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陉古道
穿越南太行之二
凡是热爱今天和创造明天的人,也热爱历史的文化遗产
——方令儒《经过德国》
2018年国庆期间的南太行穿越,宝鸡出发3人,沙漠先走一步,我和尘沫同一趟车到达郑州。
到郑州,联系沙漠,他已坐上去新乡的车;到新乡,他坐上了去辉县的车;到辉县,他又已扬长而去。究其原因,是在通往辉县的大巴上,“捡”了一个温婉秀丽的江南女子,这个叫“阿紫”的落单美驴,和我们结伴走完了南太行全程,带来许多乐趣笑语,留下诸多美好回忆。
在都市,人们还在感叹人心叵测、世事艰难时,在户外,驴友们大多坦诚简单,坚信相识是缘。
从辉县包车,出薄壁镇,车子进入马圪当大峡谷,一路沿陡急细窄的水泥路盘旋,道路两侧山体呈现出下部红色嶂石岩的长崖陡壁;上部白色石灰岩形成的连绵峰峦,上下相接处有宽阔平台的典型南太行地理风貌。举目眺望,千岩争秀,万壑争流,悬泉飞瀑相连,河溪曲折奔腾,蓝天白云飘逸,空气清新怡人,景不醉人人自醉,不觉进入赏景模式。
司机虽说轻车熟路,但弯急路险,止不住我们阵阵惊呼,脖颈跟不上眼睛。经过一路车颠人摇,啧啧称叹,下午三点多钟,到达穿越的起点山西省陵川县双底村。
放下行李,即刻向白陉古道七十二道拐进发。
白陉古道迄今已有2550年的历史,名称由来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傍白鹿山而过,得名白陉。二是因道路用石灰岩鹅卵石铺成,经历千年磨练,山石被当年的马蹄车辙踩踏摩擦,泛出一层层白色得名。也有说秦将白起当年曾率军经此路直捣赵国都城邯郸,而取白起之姓。

一行人穿过山门,踏上七十二道拐,仰望山巅,山路蜿蜒不绝,如一个个大写的“之”字,横卧在陡峭山壁。脚下一块块青石板,被历史的足迹,打磨得棱角皆无,光亮异常,虽经历千年磨练,当年的马蹄车辙依旧清晰可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慷慨悲歌在古道回荡。
明媚阳光让山谷有了温暖和生命的迹象,风中摇曳的野菊在苔藓丛生的石壁上倔强生长,炫目的光线让花草欣喜若狂,随着风儿舞蹈,伴着风儿吟唱,热情地招呼几位远道来客。

踩着一路拔高、渐进陡峭的光滑石板和随风飘落的黄叶,淹没于峡谷的古道静谧清悠、安适舒缓。几缕高风,几声鸟鸣把已无可恋的枝叶惊飞一地,似乎能触摸到“竹林七贤”的声影,嗅到先贤的灵性与气息。抬眼望,对面山崖峭壁上天目明窗像一位高深莫测的哲人,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古道千百年的凋零与繁华,历史与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