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游记|我的身上开始长出故乡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起始
身在故乡的人会有乡愁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即便身在异乡,也没有乡愁,故乡无非是一个名字一段往事,我已在另外的地方展开新的人生,故乡遥远而模糊,就无从谈起乡愁。
乡愁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大概是一个人在雪夜里走了很久,逐渐长成大人模样后,乡愁才渐渐有了样子,人在人的身上才开始长出了故乡。
回到故乡
今年八月,我第一次以不是一个归来游子的视角回到家乡,我借着工作出差的机会回到 哈尔滨 。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一年半没有回过故乡,这个时间并不长,但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第一次没有在家乡过春节,第一次一个冬天我没有见到故乡的雪。
去程的火车上,车子一驶出 山海关 ,便是一望无际的 东北 平原和低矮的白云,空气格外清透。人的眼睛如果触达这样的风景,心情便不能不豁然开朗。我在车窗前按掉两千次快门,仿佛是一个以 东北 作为梦想的旅游之地的旅行者第一次抵达这个地方。




尽管 哈尔滨 不是故乡,但人如果从异乡归来,会觉得这片黑土处处都是她的家乡。
我的故乡在更北一点的一个叫做 绥化 的小城,站在 哈尔滨 呼兰区这个坐标之上,我的故乡仅仅在一百公里之外,那么此刻吹过我耳畔的风也是从家乡吹过来的。
八月的 哈尔滨 有种非常迷人的味道,天气不是很热,尽管阳光非常耀眼,烤在后背上滚滚的热,但一有风吹过,便能感到丝丝凉爽。这感受到傍晚更为明显,随便找一家烧烤店,撸两个大串,喝两瓶啤酒,那沁人心脾的凉爽便是由内而外的。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我们要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举办一场露营节的活动,在这期间我 高密 度地接触着故乡的人,听着他们浓重的 东北 口音,和我再熟悉不过的说话方式,以及那种浑然天成的幽默。哪怕我们初次见面,也不觉得陌生,只要一句乡音,就立刻可以拉近我们的距离,他们亲切地叫我的名字,喊着我和他们一起吃饭。而且,我知道,那绝不是客套。
如果网络上一直盛传着 东北 人的自来熟和热情,也许有夸张的部分,但也绝对是基于普遍的事实之上而做的创作。他们拒绝虚伪的客套,更不屑于假装的友好,他们不让别人把话掉在地上,是因为他们有将心比心的善意,更有一股脑的热情和精力。再不济,你可以当他们是在练嘴皮子。
活动开幕日当天,有一辆房车陷进了沙土地里,但现场没有拖车可以立即将房车拖走,其他的小车也不具备这样的运力,游客很是着急,甚至口出不逊。在周围露营的大哥大姐见到后,立刻招呼着其他人一起过来帮忙推车,但车轮在沙坑里原地打了个转又停下,于是更多的人过来了,大家喊着口号互相加劲儿,一次又一次,终于,车轮仿佛终于执拗不过这些人的热心,乖乖地从沙坑里转了出来。车子出来后,人群里一阵欢呼,但很快散开又重新回到他们的露营位上唱起歌喝起酒来。
有一晚工作结束后我们去压马路,路过一个小园儿里的那种柿子摊儿,我问大叔柿子咋卖的,大叔说太晚了,收账了,不卖了,你想吃你就拿几个,我们推脱不过,吃上了没花钱的好多年没吃过的家乡的柿子。那时候我没有反应过来,并不觉得稀奇,现在想起,那几乎是在故乡才特有的一种现象,那种不计利益得失的人与人之间的热情,敦厚,是在 北京 多年的我早已遗忘了的。故乡究竟是什么,也许正是身处其中的浑然不觉。
萧红的呼兰河
这场活动的举办地位于呼兰河口湿地公园,这个呼兰河便是著名的《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是萧红的呼兰河。在故乡那么多年,我有很多次想要去到萧红的故乡去看一看,但都没有找到机会,这一次借着工作机会来到呼兰河,仿佛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位 黑龙江 支流松花江的支流,源出小 兴安 岭,上游克音河、努敏河等支流汇合后成为呼兰河。呼兰河河口的呼兰区(当时为呼兰县)就是萧红的故乡,她在《呼兰河传》里曾这样描写呼兰河: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在这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1911年6月,萧红出生在这里,长在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9岁时,母亲离世,随后父亲再娶,继母的冷漠与父亲的专横从此让她度过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忧虑的少年时期,直到19岁最终逃离家乡。但逃离家乡并不是幸福的开始,反而更像一个被诅咒了的噩梦,从此她颠沛流离于 哈尔滨 、 青岛 、 上海 、 武汉 、 香港 、 东京 等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但她靠着她的文字描绘家乡的一景一物,在母亲离世至19岁离家的那段晦暗的日子里,幸好还有祖父陪着她,爱护着她,让她心里依然存有着憧憬爱的能力,哪怕后来有很多人辜负她,好像都没有磨灭掉她对人世的爱与希望。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萧红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自己家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西院是租给房户使用的,萧红就是在这里认识了那些后来被她写进小说里的悲苦的人们。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
进门处有一座2米高汉 白玉 的萧红塑像,后花园有一处萧红和祖父一起玩耍的雕像,让人一瞬就能想起她描绘的她的童年,让人想要摸摸她的头。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
萧红只活到31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她更广阔的写作生涯还没有开始,但她以她极具才华的笔力和思想先后出版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等作品,描绘着呼兰城里的人与物,这也在如今赋予了呼兰河不一样的意义。
萧红故居
在 哈尔滨 的那些天,我每天都要去到呼兰河畔。呼兰河就在脚下,我想象着一百年前,萧红也许也曾伫立在此处,怀着她年少的郁结的心事,这片河水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哪怕那后来所谓的希望也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幸福。但当晚风吹过呼兰河,当夕阳映照在呼兰河之上形成一片金黄的倒影,年少的萧红一定也曾是快乐着的。
初秋请到哈尔滨来看云
初秋的 哈尔滨 实在让人流连忘返,即便身为 东北 人,童年时见过太多次故乡的秋天,但仍会在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时感到欣喜异常。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在 东北 ,只要时节上一立了秋,立刻会感受到周遭的空气开始变得不再一样,天空更高了,云彩厚厚的,空气更加通透了,如果 东北 的冷是一种味道,那么 东北 的秋也有一种味道,那味道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更为重要的,让身在故乡的我,感到幸福。
小时候一到秋天稻子抽穗的时候,我便被爸爸派到池埂上用欻撞击出声音以吓退飞鸟,那时候,广袤的稻田里没有人,一片金黄,湛蓝的天空铺在我的头顶之上,大朵大朵的白云飘来飘去,仿佛是我的玩伴。那清脆的欻击声一声一声吓走了准备落下叨食稻穗的飞鸟。我在池埂上百无聊赖,想象着那白云之上也许真有神仙,而神仙在玩着变幻云彩的游戏。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