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人未知 ,津津乐道“乐道子”(小众景点)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插曲系应泸州纳谿人民邀请由台湾音乐人小虫(陈焕昌)为纳谿量身定制的歌曲《那谿,那山》,经歌唱家李谷一倾情演唱,誉贯中华。
【经典徒步路线】
路书:
上山路:泸州坐公共汽车到纳溪,李子林下车前行300米,在马房的纳溪县汽车站乘到护国的公共汽车,在地名叫鹅项岭的小站下车,过铁路桥后左转下小路,沿永宁河前行500米到乐道子,参观古街和抗战小学,然后在抗战小学左的邀请旅游登山道前行,分路,一条经全福门到天仙硐后山停车场,一条从经黄角滩,张口岩瀑布的旅游登山道到天仙硐后山停车场,沿停车场小公路到牟观供水站,拦乐登开出的中巴车到纳溪,再转车回泸州。
下山道:与上山路反之。
注意:如果没有在乐道场口的那一家农家乐预定桌席,就必须自带干粮和饮水去徒步了。建议自带音乐播放器,路上有音乐相伴是非常愉快的。

看了网友“风”骑车去参观“抗战小学”的帖子,是好几年前的事,那时,就动了前去参观的念头,直到最近又看到网友“ 月圆随心”的帖子,才又有了立即前往的想法,2012年10月31日早上九时,约好三哥,在新区转盘坐上了到纳溪的公共汽车。然后又转车至鹅项岭,过铁路桥到永宁河对岸。

久雨必有久晴,难得今天是个艳阳天,心情非常之好,我俩很快到了纳溪,又转到护国的公共汽车,在鹅项岭
下车,下车后随一老妇走小路,很快就见到了铁路桥

我在空间里写有“身在家中,心在路上”说明我这段时间好想出外放放风,终于今天回归大自然了,其心情之
兴奋,无以言表。

好久没有到乡下走石板小路了,又回想起当年在农村参加“中心工作”时的情景
竹林中的小路。

对面有房舍,宁静的小山村

前行约两三百米,沿路欣赏永宁河美丽的风光,河水碧绿,我非常后悔没有带跟屁虫和泳裤来 ,好想下去游泳啊,想起前几年的永宁河,污染严重,墨色的脏水泛着泡末,水质之差,引起天怒人怨,沿河人民强烈要求治理,终于引起流域当地政府的重视,通过几年几个县政府通力合作,关闭了几家纸厂,才出现了绿水绕青山的局面。
过一座小石桥,转拐就见到这个房屋,以为走到那户人家的院子,抬头见几个红灯笼,呀!到了乐道子了。

沿石梯上就进街口了,乐道很小,只能算是最小的场 。
回头看是渡口,只能从网友们关于乐道的文字中去想象当年的繁华 。

放眼望去,见远处是来时走过的铁路桥,风景很美

这是来时经过的小木桥 ,过了木桥就拢了场口
见不到人影听不到鸡犬声,一片萧条的景象。

乐道子位于天仙硐后山,一条山谷的出口,从这里出发,通过山谷的千年古道,可东出白节、赤水,通过街边古渡,又可西达大渡、江安;发源于云南的永宁河自南往北奔腾112公里,穿过叙永,流经乐道子,在纳溪城下注入万里长江。古代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尤其是明洪武24年,明开国功臣曹震率官兵筑路开河,使永宁河成为黔北、滇东北边境地区与泸州之间主要的物流通道,乐道子正好位于这个水陆交通的要冲。想当年,街面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河上橹击涟漪,碧流争舸,一派“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江南水乡风情。作为一个重要的水码头,据说当年大大小小的船舶停泊于此,每日舟船相连,蔚为壮观!码头文化又成为当地津津乐道的话题。乐道子依山傍水,山高谷深,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相对于古代泸州地区的长江北岸,长江以南的开发相对滞后,这里显然不是一个农业文明的中心,却是一个交通枢纽或物资集散地。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乐道子千年古道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永宁河上的船只也日趋减少,这个喧嚣一时的水码头终于归于沉寂。乐道子已经远离滚滚红尘,不再是昔日千年古道上的繁华集市,然而,青山依旧,碧水东流,如今的乐道子,更象一个邻家老妇,虽然韶华已逝,然风韵犹存,多了一份与世无争的淡定与从容。位于河边、古街头、深谷中的渡口、庙宇、寨门、瀑布、抗战小学、状元大峡谷……洗尽昨日铅华,又添衰老迹像,但依然耐人寻味。

