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寿寺到颐和园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生命,

其实很脆弱,一场病毒,便已全部沦陷。
所有的伤痛,都是生活给予岁月的考验;曾经的快乐,也都是生命中既定的美丽。
微笑着接纳所有,心怀感恩为未来储存幸福,人生最美的,那一定是历经风霜雪雨后的微笑。        突如其来的放开,把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乎身边基本全羊了。难受了好几天,但羊康的日子依然是晕乎乎,无力气闷,哪里也去不了,还是回忆回忆过往吧。
        多年前带丫头的北京行,当然少不了颐和园。一早先逛万寿寺,然后循着老佛爷的路线,坐船到颐和园。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慈禧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万寿寺山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两侧齐胸高的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


        

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鼓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



        

万寿寺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






        

大禅堂后为最后一进院落,内有一片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佛教三山,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山后有两株古银杏树分立两旁,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

        

这个“寿”字据说同恭王府那个“福”字一样,都是乾隆御笔。




      


        

无量佛殿两侧原有洋式门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皆为中西结合之产物。







        离开万寿寺,在万寿寺码头坐船经长河去颐和园。


        

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桥身长32.2米,全长44.8米,宽5.8米,桥堍外口宽19米,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那些年的北京,雾霾总是严重,不过那次在北京的后面几天,天气却变好了。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为我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首,当年读书时专业课必考,那时莫名选择了园林专业,也许是冥冥中老天注定的吧。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