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扯下天边的蓝, 铺在了新西兰的雪山下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从 中东 到撒哈拉,
从 西藏 高原到 印度 恒河 ,
这三年以来,我们带着孩子的旅行轨迹似乎总是很偏门。
2018这一年过的实在太快,
快的我这还有两篇游记躺在草稿箱没有完结,
却已经开始在叙写这新一篇的故事。

三岁娃娃打卡第四大洲
如今3岁多的射手座小问子终于上了幼儿园,
我们因此拥有了很多自由的时间空间去忙碌自己的小事情。
在这个看似快节奏的城市,
按照自己的步调过着柴米油盐踏踏实实的小日子,
乐此不疲的去做那些价值标准之外的“无用之事”。
常有人说趁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可以随便请假,就多拉出去转转。
可我觉得,旅行已经成了我们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即便时间再少不再常年在外,
但却也无时无刻不在被旅行的元素填补着。
规划旅行、记录旅行回忆、反复咀嚼和回味那些经历和所感,
同样会让自己内心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

而就在走过欧亚 非洲 之后,
我们也开始对 大洋洲 和南美心有神往。
想让如今已略有自己意识和主见的小问子,
拥有更为立体与丰富的成长感知。
去看一看与我们之前的旅行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
于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
在这个 上海 已略带寒意的深秋时节,
踏上了前往南半球 新西兰 的旅程。
而从决定到出发,不过一个月还不到的时间而已。

跟 新西兰 的缘分,
要追溯到5年前了,
当时已是自由职业的我,
想争取 新西兰 的打工签证在南半球尝试一年诗与远方的生活。
打工换宿,搭车环岛,开直升机跳跳伞,在农场剪剪羊毛,去果园摘摘猕猴桃……
结果呢?
阴差阳错走了买房结婚生孩子这条路哈哈。
而 新西兰 ,这个为很多人所向往的 “世界最后一片净土”,
相比于那些绝美的自然风光,
我其实更好奇的是在这样一片世外 桃源 的领土上过日子的人们,
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常态。


因为行程安排集中在 新西兰 南岛 ,
所以我们选择了南航往返 基督城 的航班,
不用在 奥克兰 转机,这样也省去了一些时间和麻烦。
上海 到 广州 一个多小时中转,然后飞11个小时便能抵达 基督城 。
这个时段正巧是晚上,非常迎合小问子的作息,
小家伙一起飞就呼呼大睡摇不醒,
睡醒来吃点东西看个动画片就到了。
看似很远的南半球,真的比去 非洲 摩洛哥 的航程20多个小时轻松太多。





新西兰 的入境检查是出了名的相当严格,
各种禁止携带的物件,
若是在入境前没有正确申报,
还有可能被处以400纽币也就是将近2000人民币的罚款。
行前上网查了很多相关的经验和攻略,
这一方面写的大多比较模糊不够全面或者很官方理解费劲,
毕竟我带了一箱子的火锅料方便面 湖南 米粉各种小问子爱吃的零食和犒劳 中国 胃 中国 调料……
还有 泰国 青草膏、 印度 驱蚊膏、紫草油、羽绒睡袋、滑板车……
哇哇哇,
你们担忧能不能能带的大部分东西可能我都带了,
对对,是去当小白鼠的没错,好回去写一篇实用的干货分享。
论一个敬业称职的攻略作者。

新西兰 的开箱检查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太多,
工作人员亲切有礼,一点都没有官腔十足的冷淡严肃,
而且整个检查过程也很快,
一些没有英文标签的包装他们都能很娴熟的拿起放下没什么为难。
也许是见多了国内游客的 “ 中国 制造” 吧。
一向偏爱公共交通方式喜欢融入当地人生活日常的我们,
第一次在境外选择租车,
因为 新西兰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开车的自由度更高。

