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二)麦积山石窟 - 海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海南

6月16日晚,我们4人l离开崆峒山,由 平凉 乘绿皮车,斌哥两口子从 西安 乘动车,一起到 天水 汇合,当晚入住火车站旁的7天酒店126元标间。 天水 是历史名城,有很多人文古迹,可惜行程紧张,只安排了石窟参观了。次日退房存行李吃早餐,乘公交37路到石窟,遇到修路,晃了1.5小时,终于来到景区。

景区大门,虽然是暑期,游客不算多,但是到 张掖 等热门景点,绝对人山人海。

麦积山石窟简介麦积山位于 甘肃 省 天水 市麦积区,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 上林 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瑞应寺
麦积山经过大规模的加固修整和栈道修复,摇摇欲坠的崖体已经稳定,山上栈道也宽阔整齐,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笔下的险恶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游各个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就连 美国 首批游客在1947年《 和平 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东崖造像,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 菩萨 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与上七佛阁紧接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言,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动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牛儿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相传在明朝古历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 成功 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 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麦积山周围还有几个引人入胜的风景点。如麦积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汉末年,雄居 天水 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避署宫。当年的避暑宫,亭台楼阁错落,曲道回廊相连,琉璃碧瓦泻翠,红墙金龙辉映,三檐四簇雕凤,花影翠竹婆娑,银练珠玑飞溅。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碧焕彩的避暑宫早已绝迹,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飞瀑、古柏苍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异兽尚存,组成处处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观。西南面为悬崖峭壁,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仅二十米,有的高达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 中国 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 玉树 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 丝绸之路 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 保定 、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 天水 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 天水 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共计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现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时期代指位于北方的政权)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景区电话:0938-2731407;0938-2655291

门票:只购买石窟门票:90人民币;观光车往返:15人民币;观光车单程:8人民币 仙人崖、 石门 、曲溪、街亭温泉4个子景区,需要另外购票。
天水 市内乘坐公交5路、34路到终点站麦积山停车场约40分钟,每20分钟一趟。,6元’.步行约30分钟(3公里)到达石窟。
开放时间夏季:8:30~17:30。冬季:9:00~5:00。
最佳旅游时间7月~10月最佳。 深秋时节,红枫满山,如果遇上蒙蒙细雨天,正好可以看见麦积烟雨,犹如人间仙境。 春天麦积山春意盎然,文景并茂,桃花灿烂。 夏季麦积山内树荫繁密,为避暑最佳去处。 冬天淡季,人少,听导游慢慢讲解,细细感受石窟的美

此行我们都在景区门口扫微信或窗口购票,只有莫高窟的A类票提前订。

天水 的名胜古迹

美丽的风景精彩的旅途
一路向西行,高铁,又载着我们到 兰州 ,东崖大佛,佛祖的眼神,还忆心中。

麦积山当然不止几个佛窟,从后秦到明清,麦积山镌刻了千年的时光,后秦的剽悍雄健,两魏的秀骨清逸,北周的珠圆玉润,唐代的丰满雍容,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时间的僧俗带来了各自的审美与信仰,不同的佛教徒又诠释着各自的精神世界。
  浏览匆匆,不及细品,之前功课又有所不足,知识积淀又浅薄贫乏,真是难以读懂麦积山的艺术精髓,写个东西仅做打卡吧。

走过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 乐山 大佛、 云冈石窟……诸多相关之所,最为感慨的当然是古代工匠对所表达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聪慧精湛的表达手法,但是作为门外汉,我时常会想,这些石窟之间是否有更多的关联?
我想,从西方和古 印度 传入的文化,经过中原文化吸收并本土化后,历经千年的发展,留给后人璀璨多元的文化遗产,了解、保护、并传承下去。
继续我们的 河西走廊 之旅吧。。。。。。


东崖三大摩崖佛像,他们静立东崖1000多年,指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整个麦积山的守护神。东崖三佛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5米,两边各有一尊 菩萨 侍立,右侧的 菩萨 竟然左手托腮,神情可爱。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雄伟,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佛脚裙摆上的伤痕
除了这些常规参观的洞窟外,还有一些特窟需要额外花费巨资才能欣赏到,这些更是麦积山石窟精华中的精华,如127窟的壁画窟、133窟的万佛洞、135窟的天堂洞等等。
麦积山不仅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除了主景区麦积山石窟外,还有仙人崖、 石门 、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有着“陇 上林 泉之冠”的美誉。

我们匆匆而来,走马观花,又匆匆而去,离开 天水 火车站

来到 天水 南站

夕阳下的 天水 南站,别样美!

