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古道详细游记(铁匠庄到一斗水)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本帖最后由 汉玉szb 于 2023-5-20 20:08 编辑

云台古道铁匠庄到一斗水游记



汉玉szb
(史宗保)

2023年4月29日朋友4人相约到太行山云台(青口)古道走走,此段古道从辉县市的薄壁镇铁匠庄开始,直到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的一斗水村。全程约16公里,拔高1180m,下降264m。古道石板路面保存的尚好。

云台古道示意图


铁匠庄到一斗水路线图


一、先说感觉

一斗水村原是四面环山的一个小山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山村的人逐渐搬出了大山,仅剩少数人在村中。十多年前,有驴友太行古道徒步,发现一斗水村石屋并排、古树林立、民风淳朴,随在户外网站上极力推荐这条路线和一斗水村。随着十多年驴友们太行古道徒步穿越的逐年增多,一般需要在这个小山村补充能量或住宿一晚,这才使得这个小山村逐渐恢复了生机。从而一斗水村也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也得到了国家补贴。一斗水村委利用国家补贴修通了进村公路,整修了村内道路,把石头路面变成了水泥路面,把部分破败的石头房屋整修成了水泥房,增加了不少的现代房屋和宾馆,村中石头路面没有了,石头房屋不多了,现代化的气息和商业气息更浓了,待客的淳朴民风也几乎没有了,特别是李家大院的女主人的脾气见长了,待客不友好了,拒绝游客参观室内陈设了。

现在的一斗水村除了李家大院、贾家大院按门牌介绍是1845年和1850年的老石头房以外,都是新盖的。几乎失去了驴友们发现时的石屋古道景象和民风淳朴的待客之道了。多数村民把挣游客的钱看作是第一位了。民宿房价飚升到大城市不敢要的价格了。多数民宿都不是标准间,有的三小间房内放了一个麻将桌和一个炕上两床被子,五一假期报价398元/晚,平时报价298元/晚;有的三间房内两头可以住人,一间一床可住两人的房间五一假期报价200元/晚(一房400元/晚),平时150元/晚。餐饮价格怎样?不知,因为未在此就餐。总之,完全不是十多年前的民风淳朴、石屋古道的一斗水村了,原汁原味的一斗水村找不到了。

从铁匠庄上山到一斗水村的途中有个兴隆掌(村),该村的老董家是因为驴友徒步古道而有意留下来的,专门为过路的驴友做饭炒菜、提供热水补充能量的,深受驴友们的爱戴。目前老董家的鸡蛋炸酱捞面条仍是10元/碗,其他炒菜随行就市无可厚非。老董家新盖了两层楼房,楼下可供近百人就餐,厨师是婆媳2人,人多时老董搭把手。楼上可供住宿,报价120~160元/晚(房间一样因朝向而异),估计不是标准间,因为一楼没看到上下水管道。

二、再说云台古道

云台古道也称之为青口古道或修陵官道,也是宋元明清时期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古时候称之为青口官道,因临近青口山而得名。该古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当时山西上党地区通往汴梁都城最近的一条官道,它东起河南辉县市薄壁镇的上铁匠庄,翻越河南境内的云台山到达一斗水村,再从一斗水村北上过山西境内的箭眼山,继续北上便到达古道重镇夺火镇,由夺火向西可达泽州府(今晋城),向北可达潞城镇,与白径古道主道交汇,再北到陵川、上党。1986年修陵公路的开通,这条古官道被彻底废弃。

清乾隆四十四年《陵川县志·关隘》中 “由县七十里至夺火镇,又三十五里至风豁口,共一百五里,又南五里与河南修武县一陡水接界”。在清道光十九年《修武县志·卷二·舆地志》中的“其北一斗水,北尽五里即陵川界”。此官道距离太行八径之第三径—-白径约 5 公里,隔峪河与白径平行而进。商旅由山西夺火镇出发到一斗水村110里路,升降300m左右,就是一天的路程。从一斗水到薄壁镇近60里盘山路升降约1400m,也是一天的路程。

一斗水村的由来:一斗水村西北角有一口两米多深的古井,无论大旱还是雨涝,井水总是刚刚淹没一斗(桶),挑也挑不干。于是这个神奇的古井就被叫做一斗水泉,村名也就由此而来。泉水向北,一条铺满青石板的羊肠小道便是古官道。古道宽处两米,狭窄处仅一米多,只能容两匹骡马并行。村民介绍,古道为下山骡马车队精心铺设,坡度和缓,利于车马行驶,缓解疲劳。沿着古道蜿蜒前行,地势越来越高。古道向北可直通山西省陵川县城。村内碑文显示:“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辉(县)之薄壁(镇),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开封)。”村里尚有李家大院、贾家大院、关帝庙、一斗水泉保留。客商们从夺火镇,或从薄壁镇出发,翻山越岭到达一斗水村之后,人困马乏,商旅们需要在一斗水村打尖休息,才能继续前行。因此一斗水村逐渐成了官道中客商们补充能量和休息的中转站。官家在此也设置有驿站。

