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第一站:问道青城山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因心一牛
2023-4-9 23:21
倒序浏览
35002人浏览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2:26 编辑
春天来了,疫情结束,又到了走出家门,游山玩水的好时机。与各地的户外朋友相约,来了次川藏行赏花之旅。我提前两天到达
成都
,第一站,来到我久以向往的道教四大名山之首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笔下。意思为“到都江堰看水,到青城山问道”,这里的“道”包括道家思想及其养生理念。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
旅游
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已成为都江堰市的旅游宣传口号。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位于
四川
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所谓的
“问道青城山”
,指的就是青城前山,因为它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四大道教名山之外,还有全真龙门派圣地、道教十大洞天之一、五大仙山之一等多个头衔,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名山。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
众多;后山自然景物
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属于道教名山。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
、上清宫
、祖师殿、圆明宫
、老君阁、玉清宫、
朝阳
洞等10余座。
主要景点:建福宫、天师洞、掷笔槽
、访宁桥、祖师殿
、上清宫、老君阁、圆明宫
(
圆明宫
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玉清宫、月城湖
、金鞭岩
、水晶深洞、
泰安
寺、金娃娃沱(三潭雾泉)、龙隐峡栈道、又一村、白云万佛洞
、通天洞
、白云古寺
、白云古寨、双泉水帘、翠映湖、百丈长桥等。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3:23 编辑
3月16日,从合肥新桥机场出发,12点左右开始登机。
按时登机的人群。
飞机起飞后,我看向窗外,重山峻岭在蓝天
白云下
渐渐地被向后退去。
进入川蜀,到达成都上空,飞机在徐徐降落。
成都天府机场内转乘地铁18号线,成都南站再中转2号线,到达成都犀浦站。再从犀浦乘快铁,经过半个多小时来到都江堰市。
晚上一碗川味小面,领略到
蜀味的麻辣。
第二天一早,我又乘快铁前往青城山,沿途满地盛开的油菜花金灿灿的,非常的耀眼。
8点半左右,我走出了青城山快铁站,徒步前往青城山前山景区。
沿途经过青城山道教学院,其
是中国西南地区
第一所培养道教人才的高等宗教学院。
赤城阁位于上青城山的必经之路。
青城山最早曾名为“赤城山”,因为山体岩石属白垩纪沉积岩,这些在干旱气候下形成的砾岩、砂岩和泥岩,混进了很多红色的铁氧化合物,史书称“青城山有崖含赤壁”,故名赤城山,赤城阁也因此得名。
“西蜀第一山”牌坊,著名画家冯健吴书的楹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青城山前山山门前的左侧是
“建福宫”。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建福宫就坐落于丈人峰峭壁之下。此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
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年),
时名
“丈人观”,南宋时朝庭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
现存建筑为清代
光绪
年间(公元
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建福宫山门楹联:
“吹笛天寒玉箫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
8:30分到达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
山门,是
青城山
的标志,也是认识和游览青城山的开始,富有道家建筑的特色,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竹木结构,自然古朴。
形势上采用
道家
典型的
重檐
式,重檐代表的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
门楣上
张大千先生
书写的
“青城山”三个金色大字,
两旁楹联
(
前排)
:
“
我爱阴符三百字,谁留清气一山幽
”
;(
后排):
“早岁文辞妨至道,中年忧患博虚名”,
道出了青城山的特点。山门
内屏风上,
还有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
“青城山幽子规啼”。门前矗立一对石狮,也