关于乐道子有两个版本:版本之一是陈鑫明版本:
骆成骧与乐道子 骆状元为资中人,怎么又回纳溪乐道子来祭母认亲呢?乐道子场上的七老八贤告诉我:乐道场明代叫兴隆场,为东大道第一水驿栈口,又称永宁河上第一码头。明朝状元杨升庵充军云南,其间往返滇云必从这儿经过,他在永宁杂咏中有“永宁飞泉瀑练悬’,,说的是峡谷中的飞瀑景观。·“千层石蹬涉云岭”讲了古道上那走不完的石梯路,每爬一梯尤如上天入云。“屏屏青嶂绕丹立”之句道出杨状元对永宁河谷山形险绝、层峦叠翠、景色深幽的感叹。 四百年后的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被放到贵州秋闱乡试主考的骆成骧,从北京至湖南入四川到渝州,乘船经泸州至纳溪入永宁河到兴隆场。若再走水路,逆水走江门,滩多水险,乘船时间又长,因而弃舟上岸,从兴隆场转古道可近百十里,于是,骆成骧选走东大道入贵州。 这天,一行人马刚下榻兴隆场,家人飞马传报,母亲病丧。骆成骧闻之,悲痛万分。若转身回资中吊孝,但贵州乡试考期已近,主考大人不到,何以开考,且不误了多少学子十载寒窗之苦,怎为朝庭选拔有识之士,国家之栋梁材,真是忠孝不能两全,拿朝庭奉禄,受皇上差遣,决定以国事为重,为悼母恩,便在这古道上祭母吊孝。 骆状元这一举动,惊动纳溪县令、兴隆场保正,一同与来迎接主考大人的贵州督学,便在峡谷中关帝庙设香案,一同遥祭母亲老大人。 祭典开始,铁炮齐鸣,却把龙石桥身都震裂了。状元公对天哭诉,哀鸣声传十里,苍天为之也动容悲泪顿时倾盆大雨,溪水横流。状元祭母摘下的帽子被水冲走了,写祭文的笔架也不见了。待吊孝之后峡谷中风平雨住,七色彩虹飞跨。状元的帽子变成了山,状元的笔架变成了石头,溪水冲走的状元一只鞋,在谷中变成一只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骆状元峡谷中拜天祭母之举,便把状元留下的东西叫作状元帽、笔架山、状元船,把峡谷取名状元大峡谷。因骆状元来兴隆场,便把兴隆场改为骆到场,久而久之就叫乐道场了。 历时四百五十年,杨状元和骆状元都与乐道子、永宁河,与古道结下不解之缘。真是:升庵发配永昌卫,白首单影伴瘦骑,古道峡谷西风岭,滇云往返十四回。公骄赴任走古道,忽报慈母归仙乡,红烛遥祭诉衷情,忠孝难全泪满腔。从此,骆状元与乐道子的故事就传开了。骆状元过古道走贵州的遗址却留在峡谷中。 ---见 陈鑫明《乐登天仙硐名胜风景区》

第二个版本是泸州好摄之徒发表在天涯——“泸州”上的帖子:近日,再访天仙后山,据纳溪区天仙镇杨某某的介绍,进一步证实了我(好摄之徒)的猜想,乐道子确实是有来历的!原来,光绪26年,骆成骧领命前往贵州秋闱乡试主考,途经纳溪新隆场(今乐道子),忽闻飞马传报,母亲病丧,只好在古道上祭母吊孝。随后骆成骧郁郁寡欢,继续赶路,通过新隆场后面的大峡谷,与一位女子邂逅,顿时心情舒畅,所以后人将新隆场取名乐道子。两人沉醉于途中美景,在大峡谷一番云雨之后骆成骧兴奋致死。后来,其遗腹子考中状元,状元大峡谷由此得名。据说还有相关文字记载(以上是大概意思)。 ----见泸州好摄之徒 “乐道子,洗尽铅华也从容”2011.2.23.

