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丽水(上):处州府城 - 上海 - 8264户外手机版

  上海

新冠第三年,经历了两个月封闭在公司的我,一方面意兴阑珊,另一方面也知道全国有点视上海为洪水猛兽的意思,直到解封三个月后,方才第一次出沪。中秋节的3天假期,不经意中选择了疫情第一年第一次出行就到访的丽水,这次是为了补上景宁云中大漈的缺,而既必然要经市区乘坐高铁,便把前后的时间留给了莲都区。当时刚巧在豆瓣看到心匠关于厦河塔的书写,很被吸引,干脆去讨关于市区的推荐。心匠对于丽水这曾经的处州府城颇为推崇,先是推了三岩寺,紧接着推了南明山,并且说南明山是最棒的,果然,果然,于是有了这一篇。


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直奔高铁站,夜袭丽水,就在丽水高铁站附近住下。第二天一早,去汽车站看好了前往景宁和云中大漈的车次,掐算着坐下午1点的车去景宁,当天便能赶到大漈。于是打了辆车,先奔南明山而去。


  • 南明山


从高铁站出发,在接近大溪与好溪交汇处,望见前方有一座塔矗立在山头水聚之处,随手拍下来,后来方知,这便是厦河塔。过塔之后,沿着大溪行驶了一会儿,便到了南明山。停车场平平无奇,也并无景点大门的设置,起步不久有个水塘,几乎满池鲤鱼都聚到池边争食游客的投喂。秋光明丽林密叶茂,瀑布虽然干了但面壁的漉雪亭依然慰藉人心,是江南小山的气质。石蹬道在前方拐了约莫90度的弯,能够望见弯的尽头处是个山门,我正有点疑惑心匠的“最棒”评语,便听见已经抵达山门的女游客“哇”了一声,我的疑惑被这饱含赞叹的哇声安住了,却也激起了更大的好奇。


直到我自己穿过铭刻着“南明山”的这道山门,也几乎要惊呼出声——如果不是刚才已经被“哇”声警示过了的话:与刚才一路不宽的石阶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门后眼前这片开阔的平地,左边是宽阔的石板路,前方是一个大凉亭“爽气亭”,通往缓坡;右手边的水池,得名于“水莹彻月,到时如印”而成印月池,被一座不带护栏的古老石桥分割成两片,石桥直通向水池对岸并不高耸却已摄人的摩崖石梁正中,一整块石梁横空飞跨。石桥已经禁止行走,我不得不绕塘而行,及至石梁东头起始处,正好可以用刚刚整理好的心情细细地查看石梁上穿越时间的题刻,以及透过石梁后的罅隙射下来的光影,摩崖石刻令这精心设计的自然山庭充满了人文气息。继续往西看过那排石碑,稍微迟疑之后,我选择前行,经过一扇月洞门,是个形象有点卡通讨喜的天王殿。据说造殿时,古人立地将这块挡道的岩石凿为弥勒,这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出弥勒殿顺道而行,石壁再现,而石壁间的石道予人不绝的希望,导引我向前,犹如石门。为石壁后对视的古樟与古楮留影之后,我再次意想不到地站在了仁寿寺的山门前。进入仁寿寺,凭栏向北边下望,方才发现这里便是石梁南边的石壁,而观摩石梁时却因高差而完全意识不到仁寿寺的存在。创造这片天地的人借助自然山体的一系列巧妙安排,以沿途山道为起承转合的妙手,将中轴线化解于无形,在这跨度不大的距离中营造出了一连串惊喜。仁寿寺小巧雅致,西南头开设了如今人们乐见的茶室,而东南头是看似不大的方丈室,柴门掩闭,朴实静谧。仁寿寺虽小,中轴上设了小巧的水池,摆设清雅。


在寺内环游一圈后,从由天王殿导入的西山门相对应的东山门迈出去,一片开阔地中摆放着乒乓球台,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好去处。自此沿登山道至顶,可以眺望大溪和紫金大桥,以及东边那纵横隐约的山峦。下山时,绕行至仁寿寺西侧外围,访云阁崖上葛洪“靈崇”和米芾“南明山”题刻,又穿行高阳洞——无知的好奇心被高阳洞壁上那片密密的黑色斑块吸引,竟想伸手抚摸,直到突然发现那是一大群蝙蝠,几乎吓出冷汗。