彰
显了道家的威严。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5 00:00 编辑
山门背面高悬“将军诗人”魏传统所写的“青城天下幽”匾额,影壁之上绘制着一幅青城山的山水画。
青城山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一个。
进入山门,顿感重返自然。小溪流水潺潺,路境芳草萋萋,山花盛开烂漫,林木郁郁莹莹。
拾级而上,
便能看到墙面上红色的
“道
“
字。这就是
位于青城前山丈人峰下的
”
青城仙馆
“。
青城仙馆是青城山道文化体验区、中华道文化祖庭的起步区
、
是道文化主题会馆
。
这里有问道堂
-问道青城,论道楼-品茶论道, 有闻道厅-五行餐厅,行道馆-功法理疗 ,有山水宫-居家五行客房,和弘道廊-道家历史文物展厅”。
这里
群山环抱
,
溪水缠绕
,
丹台琼阁
,
古朴幽雅
,
为中华大地上不可多得的养命悟道之地。
青城山确实有
“幽”的特点。由于历代开拓者颇为上山的人设想,在山路中,游人每行
十
分钟左右,就可以遇到一座小亭,略事休息。
从青城山前山门进入
不足百米处,便会看见
一处
侧立于清溪之畔
的
古朴的二层茅亭,
这便是“雨亭”
。传说唐上元二年(公元
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游青城山,刚吉山门就遇雨骤发,杜甫便在山道边的古楠树下避雨。后来,此处便修建了供游人休息,避雨的茅亭。其楹联:”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出自
唐·王维的诗《山中》,
此联的意思是:山路间本来没有下雨,只因树木的幽森葱 郁,苍翠欲滴,使人觉得衣服被浸湿,后用来形容在浓密的林间小道中行进时的一种感觉。与
青城山
本身的“幽”不谋而合
。
雨亭对面就是“翠光亭”,
它更像是一个廊亭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有抚琴表演。其楹联:“云横树梢峰如黛,雨过岚光欲流”。
“
天然阁”
,
可谓是青城山上最具代表性的亭子之一
,
它是三层八卦骑檐的亭阁
,
以原木留皮为柱,老木为依生树构架,枝藤缠绕,树根
为
凳亭廊上书写着:
“
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
”
烟霞指山水名胜古迹,旧侣同旧友道出了青城山迎来送往的热闹繁华和热情好客的
性格。
沿路两侧,林木茂密,树高苔绿,峰回而路转,曲径而通幽,且处处以幽洁取胜,因此自古就有
“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
步虚廊”可以说是青城前山景区最具代表性的休息式廊亭
,
层层递
进
式的设计
,
使其远观近赏皆相宜。
此处位置已较高
,
游人若感到步履疲软可在此廊中小憩,步虚廊前挂有一副别致的对联:“
小驻片刻生妙想,清歌一曲动高寒”,
此情此景下,这幅对联显得格外应景。
再往上走,来到了“
怡乐窝”。
只见亭子上有
“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登临莫畏苦会当绝顶看朝阳”的楹联。
“怡乐窝
“
是前山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
,
往右
可以
乘船过月城湖
,
坐缆车至上清宫
;
往左
,一路享受着林拂幽意
,
曲径通幽之美
。
青城山
游线大致呈一个环形
,
听说索道在维修没有开,且看导游图左侧景点较多,我就选择了走左边。
山回路转,又爬了一阵子到达”引胜亭“。引胜亭的楹联为:”
云蹬迂回倏到危岭忽开爽,迷离烟树旋步绝顶拔荆榛“。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亭
,
游人步行丹梯栈道翠微飞瀑之间,
很少有过于疲累的感觉
,
更多的是赏心悦目,亲和自然。
沿石阶而上,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的林木之中,草怪石相迎。青城山是个天然的大氧吧,行走在林中,呼吸爽快,头脑清新,心情格外地
舒畅。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18:47 编辑
继续攀登,大约走了2华里,来到了“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
其楹联:“
溪
壑
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天然图画坊的背面有”叠嶂层
峦“四字,
只见一路山青水秀,叠嶂层峦,知非凡境。
天然图画坊
后左有厢房、右是长亭式建筑
“驻鹤庄”,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
右手的廊式
老君殿
和“天然图画”牌楼外的庑殿廊是连着的。
太上老君像端坐中间,其两侧是八仙像。
”天然牌坊“的正面是药王殿。
药王殿上匾额
“坐虎针龙”,
源自于一个传说,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用铜圈撑住虎口,拔除了卡在老虎喉中的骨刺,从此老虎成为他的坐骑。
两旁的楹联:”仙方济世回春景,妙剂宜人育物合“。
药王殿里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
