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第七站:行走武夷山,游武夷宫,探一线天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7 00:19 编辑

         九曲溪竹筏漂流到达终点晴川码头后,我们去逛逛了宋街,游了一下五夷宫风景区。武夷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武夷宫境内有一条仿古宋街,南北走向,全长300米,有武夷山室博物馆彭祖山房、五铢钱庄、茶观、乡土寨、百家欢、岩顶香、仙姿馆、碧丹酒家等建筑,集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          离开武夷宫,看看时间还够,我们又到了素有“鬼斧神工”称号一线天景区。           我曾经到过国内黄山、三清山和神农架等地的一线天景点,但发现武夷山的一线天,是国内最长、最高、最窄、最奇特的一线天景观,可以称得上是“一线天”中的战斗机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6 01:12 编辑

           我们下竹筏后,经宛如古城门的飞云楼走进武夷宫景区。          行走街上,但见古街建筑有意识地运用门、窗、廊柱的空间为画框,借武夷山优美的风光组成一幅天然图画,便于观赏。还以花墙、云墙、漏窗、水面等为借景相互辉映。古老的闽越文化在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经过武夷山市博物馆。          武夷山市博物馆,是一座90年代初落成,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三层仿古综合大楼,主要有“武夷文化之谜”展厅,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文物、武夷山商周时期遗物“架壑船棺”等,展品丰富,值得一览。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6 01:22 编辑

          到达南宋风格的石坊门,门额上有“宋街”二字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距离不算远的武夷山,也深受宋都文化的影响,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这条老街,市衢贸易繁荣,街巷建设也呈宋朝特色,历元、明两代而不衰,后颓败于清朝,遭兵燹于民国初年。恢复后的宋街,虽然建筑都是新修的,因其建筑风格是仿宋代的设计,加上街道两旁古树林立,参天蔽日,所以但看上去颇有几分老街的古韵。宋街上店铺淋漓,有大小店铺几十家,武夷山各种特产都能在这里找到。          宋街上“红袍之味“茶馆,在这里品味到正宗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大红袍的味道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赋竹居”民宿的装饰很有特色。        片仔癀博物馆”内可以了解到片仔癀的相关历史,馆内还设有片仔癀相关的产品供人们购买。片仔癀,中成药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片仔癀,在闽南语中,“片仔”是一片的意思,“癀”是炎症的统称,整体释义是一片可退癀,如今,它不仅仅是药品,更是品牌,产品衍生更多样,护肤品、日用品等。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6 01:35 编辑

         宋街街头的一些标牌文化,”我爱你,不是情话,是心里话“。           ”我在武夷山想念你“。          宋街的后面就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大王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诸胜。           武夷宫宋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街区周边还散落着朱熹纪念馆、彭祖山房柳永纪念馆、龙井、仙足池等历史遗存。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6 02:22 编辑

         武夷宫门楼位于冲佑观法堂东侧,原址为冲佑观侧门。门楼为宋代城楼式两层建筑。主楼正中,额刻宋体“武夷宫”三字,展示北宋时期冲佑观鼎盛的风貌,两侧望楼为三层构筑。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宋朝时扩建至三百多间,赐名为"冲佑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为武夷山地区最古老的宫院,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宋理学家朱熹便是自幼居于武夷山,后来离开官场,也是回到武夷山隐居。现在景区里还有他曾经住过的武夷精舍。而“武夷春秋馆”,是在昔日宋代朱熹创建的书院建筑原址上重建的。馆中有两株宋代遗存下来800-900年的古树,相传是南唐保大二年李良佐建观时所栽,以后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补种了一株两株桂树龙盘蛇曲,被称为“桂花王”。
          冲佑观山门牌坊于1984年重建,石碑坊的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篆书"渐入佳境",正面为两副楹联,其一曰:"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背面为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着墨于咏颂武夷山水及奇禽异兽的和谐之美。          从武夷宫望大王峰,好似近在咫尺。           这是“名人纪念馆”院内的正殿“武夷精英”。院内正中摆放的是“闽越釜形鼎”。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6 23:15 编辑

         告别武夷宫景区,我们乘景交车,来到“一线天”景区。“一线天”又称“一字天”,位于武夷山群峰南端之二曲溪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          在这里,有“伏羲曾下武夷山,洞里教民认字难。无奈一横学不会,却将玉斧劈灵岩。暖若阳春一阵风,绣针轻挑大山崩。至今犹念桃花女,铲却人间柳树精。乐工笛子有神通,洞里风吹出妙声。欲取紫竹宫女到,神仙都在阁楼中。”诠释此处的韵味,其景致让人叹为观止。          进入景区,我们沿着石板路,向一线天走去。          前面一座巍然挺立绵长雄伟的巨石山峰,其高千仞,其长数百丈,宛若城廓,名“灵岩”。          岩端倾斜而突出,覆盖了岩腹3 个毗的岩洞:左为“伏羲洞”,中为“风洞”,右为“灵岩洞”三洞贯通,洞中栖息着难得一见的白蝙蝠,在阴暗的岩洞里,蝙蝠在自由地飞翔,不小心身上会带些蝠粪(福分)回去。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7 00:21 编辑