环岛路线大缩水
行前在研究自驾线路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西海岸,
那一片相对来说没那么热门,
同是海岸线,
奥马鲁 沿线的 东海 岸海滩平缓,
而 格雷茅斯 沿线的西海岸海浪磅礴壮美,
但受天气的影响也非常大,常常会下雨路况不好。
因此我做了PlanA,PlanB,PlanC的路线方案以备临时切换。
11月看来是 新西兰 的热门时节,
光我知道前后差不多时间都在 新西兰 的蜂友,
就有面面,小妖和孟夕,
而且我们几个本来的计划都是要走西海岸线。


面面和小妖早我们两天到 新西兰 ,
还好她俩提前探路,
面面说山区天气多变而且他们还赶上了暴雨车非常难开。
所以我直接到了 基督城 提完车就改了走顺时针小环线的计划,
而后几天抵达 新西兰 的据说是“雨神”的孟夕就折腾多了,
居然在南半球的初夏时节赶上了下冰雹,
出发去西海岸走到半截遇到前方桥塌了,
最后不得不绕道南下去了 库克山 ……
所以有西海岸线路计划的朋友,
一定要有个备案行前关注天气情况。
日光倾城奥马鲁

我们没在 基督城 逗留,
准备环岛结束最后一站再回到这里,
于是直接提了车就出城开始南下。
第一站不是 南岛 最热门的 库克山 ,
而是避开人流直达一座相对安静的港口小城 奥马鲁 ,
说好听点是把最好的风光留在后面,
实情却是我们想偷懒散漫几日哈哈。
或许是因为 南岛 那些中部城市太热门,
奥马鲁 相对来说游客要少很多,
加上城市本身比较小,
所以大多旅行者可能都是匆匆而过。
这里有很多偏欧式的历史建筑,
我个人本身不是一个对建筑感兴趣的人。
但这个阳光甚好的温暖小城,
熙熙攘攘的街道干干净净不嘈杂而悠闲,
着实让人想要多停留几日好好享受这 日光 倾城。




相比于城中心那些景点集中的街区,
我们反倒更喜欢去偏僻的地方寻觅这座城市生活的气息。
奥马鲁 的私人住宅大多建造在山坡上,
家家户户都是独栋的小房子和长满绿色植被、打理精致的院落。
开着车兜兜转转倒也省体力,
喜欢那种高低起伏的错落感,
常常一个转角便是一片开阔的视野。
尤其是夕阳时分,
阳光不再那么刺眼一切都被折射的通透干净。





从城中心走几百米就能到海边,
傍晚时分有成群的信天翁迎着海浪的潮涌在天空翱翔,
风特别的大,
即使阳光还刺眼,
也吹得整个人骨头都凉飕飕。
小问子倒是不怕冷,
因为旁边就有一片超大的公共游乐场,
撒起欢来满头都是汗。
很多当地土著都会在傍晚时分来到这里散步打球,
还有孩子们荡秋千玩滑梯,
已经是老阿姨的我,
竟也耐不住跟小问子一块做起了大孩子。



穿越在19世纪白石小镇
在 奥马鲁 的第二天本来打算上午闲逛,
下午带小问子去 白石小镇 玩的。
结果早上车停在停车场,从后备箱拿东西整理行李,
也就车门开着这么十几二十分钟吧,
再发动车子就点不着了。
很像是电瓶没电,
一检查发现车门打开,
车内灯泡就会自动点亮的设置是开着的,
但是也就一个小灯而已,
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电瓶耗电这么快。
我们平时自己车上都备有应急电源启动器,
但是租的车谁能料到会有这情况。
微信联系租车公司,他们让我们直接叫道路救援。
所以最 后沟 通来去以及等待救援耽误了好半天时间,
最后其实就是简单的接电启动,
所以确实电瓶有问题没错,
更奇葩的是我们最后在 基督城 还车,
车停在离租车公司5公里的超市停车场,
大灯忘了关,然后5分钟又发生了电瓶没电的情况,
呵呵,呵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