铁匠庄的由来:道光志记载,清口坡在铁匠庄北,右南清口入,西上至巅,曰二棚栈,为西北入晋要隘。上铁匠庄到一斗水村,近40里的盘山路,在人挑马驮的年代,基本上就是一天的路程。上铁匠庄到薄壁老街或到方庄老街,古代路程都是近20里。所以,从陵川下来的商队走完了陡峭、漫长的石板路后,也需要休息与补给,特别是骡马需要更换马掌;而上山去陵川的商队,在补充食物与饮水的同时也要对骡马的铁掌进行修整。故而铁匠顺势产生并聚集,久之形成上下两个铁匠庄。由此可见当年古官道之繁忙。

有人说青口古道是“太行八径”之一的白径古道出山口之一,其实不是。青口古道是宋代之后与白径古道并行的一条官路。

白径古道(官道)起于山西陵川的黄围山,经双底村、马圪当、武家湾和辉县的平甸村、二虎窑、关爷坪,翻越孟门紫霞关,经太行二栈十寨门、上午峪、对头寺,再经女儿缝梯下山到拍石地沟,止于山下的鸭口村。因此古道翻越白鹿山而得名----白径。白径古道历史悠久,古道上的孟门紫霞关始建于春秋战国之前,止于清朝,历史上此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孟门紫霞关是最早的白径古官道出山口。早在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齐师就是由此入而伐晋的。据《辉县市志·大事记》载:“周灵王22年(前550年)齐国出兵伐晋,取道共,西入孟门(今市区西35公里的紫霞关),登上太行山。”清道光《辉县志·关隘》载:“明成化元年(1465年)紫霞关设巡检司,额设弓兵四十名,万历间裁留二十五名,清朝康熙四年缺裁。”紫霞关自古以来为兵家常争之地,为太行军事要隘之一。山顶处现在还有关隘古迹留存。此段古官道主要是女儿缝梯台阶常被山洪冲坏,其次是关爷坪到十寨门的翻山古道段较为陡险,且午峪河水常常爆发山洪,冲垮古道,在清朝时,人们舍近求远,改道薄壁十八里坡宝泉古道,而遗弃了最原始的这一段白径古道。改道后的白径古道十八里坡宝泉出山口。从薄壁镇至山上的北尖垴为登山爬坡路,人称“十八里坡”,从海拔100m上升到700m。从北尖垴经峪河悬崖二栈的“宝泉栈道”(大约15公里、路宽可行车)到宝泉村南门关。原来在宝泉村南二华里处的峭壁崖豁上设有南门关,南门关正中镶一长方形面石,上镌“碧水丹山”,为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巡抚河南都御史建。后因该关处坡陡峻险、门小路窄,不便过往客商的驼队通行,又改在此门西约30m的崖根平坦处筑建木质双门,并建有门楼。客商驼队双向通行,有战事时则需站岗放哨,封堵古道,现南门关已不见。这里较之紫霞关有很大方便。此路段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宝泉水库而打通薄壁山,原来的十八里坡改造拓宽减缓坡度,建成了畅通的公路。

三、详细的徒步路线

辉县市薄壁镇上铁匠庄村北头下车,徒步一路向西,有岔路靠右行。看见部队围墙上行,道左边有以前挖沙留下的大坑,沿坑边路前行到部队围墙。沿部队围墙外继续上行,尽头有铁丝网,向左边有个山谷小桥,小桥左端数米处有个铁丝网大门。小桥旁边的铁丝网被人破坏可以过人。过铁丝网后向右就进入青口古道的石板路了,沿路开始上山。石板路约有3m宽可以行车,坡缓徒步不累。一直盘旋到悬崖的二栈土路上(路较宽也可行车)。在悬崖二栈U形土路上行走到接近U的底部时的左边向上有石板路,路口有红布条标志。沿石板路向上继续前行。到达三岔路口时,向右是之字形上山古道。古道在两悬崖间折返而上,(因徒步中未记录多少拐,权且称之24拐,以后驴友数清后纠正)。24拐在距山顶垭口1/3左右时路较陡。山顶的垭口名曰“夹驴缝”。过垭口后,沿之字形古道继续前行20分钟,就到达了山顶。山顶有座古庙,地图显示为“老爷庙”,里面敬的是关公,应该是年代久远的古驿站所在。山顶较平,夏秋季节,䓍绿花香,被驴友们称之为“高山䓍甸”。沿石板古道继续走,见有一个三岔路口向右走(另一路来自云台山百家岩经一线天、南坡、臭水的),此处修武县林业局立有护林站牌。沿右向石板路继续向山里挺进,过三枪、到兴隆掌,在老董家补充能量和热水后,原路返回200m左右,在破败的石屋前小桥左转。沿石板路上山下山,经小兴隆、外寨、羊圈沟(实际都无人居住)、进口店村到一斗水村。注意:现在两村基本上连成了一个村