          探一线天奇观,须从左边的伏羲洞起步, 我们首先走进了"伏羲洞"。        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位最古老的大神,名叫伏羲,他生性善良,勤劳勇敢,善于采麻搓绳, 织网捕鱼。有一年伏羲来到武夷山见九曲溪两岸人民的生活很苦便想到要是他们能采麻织网,抓鱼捉鸟,改变生活。于是, 他就在一座山崖下选择了 一个岩洞住了下来,白天教人们采野麻,搓麻绳,晚上就教人们织鱼网、 鸟网还教人们怎样下网去抓鱼,怎样张网去捕鸟。可是洞里晩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没法织网呀!怎么办呢?他想到要是能在山崖上打开一个天窗,让那明晃晃的月光射进来就好了。 他拿定主意后便举起手上的羽扇吹了 一 口仙气就驾云上天来到玉皇大帝的武库里借了 一把玉斧就马上返回山顶。高高地举起玉斧砍下去只听得“咣当二声‘就将这座山崖劈成了两半。从此,伏羲就借着从裂缝射进洞来的月光,常年累月,不分白天黑夜地教人们学习打麻搓 绳,织网抓捕的手艺。不知过了多少时日,终于使九曲溪两岸的人们都学会了谋生的手艺。打那以后,人们的生活就逐步好了起来。一天,九曲两岸的人们聚集起来,担着捕获的鱼和鸟来感谢伏羲,可是伏羲却说:“善良勤劳 的人,好日子全靠双手换来,不用谢了。”说完便化为一股青烟飘走了。 为了铭记伏羲的恩情,后人就把那个伏羲住过的洞叫做“伏羲洞”,这座山就叫做“一线天”。           伏羲洞内的一线天题刻。            一线天分为:左一线天和右一线天。看攻略上说以右一线天最为经典。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7 00:10 编辑

         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像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我们先走的左一线天。            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见天的自然奇观就出现了。          一线天内有几块巨石立于其中,洞内岩石形似狰狞的怪兽,把守着登上灵岩的门户。          左一线天,向上攀登路径不是太长,蹬道缝隙宽度也适合大多数一般体格的人,难度不是多大。不一会儿,我们就走出来了。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7 00:14 编辑

        走出左一线天,有盘山路下山。          我们回到伏羲洞,又开始爬右一线天。           开始还是比较宽敞的洞穴,沿着石磴走,越走越窄,光线越来越暗,渐到岩内深处,抬头看,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有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的彩虹。只是边走边用手扶着石壁,石壁是湿漉漉的,头顶上方时不时滴几滴泉水,时不时来个猝不及防的冰凉越往前走会感到越吃力,因为岩壁两边的间距越来越窄,最夸张的地方仅有30厘米左右,只能侧着身子前进,双肩包是不能背着了,只好用手拎着。还好,没有被石缝夹住。这也是我一生中通过最窄的地方了。          右边的一线天路程比较长,如果身处过于肥胖或者行动不便年纪有些大的人,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右边的一线天,因为很可能卡在半路,而前后都是人的情况下,救援也比较困难。           经过十几分钟,终于看到前面一丝亮光照入在几棵翠竹上,预示着我们走到洞口了。右边这条一线天的强度,可以用惊险刺激来形容。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2-17 00:06 编辑

         走出右一线天,我们沿着崖壁上陡峭崎岖的栈道下山。          只见蓝天白云下,一线天周边森林密布,空气清新,总算能透透气了。           想到灵岩下,还有灵岩洞和风洞没有到,我们就前去一探究竟。          灵岩洞”是武夷山闻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灵岩的较右侧。一线天从洞后壁之外横贯而过。洞高7米,长宽各10数米,洞顶不与岩罅即一线天贯通,左洞壁也不与风通相接,它单独成穴,别具一格。灵岩洞的石隙中曾有岩水浸注,消莹碧绿,色如青玉,人称“圣水井”,今水源无存。          相传葛仙曾祛妖于洞内,并创建灵岩庵于洞前,但早已废圮,故此洞又称“葛仙洞”。后人在毗邻之风洞内镌有“妖岩”三字。           出了灵岩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来到位于于中间的“风洞”了。            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十分醒目,为宋代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保留至今。          中间的风洞也通一线天,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故此叫“风洞”。我想即使是盛暑时节到此,稍坐片刻,也会感到肌骨透凉,宛如一台巨大的天然空调。
       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立的石岩,是“楼阁岩”。这是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         在楼阁岩左边,又有一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的乱石堆中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螺蛳洞”。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