1982年当时研究所对这三身大佛进行过一次抢救性的修复,这次抢救性的修复让专家非常意外,当时在主佛头部位置发现了两件非常珍贵的文物:主佛眉心的“白毫相”内发现了一件宋代的定窑白瓷碗,这个碗在当时非常普通,因为它是民窑烧制,但对于石窟来说有非常珍贵的意义,因为碗的外圈有一行墨书提记,写的是“ 甘谷 工匠高振同 是 绍兴 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这个给后期石窟考古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依据,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的三身大佛是南宋之际重修过,而且重修的工匠是来自于临近的 甘谷 县的工匠高振同,由他主持修建的。这次南宋的重修只是将早期隋代剥落比较斑驳的地方重修。现在可以看出主佛两侧脸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大佛左侧脸颊泛红泛金,是宋代重修的,右侧脸颊比较新,是1982年抢救性修复留下的。因为当时佛像右侧脸颊剥落非常严重,当时工作人员给右脸颊补泥的时候,非常意外,又在佛像右侧脸颊的里部发现了一卷手抄版的楷体《金光明经》卷四部分,它是纸质的卷轴,宽度25cm,卷轴展开长度达到7.6米。后期眉心发现的碗和脸部发现的经书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被妥善地保护在我们所的文物库房内进行保管。至于这两件文物是怎么放进去的,专家争议比较大,但是凿洞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是当时建造时直接放进去,再在外层敷泥进行精雕细琢。
主佛的身份还是有争议的。因为一般来说,双腿自然垂坐于佛座之上的是代表了未来的 弥勒 佛,但是这组造像中最西的那尊佛花冠上有个象头,而象是普贤 菩萨 的坐骑,所以这个是释家三尊还是未来佛 弥勒 佛,专家还是有争议的。
东崖大佛眼珠特别亮,是因为嵌了琉璃珠。早期物以稀为贵,琉璃这个材质比较抢手,而现在玻璃随手可得,已不足为奇。

好大的净瓶

麦积山石窟是砂砾岩材质,不宜精雕细琢,古代的工匠非常聪慧,因地制宜,先在整个山体的崖体之上开凿一个轮廓,等轮廓凿好之后,又在表层敷细泥,也就是说“石胎泥塑”。它的胎体是属于山体的一部分,与山体相连,不可移动。石胎泥塑搭好后,大佛所敷的泥巴比较厚,长期潮湿、地震的情况下,泥巴非常容易剥落,剥落后我们可以看到方形孔洞,有的里面嵌有木桩,这个的作用是为了减轻表层泥巴的重量,增加石胎内部和泥层外部的挂泥力和摩擦力,周边这些大型桩眼才是早期安装脚手架所用的。
这三尊大佛是隋代开建的,隋炀帝从小在寺院长大,非常信仰佛教,所以在隋代,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代的莫高窟也是开窟最为密集的时代。

托一把

阿弥陀佛脸上的光彩失去了往日的威严,虽然宋代有修复,但不失隋代特点:头大脖粗、朴实敦厚,萌呆呆地!

