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向海(五)随州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楚王酓章镈钟

荠菜饺子,味道鲜美

沿密集的水网行驶,只为寻找传说中的 潜江 小龙虾

农村花费巨资造的建筑,似庙是庙


一路寻觅,了解到2月份龙虾还是空壳,打住了南哥空壳也要尝味道的念头,喝鸡汤


树上还剩几个橙子,来个“一扫光”,味道不错,手被冻成胡萝卜了


随州 特色“蒸三鲜”

随州 春卷

荠菜饺子

随州博物馆随州 博物馆背靠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擂鼓墩古墓群,有一个主馆,两个副馆,主要展出曾侯乙墓、叶家 山西 周墓地、擂鼓墩二号墓出土文物

镇馆之宝编钟(复制品,真品藏于 湖北 省博物馆),放在入口处,游人可敲击,声音悦耳动听

编磬,打击乐器,磬架由青铜制的龙首、鹤身、怪兽等构成,横梁与立柱错金装饰,兽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磬在 中国 夏代已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

编磬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


彩漆篪,管乐器,共出土两件。 中国 乐器之一,在《周礼》中已有记载,由一截竹管制成,与笛子不同的是它一端以自然竹节封底,另一端以物堵塞,管身开有吹孔和出音孔各一,与五个指孔呈九十度,演奏时,掌心向里。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

彩漆笙,管乐器,共出土6件,笙斗匏制,笙苗竹制,出土时已散乱。 中国 古代乐器按质地划分,匏即指葫芦,用匏制作笙需要复杂的工艺,

彩漆排箫,管乐器,共出土2件。由13根长短参差的竹制箫管经三个竹夹编缚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时有8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五声的乐音。排箫是 中国 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又称“参差”或“箫”,孔子时代著名的庙堂音乐韶乐,因主要由排箫演奏,而被称为“箫韶”
大量出土的乐器表明,曾侯乙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

“二十 八宿 图”木衣箱,盖面正中写有粗大的篆文“斗”字,象征 北斗 七星;环绕“斗”字,依次写有二十八星宿的古代名称。两边分别绘有象征东方的苍龙,象征西方的的白虎形象。这幅二十 八宿 图说明至少早在战国初期,我国确已形成二十 八宿 体系,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金盏(食具,出土时内置镂空漏匕一件)。金器饰蟠螭纹、雷纹等,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重要的一件

金杯

漆豆

彩漆木雕梅花鹿, 中国 古代视鹿为吉祥 平和 的象征,这件梅花鹿造型形生动逼真,色彩炫丽,是难得的漆器艺术品。头插真鹿角,背上有一方孔,所插物件出土时已佚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铸造精美的大型青铜器
鉴缶,酒器,由方鉴与方尊缶组成,尊缶盛酒,置于鉴内,鉴于缶之间留有空隙,夏季盛冰(冬季窖藏于地下的冰块),冬季盛温水,是一套冰酒或温酒的器具。《周礼》“祭祀共冰鉴”,说明它也是一件重要的祭器。鉴身以8条拱曲的龙形为耳,鉴底有四寿兽承托,鉴表满饰繁缛的蟠螭纹,鉴和缶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大尊缶,酒器,迄今所见 中国 古代最大、最重的贮酒器,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式活动,肩部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联禁对壶,酒器,在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用于贮酒。由禁与两件龙耳大壶组成,禁由四兽承托,壶置于禁上,体型如此巨大,制作如此考究,纹饰如此繁缛精美,存世仅见

九鼎八簋,酒器,出土时七件鼎内有牛、羊、猪、鱼、鸡等动物的骨骼。鼎簋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中国 先秦时对鼎特别重视,鼎往往具有特别的含义,代表着江山社稷。在祭祀天神、地袛、先祖等重大礼仪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礼器。墓主人曾侯乙使用九鼎八簋体现了当时诸侯的礼制规范




北宋时的 安陆 曾出土过两件铭文与该镈钟铭文一致的楚王钟,这说明楚王送给曾侯乙的钟不止是一件而是一套(但不是曾侯乙编钟)
楚王酓章镈钟,两面钲部均梯形,一面光洁无纹,一面铸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唯王五十有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