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什卡,我人生的第一座雪山 - 广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岗什卡,我人生的第一座雪山(一)
当我的冰镐第一次深深扎进祁连山积雪的时候
当我满怀幻想第一次踏足真真雪山的时候
3年的准备,3年的忍受,瞬间得到了慰藉,那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释放!
岗什卡,5254.5米,像梦一样。
回忆,回忆,雪山的日子,那么飘渺,不真实!
我曾在梦里重温雪山那狂野的风,一阵阵呼啸着,夹杂着碎雪扑面而来,打在身上嘣蹦作响。风吹起地上的浮雪,我就像站在云端一样,视线由风控制,忽近忽远。我很幸福,因为这里的世界只剩下纯洁。太阳出来,炽热的紫外线直接打在我脸上,一种火辣的感觉,我赶紧带上面罩,把自己包装起来,走下了雪山,走向了城市......
纪念
岗什卡雪山登山日记
9月17日
坐火车去海石湾和网友汇合。车上认识了一位队友,是兰大的朋友。
当天住在海石湾。晚上聚餐,和队友们互相见了面,了解了在金昌还有一批我们的人。听说中日韩联合登山队也在岗什卡雪山训练。
晚上,兰大的山友给我讲了一下登山中滑坠制动的各种方法和一些其他雪山常识。
9月18日
我们4点起床,4点30出发。大巴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但还是睡着了,呵呵。
5点多与连城的朋友汇合,吃过早餐,上车继续睡觉。
睡醒后,发现沿途风景美极了,就是路有点坑爹。
11点我们和金昌的朋友在门源青石嘴汇合,至此,全队人员集合完毕,共17人。
车翻了一座山,路上见到了下撤当中的中日韩联合登山队。了解到前方有塌方。
我们到七彩瀑布时,大家异常兴奋,因为看见雪山啦。
我们稍作休整,便大踏步向着大本营进发。
有人租了马帮托用装备。
各种走,各种累。无话。

无尽的碎石破。
我努力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拍照。
我总希望能见到雪莲,唉,可能是我想多了

小伙子就是爱折腾。
无奈照相不会摆姿势,总是一副丑态,真不知道这么古董的人怎么就活在了21世纪?自夸是奇葩。
“雪山下面还是很暖和的嘛”,衣服一件件卸下来,轻松了,也凉快了。

海拔4300米,大本营休整。
传说中的大本营,我只在电影里见过。清一色的凯乐石,我们是各种羡慕 ?x3Cbr/> 我绕着大本营转了几圈,参观了一下,有几个藏民协作,还算友好。听说藏民协作长年住在这里......

大本营出来,我们都换上了厚衣服,接近雪山,果然阵阵寒气逼人。
我戴上了雪镜,穿上了抓绒,套上了雪套,感觉蛮专业的,哈哈。
藏民协作说,我们要按着红旗走,那是正确路线。不知道啥时候插得路旗早就被风吹的不像样子,这一路,一顿好找啊!

上了雪山,衣服加的更厚了,我果断上了冲锋衣和冰抓。没想到我走在了最前面。不过,幸好山路安全,没有冰裂缝啥的。
坐下来等其他人时,把我冻坏了,哎呀妈呀,那风嗖嗖的。

怎么看都像个沐浴在圣光当中的卖菜大婶,头包的严严实实,冻得瑟瑟发抖,没错,那就是鄙人。圣人云“我是徘徊于牛A和牛C之间的人”是的,我常常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我。
看着夕阳西下,天边射出几条霞光,多么美好的景色,队员们却一个一个迟迟上不来,我感觉很悲催,因为我很冷啊。
上来的队员们,集中到我旁边休息,还催促我去前面找扎营的地方,
我一个头两个大,我也是第一次上雪山好不好,幸好我眸见前面不远处有帐篷,索性果断向那走去。

那两个帐篷是陕西某登山队的,我们的营地建在了他们旁边。
此处海拔4600米,我没有高原反应,但是很担心晚上会出现高反,出现严重高反。
清一色的牧高笛冷山帐篷,相比人家青海登山协会大本营,我们太嫩了,大家纷纷感叹。

我早早睡了,事后才知道那天是中秋。借用车夫大哥(车夫,我们的队员)的一张照片,才看见那晚的月亮和云海。
错过这么好的景色,我伤心不已。无奈第二天要两点起床,3点出发冲顶。
很庆幸的是,晚上我没有高原反应,听着别人一阵阵的呕吐声,我很不道德的笑了。
明天就是冲顶日,激动,不安......