140多米高的崖壁上,栈道层层交织,多达12层,俗称“十二联架”。

由于山体中腰突出,上下部凹进,建造在中腰以下的栈道也由下向上层层外凸,气势惊险异常。

石窟最原始的材质:第三纪红色砂砾岩材质

人头鸟身的生力士

13石窟--东崖大佛

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大部分都分布在东西两面崖壁上,西崖有140多个,而东崖则有50 多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崖峭壁上的三尊,这是始凿于隋朝的“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与普贤、文殊 菩萨 。,妙相庄穆,体相 丰润 ,很是壮观。大佛高达十六米,从残破处可辨认石胎雕制的粗型,虽表层塑泥几经后代重修,但仍具隋代风格。

-佛佗的世容刻在高高的崖岩上,千年的时光,佛佗漠然不屑地看着世间的沧桑、欲望的贪念。

这幅是诸仙赴会,释迦牟尼说法时他的弟子前去赴会的一个场景,图片来自 上海 外展。平棋画一共展了三幅,能看到壁画故事的是四幅,外展了三幅。

俯瞰山下瑞应寺

风化的佛像

很多石窟锁一把

栈道层层交织

廊道的两端分别有一尊怒目力士,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哼哈二将

小有洞天

4窟西端尽头有一洞口,上书“小有洞天”。躬身穿过局促的小洞即可见豁然开朗的牛儿堂,也是应了这四个字呢。据说在4窟和5窟完工之初七百多年里,都没有这个洞,要想从4窟到达5窟,得借助两窟之间崖面上部固定的一个木桩和木桩上固定的一条铁链才能完成,从4窟双手抓紧铁链,飞身荡于空中,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峭壁中反复荡数次,惯性足够时,突然松手,才能“飞”上牛儿堂的地面,进行后续观摩——脑补一下画面,够惊魂!不练就一身功夫,连洞窟艺术都欣赏不到啊。后来开凿此洞,后世自由出入,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毫无压力地饱览艺术。

天水 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千佛廊,万佛堂,鹞子翻身牛儿堂。”这是说明麦积山石窟的栈道走起来很是惊险。相传在明朝,有一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沿栈道层层攀援,被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千佛廊,听了属下衙役所讲的“鹞子翻身”后一时兴起,想从千佛阁的摇渡铁链上,用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州官居然 成功 了。
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腿软抖战,说什么也不敢迈步了。没有办法,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连夜开工,用了三天三夜的时凿开了一个小洞,已吓得半死的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
后来,人们对那小洞又进行了开凿扩大,使游人低一下头就可以通过了。并特地在这洞口顶上镌刻了“小有洞天”四个大字。

古代工匠巧妙地把三维立体和二维平面结合在了一起,使这些飞天有了破壁而出的立体效果,非常精美,匠心独具。
而薄肉塑临摹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能被临摹下来,所以想看薄肉塑的效果,只能来现场啦。薄肉塑有一个比较大的隐患,因为它是长期裸露在外的,石窟比较潮,所以还没有办法密封保护壁画,长期裸露保护在长期风吹日晒的状况下色彩已经不是很亮了,所以要看要趁早哦。
同样有立体效果的沥粉堆金和薄肉塑有什么区别呢?沥粉堆金只是从线条上挤了一些色彩,而薄肉塑是在肌肤上用浅浮雕的方式进行塑作,所以制作工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沥粉堆金是以线为主,薄肉塑以面为主。
即使是平面飞天,也都是精美之作:

车马出行图——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完美结合
窟顶、平棋上的壁画都是北周原作。原来一个窟龛上方有六块平棋画,一共应有42块,因为地震现在保留的不足十块,能看到壁画的不足五块。而其中最神奇的当属“车马出行图”,这幅画在窟顶,当我们自下而上,仰视它时,随着我们在下方旋转自身的方位,红色马头的走向会随着我们旋转的变化而变化,给视觉带来一定的错觉差,也就是用观众的走动带来马的走向改变,是非常神奇的。用现在的美术学去解释它的原理就是散点透视、焦点透视,它打破了3D透视学的原理,比文艺复兴时期的3D透视学的蒙娜丽莎早了整整一千年。北周时期,咱们的祖先已经非常娴熟地掌握了绘画技巧和原理,而且它出现在顶部,古代工匠绘制时仰着脖子,在身体条件极其不舒服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一幅画保存在边角位置,接受不到紫外线的照射,所以色彩比薄肉塑亮丽很多,很多人以为是明清时又妆过彩的,其实没有。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南北朝时的色彩和明清时的色彩,矿物质颜料和加过铅汞的颜料有比较大的反差,当然加了铅汞的颜料会比较亮丽,但几百年的时间氧化就非常严重了