”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沿着没有尽头的台阶一路往前走,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曲折的峰回路转,每次都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路始终都在脚下。
前行即到”遇仙岩“,岩上有
“遇仙亭”。相传,清初有道士入山采药,见三老煮芋而食。道士入舍,倦倚壁眠,醒后人舍俱无,视怀中所揣芋,均为白石,始惊遇仙
,
此地始被呼为
“遇仙岩”。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4 23:09 编辑
再往前走,茂密树木掩映中一座宫殿展现在眼前,来到了”全真观“。
青城山
全真观坐落在青城龙居岗半山腰,古名龙居观。1996年,由青城山道协增建七真殿、五祖楼和慈航殿,更名为“全真观”。
第一进院,是巍峨的“
慈航殿”。
慈航殿两边的楹联:”
众恶莫做就能上菩萨慈航 ,诸善奉行方可求观音普渡“。
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
慈航真人即慈航道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也称慈航大士,为道教神仙。佛教称其为观世音菩萨,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传说慈航真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第二进院,二层楼阁是“七真殿”,其楹联:”
云行雨施龙之为灵昭昭永在 ,萍清藻洁神之安位穆穆常歆“
。七真殿的上面(二楼),是“
五祖楼”,没有开放
。殿中供奉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即王玄甫),右侧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即王重阳),和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即刘海蟾),左侧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吕纯阳)和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即钟离权),统称“五祖”。
全真教奉东华帝君为始祖,尊之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又尊之为“太阳神”、“玉皇君”等名号。
“七真殿”供奉全真道教的七位祖师,即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的诏封,统称“全真七真”,世俗称之为“全真七子”,“全真七子”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
。
全真观正对丈人峰山口,左边是尖峭绵延的丈人峰。
右边是逶迤神秀的飞仙岗。
走上楼上平台,
观四周峰回路转,有层层茶园和猕猴桃林,溪流绕径而下,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实为修身养性之所。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2:19 编辑
“五洞天”为天师洞外山门,
其
大门
楹
联:
“府以清壶嫏环居福地,天然城廓龙虎拟仙山”
。
相传东汉顺帝年间(公元
143年),天师张陵来此传道,看中了这里的深幽涵碧,由此,青城山成为道教发源地之一,被誉为道教“
十大洞天”的
“第五洞天”。
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他们把神仙居住的地主称为“洞天”。
从这里开始已进入天师洞范畴
。
门外的石拱桥,名“迎仙桥”。
走进五洞天,在山涧之间,有座桥叫
“集仙桥”, 集仙桥的立柱上挂有一会对联:“三台影影衔烟出,九室层层入雾
深”。
桥边绿树环绕,桥下溪水潺潺,宛然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
相传有几位仙人雅聚于此,诗兴大发,就吟诗联句“语同道士乐长吟(吕纯阳),天外飞来步碧岭(张三丰)。山喜来龙开大面(刘海蟾),仙皆停鹤话同心(白紫清)。三台隐隐冲烟出(中山),九室层层入雾深(张三丰)。犹忆当年离世网(刘海蟾),飘然云路隐松阴(白紫清)。”
路边有一个石影壁小巧玲珑,雕刻精美。石影壁基座是”二龙戏珠“图案,影壁图案是”仙鹤飞舞“。
天师洞青城山最大的一处建筑群落。天师洞又叫古常道观,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因观后有汉张陵天师结茅传道所居之洞窟,所以就了天师洞之称。
山门为四檐楼角式世构,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的石级贯通重楼叠阁,
树龄三百年的
柳杉分列石级两旁
。
正中高悬“古常道观”金匾,
门柱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贴金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古常道观大门二边的板壁上都是古人名家书画作品的真迹。
左侧有
白虎殿。
“白虎殿”供奉白虎护法神君,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组成虎形,方位属金,其色白,故曰白虎,为西方护法神君
。
右侧有
青龙殿
。
青龙殿
供奉青龙护法神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组成龙形,方位属木,其色青,故曰青龙,为东方护法神君
