。据史料记载,瑞应寺在其鼎盛时期(17771834)拥有分院五所,喇嘛三、四千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没名喇嘛赛牛毛”。经历长达一百八多年的不断扩建,瑞应寺占地面积达到约十八平方公里,有大小寺殿九十七座,约一千六百二十多间,其中有大雄宝殿、祈愿殿、九大臣祈愿殿及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外有四大扎仓和德丹阙凌(藏语:安乐具足法殿)及东、西活佛两宫,南北七道大门。周围有五座学院分别建在东西南北山顶或山坡上,大白伞盖寺在东北山顶,护法寺在东南山顶、面北而坐,度母寺在西南山头,关帝庙在西南山坡,舍利寺在西北山顶。整个寺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形成了内外相映、四面对称的独特格局,此外还有绕寺院一周的环寺路,路边有万尊石雕佛像环路而立——素称“万尊佛”。寺院内的每座殿堂楼阁,经亭佛塔,风格各异,形成了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群。蒙古首屈一指的。

此外,还有寺院僧住宅八百户、三千多间瓦房。住宅门窗上均刻有涂着红绿颜色的吉祥图案,清静平坦的院落和整洁有序的街貌,给人一种神秘幽静之感。瑞应寺历世活佛都很受皇帝的礼遇,年年都进京为皇帝诵经祈福,他们也得到过朝廷及东蒙王爷们的支持。瑞应寺的组织机构较为严密完整,除寺院的最高首领活佛外,还有活佛府邸的管理人员、文书房组员、各类会议组员等。瑞应寺收藏过的珍贵文物也不计其数。当年瑞应寺法事频繁,全寺院性的大型法会,每年就举行八到九次。每年还举行盛大的“查玛”(金钢驱魔法舞)舞会。瑞应寺还有自己的仪仗队,每当瑞应寺僧人仪仗队举行列队环寺巡寺仪式时,四面八方的民众云集瑞应寺,还有很多生意人带着货物前来交易,不仅发展了集市贸易,促进了物资交流,同时也方便了广大群众。道光三年(1823年),瑞应寺在给皇帝奏折中称:“瑞应寺僧人弟子多达三千,属民八百户。”经道光帝恩准,由理藩院授予四世罗布桑图布丹拉格活佛,用满文和蒙古文以及藏文刻有满、蒙、藏三种文字的(土默特扎萨克达喇嘛察罕殿齐呼图克图之印。) 的印章 ,据《阜新蒙古族自治県民族志》记载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瑞应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成为东蒙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佛教圣地,民间素有“东藏”之称。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并称为西藏以外的三大寺院。从始建瑞应寺到民国时期的二百八十年之间,曾传六世七位活佛,现为七世活佛。

在瑞应寺历史上曾有六世七位活佛传承。然而,自一九四二年六世活佛活佛圆寂后,由于各种原因瑞应寺经历了五十五年没有活佛的历史。

一九九七年十月是个无缘殊胜的日子,瑞应寺七世活佛坐床。这一天,天降祥瑞,瑞应寺周边群众以及闻讯从各地潮水般起来的广大信众,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参加了盛典。瑞应寺七世活佛察罕殿齐·洛桑·义希成来坚措荣幸成为“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以来,由国务院宗教局批准并由甘肃拉卜楞寺木样活佛嘉木样活佛“银盆选丸”认定的东北及内蒙地区第一位,也是目前惟一的一位活佛。

瑞应寺七世活佛,洛桑·义希成来坚措俗名刘海龙,一九七九年出徒在瑞应寺北三时一个秀美的小村庄,村名水泉。其父母是一对笃信佛教、劳、朴实、善良的农民。

十四岁那年,小海龙看到瑞应寺里的喇嘛之后,便满怀欣喜地向妈妈提出:“我也想出家当喇嘛”!

早在一百多年前,瑞应寺三世活佛曾预言:“等到七世活佛的时候啊,不胜请的,他会自己到庙上来”。,小海龙出家到瑞应寺后,不仅坚守戒律,勤学精进,而且天生聪慧、举止娴静端庄,深受老喇嘛们的赞许和信任。

瑞应寺是集藏、汉、蒙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杰作,在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寺内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了蒙、藏、汉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创文明的历史见证。当年的瑞应寺雄伟壮观,凡来过瑞应寺的人皆赞叹不已,它曾是一座相当有影响的佛教大寺院,作为我国东部蒙古族地区最大的蒙藏佛教文化中心,它每日接纳香客数千次,甚至远在海外的信徒也都跋山涉水前来朝拜。

瑞应寺除主殿和重殿外,另一核心建筑便是活佛宫,是享有寺院最高行政权力和诵经讲法业务权力的活佛所居之外。以内馆、外馆、东馆、西馆的巨大建筑,展现出他的无缘尊严,数十座亮堂楼阁、台榭塔幢耸立于宫殿之中,后园假山园林,前苑佛林,房居多达间,瑞应寺是大乘佛场。在各大佛殿中,供奉着高低不等、大小不一、质地不同的佛、菩萨、罗汉等。有泥塑、木刻、铁铸、铜雕、瓷烧、金镂、银制、玉雕、壁画、唐卡、面塑、彩绘等尊尊佛像。成千上万。藏经阁珍藏数千函各类佛教宝典。