北魏洞窟壁画数量较多,除飞天、莲花等装饰性图案外,还有在窟顶或四壁绘出内容连续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如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

剥落的塑像

七佛阁(4窟),也称散花楼,是石窟的最高处,距离地面70米,也是最宏伟的殿堂式石窟。窟内原塑有一佛二弟子六 菩萨 ,历经修缮已非原貌。值得关注的是,龛内壁的飞天影塑为北周原作,巧妙地将雕塑与壁画合二为一,为国内罕见。

虽然这个窟是北周开凿的,但里面的塑像都是到宋明两代重修的。

七个佛龛门楣顶部各有一幅飞天壁画,每幅壁画由四个飞天组成,世称“薄肉塑飞天壁画”。
飞天衣服部分全用彩绘,面部及裸露的手臂等部位则用一层薄薄的泥巴塑成,使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巧夺天工。

第4窟走廊两端顶部的一对小龛讲的是“文殊问疾品”,维摩诘居士在红尘之中修行,是非常任性的一个居士,很多次佛讲经说法时,他都告病不去,大家都知道他没有生病。这时佛陀派了掌管智慧的文殊 菩萨 前去问疾,在问疾过程中,文殊与维摩诘产生了三天三夜的激烈的辩法。这两龛讲的就是他们辩法的场景。此场景在莫高窟壁画中也有体现。

看了窟龛、壁画,再来看看这个窟的牌匾。4窟一共有四块牌匾,一方上书“麦积奇观”,为明万历年间 河南 浚县 人赫瀛所书,落款为“天雄赫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正中这块“是无等等”,它是明末清初甘陕一带非常著名的书法家王了望先生题写。“是无等等”出自佛家最短的一篇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和“无”在佛家看来代表了对立面, 比如 说好与坏,得与失,存在或不存在,因此在佛家人看来,有或者没有,得或者不得都是平等无差别的。这四个字旨在教诲世人放下冲突,看淡一切。
这四个字的作者也很有意思。明末清初,中原腹地大部分文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反清复明,因为中原文化接受不了外来民族统治的现实,所以王了望先生一辈子都在致力于反清复明,他一生改了四次名字。他的原名叫王家住,后更名为王予望,希望反清复明的愿望得以实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实现这个心愿了,于是更名为王子望。到他六十岁时,康熙统治年间,他看到当时统治开明、时局平稳、人民安居 乐业 ,放下了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执念,更名为“王了望”。

4号窟也称为上七佛阁、“散花楼”。从形制来说,它是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非常像故宫 太和 殿。从规模可以看出,当时有实力修建这整个窟龛的人,不但有钱,还很有背景。4号窟修建之初(一说是完工之时),供养人请来了北周著名的文学家庾信给这个窟龛作了一篇铭文《秦州 天水 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铭文保存下来之后让我们知道了4号窟的开窟人。他是北周时期秦地大都督李允信,当时为其亡父祈福而修了此窟。因为是为其亡父祈福而修,所以工期比较赶。离地84米、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的窟,从规划到开凿完工,仅用八年时间完成,以北周当时的生产力,耗费人力达到42万人次。所以麦积山有两句古话:“砍尽南山柴, 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说法,就是说明在古代工程量之浩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麦积山的窟龛相对比较小,不像莫高窟那么大,因为莫高窟的高度是有限的,不像麦积山这么高,开凿起来更为艰难。
4号窟也受到地震影响,屋顶延伸出去的屋檐、鸱尾和前方六根大柱子全部塌掉了。原来的七间八柱,七间如现在所见,而“八柱”则需要仔细观察:每两个佛龛中间有一个“天龙八部”护法的浮雕,每个浮雕栏杆的位置各对应了一根 石柱 ,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左右两侧挨着窟龛的两根 石柱 了。这里天龙八部浮雕特征不是很明显,无法一一对应分别是哪八部。而且我们石窟的造像比较世俗化,甚至有些天龙八部戴的是虎头帽,可见工匠的创作受民间影响比较大。

北魏洞窟壁画数量较多,除飞天、莲花等装饰性图案外,还有在窟顶或四壁绘出内容连续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如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

飞天

飞天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