。
沿着山门洞上行,两侧都是刻满了名人雅士的墨宝。
山门殿内两侧壁上写着两个大大的字:
“蓬“、”莱”,还有两幅楹联:”老子非常道,皇帝有高台“;”万方多难此登临,五岳寻仙不辞远“。
门洞上方的阁楼”天下第一财神殿“,供奉的是
“金轮如意赵公元帅之神位塑像”。
赵公元帅,亦称赵玄坛,讳朗,字公明。道教所奉的财神,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后为张道陵天师,收其守护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
据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2:21 编辑
进入院中,只见
龟背着一碑,上书
“天师洞”三个大字。
仔细观察天师洞,
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道教宫观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
1923年,近年又进行过维修,殿前通廊以九级石阶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圆柱支撑,石柱又分别立于高1.2米,
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
,显得庄严而又十分气派,殿堂横列五大开间,共580平方米。
殿前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大殿
正中悬挂清康熙皇帝御书
“丹台碧洞”匾额,系全真龙门派青城丹台碧洞宗的镇洞之宝。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避,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大殿神龛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衔灵珠,象征洪元世纪;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怀抱太极,象征混元世纪;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
供奉太乙寻声救苦天尊的
救苦殿
。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简称救苦天尊。尊居东极妙严宫,也就是常说的“东极长乐世界”,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对积德行善、晓道明玄而功德圆满的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狮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与大惠真人、救苦真人合称东方三圣
。
傍岩处有
“
古六时泉
”,又名潮泉
,是古代青城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据说神仙宁封子
“六时洒水,以代晷漏。于阳时即飘然而洒,阴时必无”,飞落的泉水积为池,深尺许,“滞雨不加,积旱不减”。
唐代《元和郡县志》云
:“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澎,一日三时洒落,阴时必无。”
“龙
蹻
仙踪
”
牌坊
依山势的起伏,前低后高,旁低中高,与山峦地势浑然一体。牌坊层层飞檐,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绘花乌图案,精致美观。上有清人黄云
鸽书“龙
蹻
仙踪
”匾额
,
其柱上对联是:”白鹤归春崖畔千年银杏;绿云深处天下第五名山”。
“龙
蹻
仙踪
”
牌坊后方的
匾额是“忠孝神僊”,下面对联是“洞府何奇从来多古意 ;明德不远只在此山中 ”。
“忠孝神
僊”
告示天下来客,无论出家、在家,只要生而为人,就要以忠、孝为本。
此联旁壁上行书为岳飞所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分刻几十块石碑上,镶砌在墙壁上,也是观中的国宝。
到达
“司神”殿前,
殿前有金色抱柱楹联 :“宝剑敕出横扫俗尘之灾劫瘟疫天道光辉,符令未起收斩世间之凶神恶煞九州临泽”
。
司神殿内,供奉的当然是司神。
司神崇拜:司神是中国华夏民族宗教崇拜的基础,其地位类似上帝在西方,上帝是一人创造万物,中国的司神是集体创造,司神的崇拜历经中国古今历朝,最远至神农氏,到现代仍是中国民间崇拜的重要内容。司神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儒教中都是重要内容。远古神农氏时司怪主持占卜,后来成为星宿主宰天地日月星辰变异,以后中国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司神,到周朝时司神已经成系统,不仅在民间崇拜,也成为官方崇拜的对象,司神崇拜体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周礼记载崇拜众多司神,主要有司命、体现人类对生命的重视和理解。
向右转即可看到一个山崖上的洞窟,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即清朝末年所建的天师殿。