瑞应寺是东北地区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

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佛教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大、小五明文化(大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学、戏剧学、历算学”),其内涵探讨的实际上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因此,在藏传佛教一些著名大寺院里,针对“五明”开设了专门学院。瑞应寺当年便设有闻名遐迩的四大“扎仓”,而即使当时藏著名的几大寺院里,也不过只有二、三个开设“扎仓”。

瑞应寺除大雄宝殿宝殿外设有四大“扎仓”。“扎仓”为藏语“学院、学部”之意。每个“扎仓”各为独立单位,也即独立的学部。

四大扎仓分别为:萨尼特扎仓、曼巴扎仓、阿克巴扎仓和丁科尔扎仓。分别是传授佛教经典、佛教医学,传授密宗教义、真言和研究天文、历法等知识的机构。这里曾经培养出许多佛门学子,对医学、文学、天文、地理、数学、建筑和艺术等各方面有很大贡献。在宗教文化、医学、建筑等各方面都对满、蒙、藏、汉各民族交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萨尼特扎仓(法相僧院)

萨尼特扎仓,即喇嘛教哲学学部,是学习藏传佛教经典的最重要的场所,是五大扎仓的中心扎仓。因建在大雄宝殿东侧,也称东扎仓。是传授佛教哲理的法相一因明学的内容极为浩繁深遂,大乘共同之经卷八亿五百万,在寺院埋头潜学一辈子也学习不完,其教材主要有五部大论,即《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这些根本的佛教经典需要十五年的时间才能学完,还要在经堂、法园中,互相出题答辩,以求深解经文。最后在大雄宝殿经过“磋朗辩论”后,再经考试合格,根据其学习成绩,辩论哲理程度,授予磨罗连扎布、朵林巴、格布楚三种学位。

第十五学年圆满嘎如莫欧古玛”而毕业得到佛教戒、定、慧的修正成就。获得戒的成就,其守戒守䀸是者的第一生命。获得慧的修正成就,其智慧如同日月。光明普照,要有菩提心,树立真诚的皈依信念,萨尼特扎他的学习虽需要十五年,但要继续深造,还要四十年到五十年,才能获得最高的“格西”(博士)学位职称,从而成为高僧大德。

萨尼特扎仓,由正殿、五位法王殿、东西配殿、大锅房及山门组成的单独寺院。有庙宇六十三间。正殿七九见方,宫殿式二层建筑,正中供有三丈六尺高的铜铸镀金弥勒佛像,还有八尺高的释迦牟尼铜像和四、五尺高的三干五尊铜佛像。殿西北角是六臂护法庙,此庙台阶前方有一只石雕的绿鹦鹉。殿内外十分整洁壮观。

曼巴扎仓(即医学院)

医明坛场。该扎仓是专门修习培养医学、药学人才的基地。是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按照益喜扎花医生的建议向康熙帝申报恩准建立。

曼巴扎仓建在寺外东山顶上。距大雄宝殿一千米,是学习研究医学的学府。由主殿、配殿、山门组成。庙宇三十三间。主殿是宫殿式建筑,殿内供有各一尺二丈高的铜制镀金药师佛和阿旃婆佛。佛台东侧是六十四尊药师佛群像,一尊观世音菩萨,西墙上挂着盛世千尊佛像,后面也是六十四尊药师佛群像。正中是莲花宝座,花盘上供着药师佛经。东壁上绘有以《四部医典》为基本内容的枝干形图案,是该寺重要文物


“曼巴”在藏语中意思是医生。修学教材是《四部医典》,此外,还修学《金匮释义》等十余部医药经典。喇嘛在学习期间,每隔三年评定一次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并要历时十五年以上学习,经考核后方可行医。并可获得最高学位曼冉巴,精通医术,考试合格者,由活佛赐予“道布切”称号,并由寺院出资制药,承认其为主治医师。曼巴扎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蒙医蒙、蒙药学的研究中心,也是辽宁唯一一个寺院医院学府,培养出来的藏医数千人,其中许多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名医远近驰名,这些医生遍及全国各地,如古那大夫,自幼在此院学习,1949年后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获蒙医博士学位,后任内蒙古卫生副厅长。

阿克巴扎仓(密宗学院)

密宗坛场,密宗是弘扬毗卢遮那直接传授的身密、口密、意密三密大法的修持,可即身成佛。学密宗者首先在萨尼特扎他辨经考试,成绩突出再转入阿克巴扎仓求师学密,进行闭关修造法。学密者要严守253条的格隆戒律,在寺院学习要深居简出,修持时间餐一顿,身不穿绸缎,行不能昂首挺胸、食不能饱腹,睡不能伸腿,日课诵密咒按规定遍数诵念,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诵上百万、千万、亿万—一无休止的诵读直到寂灭而止,终身苦修,终成本晒。

