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300M—5400M:混合线路的攀登,平均坡度75度,雪况比较稳定,保护点设置需要细心石头是否稳定,线路整体岩石比较破碎,风化严重,线路流雪较多。
筱昭领攀4段后,换小帅领攀3段,抵达海拔5400的平台(悬冰川平行处),可以隐约看到南顶。
接下来又是一段过膝的软雪,三人本想停下来休息会儿,但午后气温较高、风险较大,最终决定再坚持一下到上方岩石末端去休息比较安全。快速补给后继续攀登,天气逐渐变差,大雾遮盖了山体,线路变得看不清楚。

海拔5400M—5500M:高海拔岩石路段,一开始就是10,由筱昭领攀。在感受到温度没有太低后,筱昭脱掉手套开始攀爬岩壁,岩石风化很严重,基本上好的手点都是松的,攀爬难度较大。
筱昭用了一些传统攀岩中的涨手和涨拳,杨仔事后回忆起这一段依然觉得心在打鼓。先是90度垂直岩壁,高度约5米。
而后是约为70米的破碎岩石,上面覆盖着浮冰。筱昭重新戴好手套后使用冰镐进行攀登。随后进入冰岩混合路段攀登至5500米,到此,山体全部被大雾笼罩。
海拔5500M—5750M:此处依旧是混合线路。杨仔领攀。
筱昭的先锋风格是,不小心就run out了很长一截,需要提醒才能想起来打锥,而杨仔的保护点设置得非常密集,“恨不得把身上所有的织物都拿出来做保护,抓结、向导绳全用上了,就差把皮带和鞋带一起抽出来了”。
同样一块石头,杨仔给套上绳套后会打单结大致固定好向下的受力方向,筱昭更倾向于扣上延长快挂就走。
这是攀登的第9个小时,大家都很疲惫,效率开始缓慢,行动变得有些“机械性”——机械地放保护、攀爬、机械地拆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