天师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这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清光绪十年重建。上层洞窟里面供的张天师,因此人们说这里才是名符其实的天师洞。这座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只眼睛怒视,神态威严,左掌直伸,
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
“阳平治都功印",据说是天师以镇山之宝降魔的法像。旁边是他的第30代孙、宋代虚靖天师的塑像,和气文雅,一副济世救人的形象。天师殿是天师道的祖庭,过去的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就任后,都要到这里朝拜。
神龛前有供桌、牌位,上悬匾额“祖天师殿”。两边楹联:“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感应昭昭在方寸, 威灵赫赫震寰区”。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7 08:44 编辑
沿着山道行走,风景也是越来越好,但也越来越窄了,沿石阶上行数百步,便来到一处崖壁上开凿出的石栈道,石栈道名为“龙桥”,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凹凸不平的山石,有些地方需要稍微弯腰才能通过。
原来这就是古称
“龙桥”的栈道!其下有一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这裂槽从岩顶直到谷底,深约70米,宽约20米。因两岩断裂形成深谷,古代曾以木料飞架其间,走在上面令人心颤目眩。后来依岩凿成半壁通道,旁置石栏,相比木道似乎安全了许多。游人至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就见一道纵贯苍岩、深20余丈、阔6丈的深漕赫然在目,名“掷笔槽”。传为天师张道陵在此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从此不得为害此地百姓,后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此奇观。
走过龙桥,向前走不远是一个三岔路口,沿着左侧山路过访宁桥走通往祖师殿,由于到祖师殿还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我就没有前往。
沿着右侧山路上山向朝阳洞走去。
走到山坳处,是个回头湾,这里是“琅环仙馆”,是当年徐悲鸿大师在此教学写生的地方,也是蒋介石当年曾经在此避难的地方。仙馆大门紧闭,不能入内一探究竟。
琅环仙馆走几步就到了“朝阳洞”,其实以前也并没有这外面的建筑,就是一个山洞,朝阳洞有大小二洞,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朝阳洞大洞,因为面朝洞洞穴正对东方,刚好迎接初升的太阳,故曰朝阳洞 ,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
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为古洞撰联云:“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
洞中供奉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
洞外的棚子内,有很多卖吃的,就在这里补充下体力,一会就该爬青城山最累的“九道拐”了。
果然是修道之路不易啊,想成仙要回转九次,方得升天。慢慢爬吧,过了这九倒拐,成仙了,路就好走了。
援崖凿壁、设栏作道的“三弯九倒拐”的尽头山坳处,有亭曰“壮观”。登临此亭,确能领略“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意境。亭联也极为豪放潇洒:“
腾空双屐云中插,隔岭一峰天外来“。
走上壮观亭,可以看到青城群山和辽阔的川府平原。只遗憾雾太大了,
远望只能是一场雾里看花般的朦胧
。
再往上走,透过树木的枝桠,可以看到青城山的最高峰(
主峰)
海拔1260米的老霄顶
和高高矗立的老君阁了。
到达齐云阁。
来青城山,发现山上上百座的廊桥,亭阁,其建筑风格独特。大多以不刮皮,不剔节的素木为梁、为柱,杉皮为顶,素枝作撑弓,树根作挂罩,树皮为瓦,结构简单朴素,素雅明快。
其立意造型或材质规划,均本乎老子或道家的基本哲学理念和审美观。道家清静无为
,
静以修身
,
归真返朴
,
顺其自然的玄易观
。
走到此,看着向上的梯阶,有些累的我都不想往上爬了。在同行人的鼓动下,我又艰难地向上攀登。即到了青城山,怎么也要登下主峰,看下老君阁。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0:17 编辑
来到
“
大赤天宫”,
又叫太极宫,传说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里面有众多道教文化中的雕塑作品。
大赤天宫是
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阙。古语有云: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穿过
“大赤天宫”,路两旁
,各有驮碑石龟一尊。乌龟底座驮着方块石碑,正规的叫法为
“螭首龟趺”。“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常用于建筑或工艺品的装饰。因碑首是螭龙戏珠镂刻图案,所以叫“螭首”;“趺”,碑下的石座,“龟趺”就是乌龟石座。
