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 古老、浪漫与华美的交响曲 (上)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意大利 ,从古 罗马 到文艺复兴,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师承古 希腊 ,开启了几乎整个西方近代文明。
在两千多年时光里,这里积累了无数美的创造,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被不断打磨的艺术品,到处是画一般的景色。
仅仅一个 罗马 城,就有数不尽的世界级景观。
此外,如同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所言, 意大利 的空气中像是飘散着某种物质,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浪漫而岁月静好的情愫。
这样的风景和感受,让我觉得难以用有限的写作能力表达出来,以至于一直未曾动笔,怕自己辜负了这份回忆。
如今四年过去了,看着照片上那些美丽的风景,却发现记忆已日渐模糊,还是觉得应该在时光更加远去之前,记录点什么。
哪怕只能展示这个国家的一点皮毛,哪怕只能记录一些路上收获的感动,也是值得的。
Chapter 1 | 古罗马广场
罗马 ,这个名词,包含了太多的意义,没有几个国家的首都,能在历史的厚度上,比得上这座永恒之城。
罗马 兴建于公元前8世纪,随着以它为名的国家兴盛了整整一千多年。当帝国衰落的时候, 巴黎 与 伦敦 ,还只是一些简陋的小市镇。
这座城市建立在几座小丘和它们之间的山谷上,起伏的地表,带来视野上丰富的层次。这里的建筑是以米黄色为主色调的,配以少许橙与红,让整座城市看起来都是温暖的。
石块铺就的街巷,穿梭在巴 洛克 和新古典风格的建筑之间,目之所及都是充满古老韵味的景致。
城市东南方的古 罗马 广场,就是那个曾经雄据 地中海 世界千年的帝国中心。
两千年前的 石柱 、墙垣、地面和雕塑,残破而沧桑,伫立或堆积着,与它们相比,周围那些几百年前的巴 洛克 和新古典楼房,都变成了“现代建筑”。



图拉 真纪念柱,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矗立在一座比它晚建一千五百多年的巴 洛克 式教堂前。柱子上的浮雕,记录着 图拉 真皇帝率军征服达西亚(今 罗马尼亚 )的战争过程。

纪念柱前是 图拉 真广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是 罗马 帝国疆域的顶峰,帝国的范围最远甚至到达了波斯湾。
广场后方的 图拉 真市场,是 罗马 时代的商业中心,已与后世的建筑融合,保持着比较完好的模样(许多古 罗马 建筑都是因为后世的改建融合才保存下来)。



另一位伟大的 罗马 皇帝奥古斯都修建的广场。

这些“广场”的原文是Foro,就是如今常见的论坛的意思。在古 希腊 和古 罗马 ,论坛用于公民议政,大多在露天的广场或巨大的厅堂中。
如今那些殿堂早已倒塌,看起来与广场并无二致。统一用“广场“来称呼似乎也没有太大毛病。
如果用更准确的“论坛”来翻译,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毕竟, 中国 没有论坛这种建筑形式。
广场中遍布着形状奇特的树,这类树木仿佛也是 意大利 特有的,在古老的断垣间生长着,舒展在 地中海 飘来的云朵下。

广场 西北 的卡比托利欧山,可以近距离观看巨大的赛维鲁凯旋门。这座建筑,比 巴黎 凯旋门整整早了一千六百年。
当你仔细端详其上那些饱受岁月侵蚀、却依然华丽而鲜活的浮雕时,会为它们竟然见证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时间而惊叹。
在 罗马 帝国还存在的时候,它被金碧辉煌的庙宇与殿堂包围,穿着深红色衣服,举着鹰徽的 罗马 军团曾从其下走过,在万众欢呼中,举行凯旋仪式。