我的雪山梦(2)
9月19日
凌晨两点起床,烧水造饭,准备妥当后出了帐篷。
劲风袭来,我丝毫感觉不到冷,因为今天我将登上5200多米的雪山,兴奋!
领队苹果大哥已经在给各位队员结组。由于我们17个人,人数太多,只能分成两批。第一批由号称是体力不错,有冲顶希望的十一个人组成,光头大哥领队,结组在100米的绳子上。第二批当然就是所谓体力较弱的人,由苹果大哥领队,共五人,结组在70米的绳子上。队员“楚”由于高原反应和感冒,退出了冲顶,留守营地。
怀着激动的情绪,我们第一组出发了。约定时间,第二组在半小时后出发。
突然,发觉没带相机!队伍已经到4700米了,想要回去拿已经来不及了......
随着海拔的慢慢升高,风越来越大,而且下起了雪。风刮过地面,发出嗖嗖的怪叫,卷起的雪块打在脸上,和着我的兴奋,特有感觉。
4750米是一个平台,扎着三个帐篷,了解到是青海野牦牛登山队的营地,他们还在休息。
4750米到4850米左右,是一个大雪坡,45度左右。我们的头灯照不到顶,只感觉那个雪坡漫漫没有终点。

风更大了,似乎要把人吹走。雪坡上我们稍作休息,继续前进。
往下看还能看到坡低。不看还好,这一看看得我心里发毛,“我来个去,这么高”我加紧步伐,跟上前面的人,生怕掉下去万劫不复。
和这么多人串在一根绳子上,我祈祷着千万别有人滑坠,心想:以后绝对不登雪山了,打死都不来,这玩意太高了。

我心惊胆颤的跟着队伍。
那个走不到头的陡峭雪坡,真是太折磨人的灵魂了。
人数太多,体力不一,我们这些后面的同志开始叫唤行进太慢,前面的人叫唤说后面人拉住他们,走不动。
好不容易上到了4850——4900米的平台,我们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我想着,这可能是最难的一段了吧!

咋一看,第二组人马已经离我们不远了。第一组的同志们便开始了一阵阵的议论,各种嫌慢的声音出来了,当然,我也不例外,嘿嘿,有点过分!
确实,11个人结组,个人情况不一样,整体速度上不去,完全在情理之中。想想在营地的时候,人人争着结组在第一队上,可是现在呢?
人啊,也许就这样。这是个教训!

大家基本上是走两三步就停下,走两三步就停下!
暴风雪越来越大,由于行进速度太慢,我已经冻得受不了了,脚基本没知觉了,很机械的挪动着。
我祈祷着赶紧回去,实在受不了这份罪。我反问着自己,干嘛要来登雪山?自己有病吗?太冷了。
只到最后一个雪坡时(4900米处),暴风雪已经吹的人站不住了,狂暴的风声,和电影里一模一样。

光头大哥为我们指出冰裂缝,让我们倍加小心。
最后一个雪坡处,稍作休整,继续前进。
雪坡越来越陡,速度越来越慢。我们基本上和第二队人马汇合了。
顾虑到队员体力,只能再次休息,有人解开了保险带,移动到石头上等待第二组人马,准备结组到第二队。

我半跪在雪坡上,蜷缩着,实在太冷了!
突然,明显感觉到雪坡整体向下一滑,随后,上下左右激烈的晃动起来,两三秒过后伴随着摇动,轻微的哄哄声响起!
完了,雪崩!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雪崩。所有人全部安静了几秒后,大声喊起来“雪崩,雪崩!”“啊——啊”之类的。
我本能的试图寻找安全的地方,无奈,视线所及的地方一片白茫茫。爆风雪还在猛烈的摧残着我们,可是这时候谁还顾虑得到这些。
我抬起头,等待着积雪如洪水般涌下来。

光头大哥和下面的苹果大哥喊道“大家安静,千万别吵”过了好久,人们才反应过来“对啊,雪山上不能大声喊叫”!
晃动停止了,人们也安静了,短暂的商量,结果是全员下撤。
30秒前,我还在祈祷着早点下撤,真的下撤时,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恋恋不舍。有些人说是地震,有些人说是大型冰山崩塌,等等。
安全第一,全员毫无怨言的下撤,心情很糟!
途中,又有几次小小的晃动,已经影响不到我们下撤的速度了。

小小的插曲,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滑坠!”就看见某队员头朝下,脚朝上高速滑到了我旁边不远处,在我爬倒身子准备制动,并想着是不是全队人员都会跟着滑下去的时候,那人已经停下了。上面的队员早就制动了。
这一瞬间,我又没反映过来,雪地上爬了好久,貌似没啥危险后,我挪到了那名队员跟前,帮他翻过身来。

7点左右,回到了4600米处的营地。
暴风雪还在继续。我卸下装备,一头扎进帐篷,身上,心上,冷冷的。钻进睡袋里我就蒙头睡觉,昏昏沉沉,失望加心悸,我感觉快要过去了似的。
好久,我慢慢缓过神来,思量着今天是否再登一次。和同帐的刘哥随便聊了几句,就睡着了。
事后,了解到“5点37分,青海门源5,1级地震,震源深度7.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