明杨慎《升庵集》载: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此碑上有“
碧海倚深”四字。
“大道无极”。
一座山,就这样按照道法自然的方式,让丛林山石相依为命,坐拥如城。
一路前行到达“东华殿”。东华殿属于老君阁建筑群的一部分。供奉有东华帝君、正阳祖师钟离权、纯阳祖师吕洞宾。
路过“元辰殿”和“财神殿”。
“元辰殿”
供奉有先天大梵斗姥元君神像,四周供奉六十元辰(即六十甲子)神像。
“财神殿”是
供奉财神赵公明的庙观。
老君阁下的
铜锁阵。离恨天锁相思,锁住人世间一切相爱的人。挂同心锁现在是中国景区一大特色。
终于到达青城前山最高点老君阁了。老君阁
位于青城第一峰之巅,
又称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宝顶,海拔高1260米。
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山一呼,众山答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 “,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迂回盘旋而上到阁顶。晴霁可览珉山、邛崃山、青城山、峨眉山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老君阁是中空的楼阁,阁内供奉太上老君
骑牛
像雕塑。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
从老君阁
下来,我又到了“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原先最高的一座道观,海拔1180米,修了老君阁就是不是了。上清宫始建于晋朝,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是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的。上清宫
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
在上清宫大门左右两边有两副对联,
一副“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留下的。
另一副“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是冯玉祥的手笔,是老子《道德经》中原句。
侧门
“瑶台阙”楹联:“玄风肇自太古,大道藏心名山”。“玄圃门”楹联“大道生生生万物,真人法法法自然”。
进宫后的左右两边是青龙和白虎两殿,青龙、白虎作为护法神,捍卫道教的尊严。
元辰殿俗称
“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十甲子神和斗姆元君。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称太岁神,如某人出生在那一年,那么当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岁)。相传礼拜本命神,就可获其护佑,百恶皆伏,所行大吉。
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旁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
太上老君即道教最高尊神,
“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老君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常随世应化,历劫度人。曾降生于殷商时号老子著《道德经》,后世道教将“道”“德”作为教理,又尊奉老君为始祖;纯阳真人姓吕讳岩字洞宾,曾遇钟离老祖以“黄梁一梦”点化悟道,是唐朝“内丹通”的倡导者;三丰祖师姓张讳君宝,曾修道于武当山,是“太极拳”、“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
玉皇阁
供奉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也就是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玉皇赦罪天尊”、“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
在汉族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是一尊极为特殊的神祗,是众神之领袖。玉帝除统领三界十方内外诸天神佛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上
有
“花宫绚彩”金色牌匾,
对联:”
万灵归统御 ,三界总参承“,
下有“真悟”匾,天地之道一真而已,圣贤仙佛。
最后一处院落是上清宫
主大殿,
其殿门上匾额“道不外求”,其两侧楹联: ”
峰六六上清翠拥,道玄玄妙谛玄传“。
三清大殿
供奉道教最高尊神
“三清祖师”,
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两旁供三清弟子十二金仙。
玉清元始天尊-居清微天,手持灵珠象征鸿蒙未判凝妙道於无形的“洪元”世纪;上清灵宝天尊-居禹馀天,手持如意太极,象征混沌既分散精彩於有象的“混元”世纪;太清道德天尊,居大赤天,手持扇羽,象征万物初生