阿克巴扎仓由主殿、偏殿和后殿构成,共七十二平方米。殿内供有黄教始祖宗喀巴、拉哈珠苏木、大自在药师佛、观世音、无量寿佛。配殿内挂着极乐世界坛城图。这里的喇嘛都是萨尼特扎仓派来专门修持佛教密咒真言,讲授即生成佛的教义。经二十年以上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者可取得最高学位“阿林巴”。

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院)

丁科尔扎仓即时轮学部。这里是专门研究天文、历法、日月蚀,旱涝灾害、编历书,记载气象变化的学府。喇嘛通过《时轮广释》《时轮升起次论》《时轮圆满次第论》等五部必读经卷的学习,掌握太阳历运转法和月亮历运黑心法,在上述时轮经中,讲明了太阳、月亮、地球之间运转关系的天文知识,并能依此知识计算出日食、月食的具体发生时间,瑞应寺时轮僧院的喇嘛是一位清代的天文学家,时轮金钢扎仓时轮喇嘛修造经文,研究天文、每三年评一次职称,每年下月初六,对成绩优异者授“希冉巴”(时轮博士)这学位。

扎仓由主殿、藏经殿、时轮金刚殿和天王殿组成。殿内有3头24臂的时轮金刚佛像。侧旁有360日值星神像。墙上有时轮金刚居住的佛境“香巴拉”国城垠图。丁科尔扎仓的僧徒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每年要编写《历书》发至蒙古贞各地。他们中经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者,可取得最高学位“西林巴”。

德丹阙凌(延寿僧院)

在大雄宝殿西侧,是宫殿式二层庙宇,面积二十一平方丈。藏有始祖活佛从西藏请来的部分喇嘛舍利子,还有黄教祖师宗喀巴吃过乳牛之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瑞应寺的因明学部、医学部、密宗学部、时轮学部曾培养出了许多哲学、医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名人。特别在蒙医药学方面,该寺培养了众多的杰出蒙医药人才,著名的蒙古神医古那巴达拉、邢布利德便出自该寺。历史小说《苦喜传》、《殇妖传》、《契僻传》、《全家福》、《羌胡传》的作者恩可特古斯,就是该寺的高僧。他在瑞应寺创作的这五部章回小说以民间吟诵和胡尔沁说书的形式在整个东蒙地区广为流传。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瑞应寺的时轮学部每年都编写出一部农家历书,这是一部比较详细的历书,用于准确预报全年的风量、雨量和日、月食时间。据说大都是用算盘计算出来的。对当时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

历史上曾经辉煌兴盛的瑞应寺,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经宣统年间,到1948年,内讧迭起,瑞应寺日趋衰落。《阜新县志》卷二地理:“活佛转生,全寺喇嘛为争持喇嘛之真假,互相攻击,缠讼三年之久,庙产几乎荡净,其喇嘛四散者已过半数,内容外观均就凋零矣”。

到了六十年代,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在蒙古贞(阜新)地区搞起了所谓的“喇嘛教肃反运动”,大揪“反动喇嘛武装”,致使瑞应寺及周边地区众多喇嘛受到牵连和迫害,寺庙也受到严重破坏。到“文革”时期寺庙已变得面目全非。寺院内殿堂严重损坏,佛像、经书、法器、法物等所剩无几,仅存的一座残破的大雄宝殿因改作粮库才得以留存。活佛府邸内馆前后院、活佛府邸东馆、西馆及文书房则作了学校和办公室。万佛路上的万尊佛像,也先后全部被破坏掉了。僧众被赶出寺院。佛像、经书等僧物、法器所乘无几,就连四口特大号的铜锅也不知动身。使历史上著名的“东藏”瑞应寺理由遭受了严重的浩劫。

廿年坐床、莲花朵朵 

瑞应寺七世活佛坐床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瑞应寺的和英恢复与建设。瑞应寺在寺庙复建、僧才培养以及文化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巨变。七世活佛率从僧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现今的瑞应古刹,不仅成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的标志,也是今日阜新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令众多驴友向往的旅游打卡地。正忙其古老而全新的风貌,迎接广大信众和游客关注的目光。

瑞应寺建筑群自南向北,采用突出中央,两侧相辅格局,显得主次分明,协调有致。即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式,又有一定变化。充分体现了满、蒙、藏、汉融合在一起的藏传佛教类型寺庙的建筑风格。


                              

鸟瞰瑞应寺


来到瑞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的牌坊


瑞应寺全景(网上图片

顺着山坡拾级而上,眼前是一片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后有山峦环抱,前有水库润泽,共有三处建筑合在一起,又各有风格,数瑞应寺面积最大。


山门外两侧长生塔是供养喇嘛骨灰的地方

重新恢复的“环寺路上万尊佛”

殿外有6千米长绕寺一周的环寺路,路旁有万尊石佛环路而立,素有“环寺路上万尊佛”之说。在通向寺庙的每条路旁和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有大小不一的石雕佛像。

塑像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了蒙汉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交通

市区没有班车去瑞应寺,可从市区广场有专到佛寺的小客,十多分钟一趟,在老长客附近也有车可到。

如急,可以乘坐出租车拼车,15/人,3-4人发车,也在这个广场,到了这里问一下就可以了。返回时也在瑞应寺东边的路边等车,与班车相同。

门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