第一个版本祭母有神话色彩,不可信,而第二个版本太扯蛋了,也就是说八卦得太离谱了,试想,骆状元刚经历丧母之痛,郁郁寡欢之际,怎么会有兴致去与一位女子邂逅?而且还荒唐地在大峡谷野外苟合,一番云雨之后骆成骧兴奋至死?简直不可思议,这等有辱斯文,伤风败俗的事怎么会发生在骆状元身上? 这个天仙镇杨某某简直是信口开河,吹牛不打草稿。

查百度得知骆成骧死于民国时期,说明第二个版本纯粹是扯蛋了。
骆成骧,字公啸,四川资中人,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状元。骆成骧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能过目成诵,有长进。九岁即随养父就读于成都的锦江书院,悉心培养。十四岁应州试,试文为知州高培谷及襄理考试的杨锐等人所赞许,特置首选,旋以岁试第一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因敏悟勤奋、学业大进,书院主讲王壬秋十分器重。1893年在四川中乡试第三名举人。翌年入京会试落第,困留北京,后经友人推荐,代馆教八旗官学。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参加殿试。光绪帝临轩策问,其策论中:“言词异切,文句恳诚,辨理精微,”光绪帝同正考官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等议阅后,看到卷中“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语深为光绪帝所动,遂拔置第一,特“钦定第一”,成为头名状元。
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不求高官厚禄。辛亥革命后,骆成骧虽出任过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但他勤政廉政。1916年6月26日,陈宦离开四川时,以建立学生军的名义存款4千元赠送给骆成骧。骆成骧当时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
前身)校长,便将这笔赠款拨给了高校。因而骆成骧家用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
1926年,当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别出心裁,举行文官考试,礼聘骆成骧为主考官,派人将他由成都迎至雅安。考试结束,骆成骧畅游蒙山之后返回成都,不久就病逝,终年61岁。

街上一民房内供奉着几墩泥塑,取名《南华宫》。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省还保存大量的南华宫,这些建筑物在十年文革‘破四旧’浪潮中纷纷被拆除,保留下来的甚少。南华宫是广东客家先民修建的会馆。客家先民因为躲避战乱,在唐代末至宋代末期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江西、福建,继尔发展到广东定居下来,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客家人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广阔的西蜀大地四川安居,他们带来了古代汉人的饮食生活文化及风俗习惯,为了凝聚同乡力量,增强同乡族人的关系,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6年)在四川遍地都修建了不少的‘集会场所’,来祭祀桑梓大神。在移民居住多的地方,这些场所几乎每个场镇都有,在这些场所里一般供奉着佛、道、儒神像,还在墙上刻画中国古代名人事迹典故,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限进行舞台演出,成为重要的移民活动场所,其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的规模,刻工精细,正副殿摆设区分明显,内外院坝宽敞,现保存下来的南华宫大都经过修善,解放后南华宫的命运和众多的大小宗祠堂一样,全部纷纷做为学校、粮食加工房、粮仓、行政办公场所或是改建民宅了。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商贸经济,各地商人纷纷异地经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一个陌生地方能争得一席社会地位,也为了有一处固定的场地开会交流联络感情,同籍商人就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同乡会,后来发展到捐资修建会馆。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各地互相攀比,不惜耗费巨资打造,故而过去城镇最经典的建筑物一般都是会馆或庙宇。一个地方会馆的多少,反映一个地方通商开放的程度。不同省份或地域的商人对各自的会馆叫法和所尊崇的神祗各有不同。如广东人叫南华宫,供奉惠能菩萨;四川人叫西蜀宫(或川祖庙),供奉修都江堰的李冰;湖南、湖北人叫禹王宫,供奉夏禹王;福建人叫天后宫,供奉妈祖(又叫“天后”)等等。

街上异常清净,冷清得使人感到恐怖,店铺只有一两家,商品非常之少,其余均关门闭户,只见有三个人在打大贰牌混时光,使人觉得时间凝固了。

有间房门紧闭的屋子,透过蛛网和灰尘满布的窗棂,把相机抻进去拍摄,里面供奉着不象是佛的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