禀
五行而推灵万物的
“太初”世纪。
大殿右侧有楠木刻版《道德经》、《阴符经》全文,左侧有张大千所画徐太妃、花蕊夫人及绛巾仙女石碑两通。
三清殿前左有
五代前
蜀王妃所开凿
两井,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互为深浅,故名“鸳鸯井”;这鸳鸯井三个大字,是张大千先生来此写生时留下的。
宫右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数尺,晶莹清澈,不竭不溢,传说是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
麻姑池”三个字也是张大千所题写。
回复
因心一牛
4月9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6 23:40 编辑
上清宫山门前的红字青底的“道”字壁。
道字壁,为游人旧爱留影之地。然壁红而青,多不解其意。唐初,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开宣布老子是李氏之祖。按皇室规定,可用皇室专用红色故壁为绛红,而道家的精神内核是守贫抱朴,始终进行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实践,故地为青石,一青一红,源远流长,诠释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壁
背面的“大道无为”。
大道无为就是说自然界一切大道都是自然而然就发生了的,并没有什么外界是干扰。大道无为,属于道家思想。讲究的是无为而治。
“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无心”和“绝思虑”一样,都是不可思虑,不要经常胡思乱想,不要有各种贪爱的念头和欲望,不要老是因为得不到而仇恨。既要有为做事,也要无心做人,在无为的心态中积极地度过人生。
慈云阁,巍峨壮丽的宫阙式山门,重檐歇山顶,石材拱券,券门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山门上悬三匾,中间是
“慈云阁”,两旁分别是“普度众生”及“国泰民安”,券门中间楹联为:“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
慈云阁门左侧是土地祠,门右侧是镇山王,慈云阁两旁分别为慈云殿、财神殿、长生殿与药王殿。
慈云阁下面就是青城山索道上站。
索道旁有一下山的小道,除了茂密的森林,没有什么建筑,游人也很少,倒也显得幽静。
经过半个多小时,我到达青城山索道下站。
索道下站处,有一青城山重要景点“丈人泉”。
相传,道教神仙宁封子在青城山苦经修炼
,练成了龙
蹻
飞行之术。当时,为统一华夏,黄帝与另一部落蚩尤作战,因黄帝屡战不胜,于是特到青城山拜请宁封子破敌之法,宁封子授与了皇帝
龙
蹻
飞行之术。时逢青城大旱,因无水源,皇帝功力倍减。一日,宁封子在山中狩猎,忽见一异物入土,宁封子一箭射去,神剑插入土中,却见一股清泉喷射而出,宁封子盛给黄帝饮后,功力大增,炼成
龙
蹻
飞行之术,最后战胜蚩尤,统一华夏。皇帝为答谢宁封子,封他为五岳丈人,统管三山五岳。后来,人们为纪念宁封丈人,将他隐居的山称为丈人山,射箭引出的清泉名为
“丈人泉”。
丈人泉终年水色清幽,水质甚佳。据专家考证,为优质天然地下矿泉水。
据说这泉有多种功效,泡茶最佳,所以附近的茶社极多。
过丈人泉就到了月城湖。
月城湖的湖水来自青城山上老霄顶的小溪,流淌到开阔的山间谷地,
在这里汇成水面三万平方米的
小湖。
月城湖
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
,
相传为轩辕皇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的岷山真人鬼谷隐居处,又传五代孟蜀时,仙人刘海蟾也在此修炼过。
月城湖边有木栈道环绕,可以直达青城山大门。到了青城山脚下,我想起了那道歌:
“青城山下白素贞, 洞中千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脱胎换骨变成人, 一心向道无杂念, 皈依三宝弃红尘 ,望求菩萨来点化 ,渡我素贞出凡尘”。
我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就出生于四川成都市的青城山,传说她就在青城山与峨眉山修炼得道的,从此得以法术高强,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精。
行走在木栈道上,
看着如痴如醉的景色让人沉醉。
月城湖
湖四周草木茂盛,湖水碧绿,周围的山谷倒影在水中,景色清幽,
十分的舒服。
再往下走,路边有一泉,叫“
洗鹤泉”。它的传说很生动,青城道人徐左卿,有化
鹤之术,每至兴起,飞身
化为仙鹤,一日之内游遍三山五岳。每每归来,便以此泉之水洗净
鹤羽。谓:清幽之地,不留半点红尘。
最后经过一个商业街,结束了青城山之旅。
回复
精选推荐
春天的西太行连翘花
东太行,那些不得不说
徒步剑昭古道探寻春日
东北太行赏花之旅
4+2环西黄山骑行记
湛江 :奔赴山海,徐徐慢行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回复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只看作者
取消
[#avatar]
[#author]
[#dateline]
[#message]
回复[#reply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