罗马 城曾有数十座凯旋门,纪念这个尚武国家千年之间的一次次军事胜利。如今它们大多消弭在时间的侵蚀中,只有这古 罗马 广场上尚存三座。
塞维鲁凯旋门边,屹立着两座神庙的部分身躯—— 维斯 帕先提图斯神庙和Saturn神庙,前者是两位 罗马 皇帝,后者是古 罗马 的农神(土星一词就来源于他)。
从这些高大的 大理 石柱 子上,可以看出当年的它们是何等宏伟。

白色的海鸥不时降落在面前,表明这里距离大海不远。海上飘来的云朵变幻着身影,快速地在天空中移动着。空气中也带着一点清新而咸腥的气息。

沿着小路向卡比托利欧山上走去。

这座小山是当代 意大利 的象征之一,山顶上是一片恢宏的建筑,元老宫、市政厅等等都在此。
虽然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这些建筑风格明显带着古 罗马 的影子。那时正值墨索里尼当政,他是一个狂热的 罗马 帝国粉丝,对一切中世纪、巴 洛克 、哥特风格的东西嗤之以鼻。事实上,整个古 罗马 广场遗址的大力发掘,也是在他的努力倡议下开展的。


卡比托利欧山顶的这片宫殿,如今几乎是 罗马 的象征。


“卡比托利欧”在西方语言(例如英文中的Capital)中就有“首府”、“大写”等含义,由此也可见这座山的地位。
回到卡比托利欧 山南 方的古 罗马 广场,广场的主要遗迹,在帝国广场大道的南方。
这是两千年前那个强大帝国的中心,大大小小的神庙、论坛、花园、广场的遗存,以残缺的面目展现在你眼前。
与其说它们是伟大文明的遗产,不如说它们是两千年时间的一种具象化——让我们得以看到,这样漫长的时间会在人类的造物上,留下什么。
走在这里,留意那些痕迹,你便能体会那种超越时间的历史感,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正是它让 罗马 拥有一种特别的浪漫氛围。
背靠着帕拉蒂尼山的古 罗马 广场。

建筑的房顶与围墙大多已经倒塌,不同区域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在一片长方形的草地边,站立着成排的女祭司雕塑,这里叫贞女之家。曾经,一代代女祭司们守护着一旁灶神庙( 维斯 塔神庙)中的圣火。这是古 希腊 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信仰。
可以想象,当年这片地方被围墙与外界隔绝着,绿草如茵,环境应该格外清幽。



安托尼努斯和法乌斯提那神庙,就像古 罗马 的许多遗迹一样,后来被改造成了教堂,原先的柱廊和外墙幸运地得到保留。
看上去,仿佛古 罗马 神庙的外壳里,长出了一座文艺复兴式教堂。两个不同时代的造物,间隔了一千多年,散发着截然不同的气息,却又合为一体,也是一道奇观。


双子座神庙,只剩下残存的几根立柱。

沿着小路向广场南方的帕拉蒂尼山上走去,身后突然响起清亮的教堂钟声,仿佛把我带到了中世纪的 意大利 。这美妙的声音,让整片天地都显得特别幽静。

帕拉蒂尼山的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整个古 罗马 广场,它就像一片考古现场,被后世兴建的建筑包围着。



公元五世纪,西 罗马 帝国灭亡之后,这片古老帝国的政治中心就逐渐荒弃了。
政治上、宗教上、文化上, 欧洲 都由古 希腊 罗马 的古典时期,步入了中世纪。
帝国的论坛与神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它们中的许多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其他的则在时间长河中任自荒芜。
上千年间,这里荒草丛生,既成了一片适合放牧的牛场。
尽管一直有人致力于保护这片遗迹,但在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这些异教文明的遗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些论坛与神庙的优质 大理 石,不断被运走,用于建造 新建 筑。这里变成了一片“采石场”。
教皇本人就是这种行为的领头者,的 圣彼得 教堂,就使用了大量古 罗马 广场的石料。
那些保护组织,能管得了教皇?
只有那些被改为教堂的古 罗马 建筑,才逃脱了被“开采”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