四、沿途景观介绍

1.古道路面

青口古道保存的基本完好。仔细察看青石铺就的路面,平石和“把石”(立石)交叉铺筑,每铺一块平石,就栽一把石,把石深埋路面,看上去象石条,坡陡地方加密把石。这样不仅防滑,也可以在山洪爆发时分解水流,保护路面石头不被山洪冲起,增加了路面的稳定性。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紧凑,路面舒缓则相距较远。靠近垭口,道路之字转折,每到弯处,条石把石连续,呈弧形转折,精细工整。古道路边安卧有巨大的、错落有致的、随山势起伏的护栏石,至今依然坚固的安卧在古道边,护卫着古道行人的安全。特别是为保护之字形盘旋官道不被山洪或泥石流冲毁淹没,古人在靠近垭口的石板道之上边,砌起了梯田式的层层弓型石坝,把山上的滚石、泥石流等拦在了层层石坝之上,从而保护了古道历尽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未被山洪冲毁,完好不断。真心叹服古人的勤劳和智慧。


2.

据说山上的垭口,原本狭窄的过不了驴载货物,行商们需要把货物从驴身上卸下来,单独通过,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夹驴缝”。后来,山西高平赵家的东家死在了河南,赵家夫人为了运回丈夫的棺椁,雇佣民工拓宽了夹驴缝,就形成了现在3m多宽的垭口。


3.关帝庙

一斗水村当中店的一座小山坡上,有一座建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06年)的关帝庙,这座关帝庙便是古道上来往的晋商集资所建,也是商旅们交易的场所。门前的石碑记载着一斗水村的历史。这座立于咸丰四年(1854年)的碑记载“关帝庙创修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其间经过数次重修。除了供奉关帝外,这座庙还供奉着牛马王等,商人们希望这些神灵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车队牲畜平安。碑文记载着东大社、箭眼社、申家坊社、立盛店等十多家商社与村民的捐资情况,不少商社捐出十几两到二十两不等的白银,由此可见当年此处旅店林立,八方商贾均有分号。


4.贾家大院,李家大院

一斗水村保留最完善的两处院落为贾家大院和李家大院。贾家大院是一斗水村保留的原汁原味的石屋之一。贾家石屋为长方形条石垒砌而成,严丝合缝。整个房屋规整、大气。院门并不宽阔,门框雕刻有花鸟猛兽图案,门楣刻着“西有长庚”四个大字。经商之人将“西有长庚”当做门楣,寓意勤劳致富。贾家和李家门楣所刻字一样,这说明当时两家可能均为商人,这符合一斗水村商业古道的历史。这两处院落均建于清代,皆是正方形四合院。两家院落的主人也是一斗水村打破闭塞交通的历史见证人。


五、沿途标志和图片

我们一行4人休闲式的徒步。8点30分到达上铁匠庄北头下车。向西北沿路开始休闲式徒步,慢走多看。用了1个小时到达部队围墙的铁丝网处。在途中在岔路时,误走左边路耽误了10分钟。

见三岔口走右边,路面好,小车可行



     部队围墙,沿围墙外向对面的山谷行进
  
   沿围墙走到头是铁丝网,左边的沟边可过人。过铁丝网后沿铁丝网向右行。走几十米就进入古道石板路。
   标志是:

   没石板路盘旋上到悬崖二栈路上。向右行,走到U形弯处,路左边有石板路,沿石板路向上走。
    标志是:树上会有驴友的红布条
  沿石板路走,路边会见到一座未建成的空房子。过了空房子继续向上,有一三岔口,路边有石头可以坐下休息。向右行行转过山头就进入古道24拐路段。     向这个垭口前进   
    24拐的石板路稍窄点
   24拐上保护石板路的石头坝

    回头看看刚走过路

     24拐路段石板路面宽度减小,坡度稍大,特别是最上的一段。马帮还是能走的。一直到垭口,再到山顶老爷庙都不会走错。
     垭口(夹驴缝)
     过垭口后的石板路‘   
     到山顶了,老爷庙


     
    过了老爷庙,继续沿石板路前行,到三岔路口向右行。
    这是回头照的三岔路
    地名三枪的标志
   
     兴隆掌和老董家


    到兴隆掌老董家补充能量后,返回走200多米,路沟左边是废弃石头房、左转过房前小桥沿石板路前行1小时到一斗水村。
   拐弯的标志
                                                                                        2023年5月16日夜整理于宁夏盐池金家渠煤矿


写的好,很详尽啊。
这古道路线不错

云台古道,夹驴缝,好地方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