至此,终将南明山诸胜景一一到访。正如心匠所言,此处空间的转圜精彩迷人。


鱼池

登山道

山门

印月山庭

天王殿后的小径

仁寿寺

群众活动场所

山顶远眺

三岩寺


  • (注:这里写的是丽水市区西北1公里处的三岩寺,而不是巨溪乡境内与东西岩景区为邻的三岩寺)

    从南明山下来,看时间还早,决定直接去往三岩寺。司机师傅把我在路边放下的时候,我是挺困惑的——除了前方弧形的明黄墙壁暗示寺庙的存在之外,这与我在心匠的文章里看到的曲折而天成的三岩空间看不出任何关联。沿着黄墙往里走,一座现代寺庙的主殿倒是出现在眼前;绕过大殿,又几乎要惊呼出声:哇,是的,三岩寺。在这里,大殿是舞台变换的道具。三岩寺的主体至少不单单是大殿,而更是大殿后的山壁。《百度百科》:“寺依三岩,因名。中岩有洞名白云,上有飞瀑倾泻,称雨崖,崖上题字为唐代李邕手迹,左岩有洞名清虚,窟如半月。右崖岩有洞名朝曦,后有暗泉流出,凿石为池,名丹泉。”


    秋季没有飞瀑,是很有些遗憾的地方,但三岩的自然格局依然让人惊喜。我从右侧进入,先登上报恩亭眺望了一下,又再下来逆时针转过一圈。有意思的是三岩洞窟都融入了当地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寄托期望的空间——虽然入口拉着红线以示阻拦,我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入岩下空间,游览品味一番。三岩上的诸多摩崖昭示着当年文人们对此地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雨崖”所在的石块,崩塌后就地留于方池之中,“雨崖”二字纵横雄健,气宇不凡。想象雨水季节,飞瀑从白云洞顶倾注而下,击于巨石之侧,声闻入耳,不负幽绝之名。我在那里上上下下探看之时,有位妇人带着孙女,来到清虚洞前规规矩矩地跪拜。除了清虚洞,白云洞及其他几个小洞也已是佛国香烛之所在。网上有人喟叹佛像等等侵占了古时文人游山吟咏的地盘,让那份清雅不再,我却不以此说为然,比起被荒弃或是成为不知所云的旅游景点,能被当地人民喜欢并经常探访、使用至今,才是鲜活的有益的空间,也和三岩寺的整体布局搭调吧。整个三岩的空间并不大,但因自然错落而成的小石径们,曲折往复,尽得幽深的乐趣。


    我离开的时候,恰逢中秋法事完毕,人们从大殿鱼贯而出,脱下外袍,纷纷骑上电瓶车离去,阿姨说,要赶着回去给儿女们准备中秋大餐呢。


  • 厦河塔

    从景宁返回丽水市区之后,我抓紧最后的时间去了厦河塔。我错过了最合适的下车站,不得不在下车后步行较长的一段距离方能到达佛头岩下,而这段步行恰恰让我从远处体会了瓯江水系的大溪宽广,也惊喜于厦河塔之跃然眼前。

    沿着石蹬道一路向上,经过途中两座小庙子,以及一位默默抽烟的大哥,我便到达了厦河塔的基部。塔直接建在岩石上,八边密檐砖塔,仍是民国时的模样,只如今周边植被茂盛,民国那棵凸显的大树如今没有那么夺人耳目,而是成为塔周的葱茏之一,但可喜的是仍能一眼辨认出来,予人安慰。厦河塔扼守大溪与好溪交汇处,江流浩荡,山峦拱卫,超过180度的视角皆为水系,望之心旷神怡。在西边的大溪上,视线范围内耸立着两座铁路桥,分别是过去的绿皮火车铁路桥和现代科技感满满的高铁桥,让人忍不住感喟时代变迁,以及进步之飞速。

    时值傍晚,厦河塔用苍古意境收了一个完美的尾声。

    厦河塔附近的好溪

    民国时的厦河塔(据心匠:《亲历龙国》中文版P42)

    去南明山时在车上拍的厦河塔

    从好溪走向厦河塔

    石蹬道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