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江西,盛筵难再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序② 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


南宋,公元1207年,
江西 , 上饶 ,铅山,秋雨微寒。
68岁的辛弃疾重病卧于床榻,
瓢泉外传来了朝廷终于准备重用他的旨意。

从北方南下已46年的辛弃疾,
终于等来了北伐金国的机会,
然而他已无力拿起宝剑,上阵杀敌。

那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男儿,
最终恹恹病逝于 江南 西道的风雨之中。

辛弃疾,
少年得意,英勇无敌,
组建义军,南下报国,
只求北伐,收复国土。
中年失意,被昏聩朝廷排挤,
绝世大材却只给闲职,于是愤而辞官,隐居于 江西 上饶 。

在 江西 上饶 赋闲的二十多年里,他——
一边感慨着回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一边呢喃着愁思“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酒醉时“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夜行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想必这片土地,
一定有种神奇的魔力,
才让他吟诵出这么多的不朽诗篇。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辛弃疾的词,
之后了解了他的事迹,
让我极其敬佩、敬仰辛公!

于是我利用这些年的时光,
追随稼轩的脚步,
试图寻找辛弃疾在 江西 的灯火阑珊。

中秋前一天,
我来到了 江西 铅山,
因为我知道这里是辛弃疾最后的隐居之地。
一路驱车,
刚进入 铅山县 城的时候,
远远地就看到信江边的小山包上,
矗立着一个雕像。
毫不夸张地说,
我的内心一颤。
我知道,那是辛弃疾。
流淌千年的信江水,
记录着古往今来的每一个历史时刻。
千年之间,
陪伴信江流淌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他们大多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是,
辛弃疾,
是被人记住的,
或者说,
他一直在闪闪发光。

辛弃疾的巨大雕像,位于 铅山县 信江边。
而他面朝的方向,是他永远回不去的——北方。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公元1927年8月1日, 中国 共产党人在 南昌 发动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 中国 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黄洋界哨口

△公元1928年,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苏维埃旧址

△公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 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在 江西 瑞金 成立,建立红色政权。

长征第一渡口

△公元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万里长征从 江西 于都 集结出发。
两千年沧海桑田,
江西 曾经成为儒释道三教发展的福地,
成为 中国 人的信仰中心。
也曾点燃红色的星星之火,直至燎原。

这里有名山大川,
这里有名人盛世,
这里的江右文化璀璨夺目。
那么
我们的游记就以江右文化为蓝本吧,
希望,
能够让你看完之后,
触摸到 江西 那些曾经的高光时刻。
故事从一位南宋词人开始。

明代葫芦窑遗址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绝世瑰宝《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 景德镇 葫芦窑中烧制 成功 。

赣州通天岩景区

△明正德丙子年九月(1516年),王阳明任职赣南巡抚时,曾于 赣州 通天岩讲学,并题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 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充满了古典的心学意味。

杏花楼

△明,公元1519年, 江南 才子唐伯虎受宁王邀请,于洪州( 南昌 )杏花楼教授娄妃书画。

《寻梦牡丹亭》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汤显祖在 江西 抚州 写出传奇话本《牡丹亭》。

武功山

△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抄小道登上武功山白 鹤峰 ,西行所见,百崖丛峙,高下不一,凹凸掩映,如门如阙,如幢如楼。
————
进入清朝和近代社会,
随着海禁政策失效,沿海开埠,
江西 黄金水道的位置一落千丈。
再加上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和太平军的主战场就在 江西 ,
数年战争之后,
江西 可谓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百年前的京广铁路同样因为种种原因绕道 江西 ,走了 湖南 ,
江西 由此进入衰败时代。
但是衰败的 江西 ,
同样为 中国 孕育了革命之火,
南昌 八一起义,
井冈山 的星星之火,
瑞金 的中华苏维埃 共和 国,
三大运动诞生了 中国 的军队、政权和国家,
可以说,
这是 江西 最高光的时刻!

△南宋,公元1180年间,辛弃疾隐居乡村,便此地、结吾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元明时期的 江西 依旧惊艳,
内阁首辅有近半出自 江西 。
这个时期, 江西 全面开花,
成为在各个领域执牛耳的经济文化强省。

因 景德镇 的瓷器,
江西 在明朝贡献全国一半的GDP,
因经济发展形成的江右商帮,
成为国内商界老大,
伴随江右商帮出现的是遍布全球超过1500座 江西 会馆、万寿宫。

明朝初年,
一连两届科考(1400,1404),
状元、榜眼、探花均出自 江西 吉安 ,
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宋应星《天工开物》,
汤显祖《牡丹亭》,
璀璨星光不胜枚举。

玉隆万寿宫

△典型的赣派建筑—— 江西 会馆,也叫万寿宫,一为纪念许逊真君,二为江右商帮议事之地。

王安石纪念馆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江西 临川人王安石主持变法。

石钟山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夜游 湖口 石钟山,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千古一叹。

△北宋,还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坐忘 庐山 ,兴之所至,于 庐山 西林 寺题记: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鹅湖书院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于 江西 铅山鹅湖书院,就理学和心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是历史上开创先河的一次思想碰撞辩论会。

郁孤台

△南宋,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 江西 提点刑狱,途经 江西 造口壁,对山轻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盛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婺源 建县,村落之美开始孕育。

佑民寺

△唐,大历年间, 马祖 道一来 江西 南昌 佑民寺传出洪州禅一脉,禅宗“一花开五叶”,进入五家七宗的黄金时代。

白鹿洞书院

△唐, 庐山 五老峰下的寂寂山林里,白鹿洞书院开始讲学。
————
进入两宋,
江西 因移民带来的巨大人口红利开始爆发。
人口占比全国10%,
书院林立,
进士及第人数稳居全国前三,
一朝之中,首辅,少师,太宰,少傅,
尚书等极位之人臣,
皆是赣人,
出现了著名的“满朝文武半 江西 ”的奇观。

唐宋八大家, 江西 独占其三。
这里还是理学、心学发扬地,
名家辈出,星光璀璨。
宋朝 江西 还是著名的粮仓,
南宋时仅漕运稻米就有三分之一取自 江西 。

三清山-西海岸景区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道士葛洪,于 三清山 建宫观以求大道,炼仙丹以求长生。
————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长江- 鄱阳 湖-赣江-大庾岭- 广州 的路线开始成为 中国 商贸的黄金水道,
江西 进入发展的绝对快车道,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
中原残破,民不聊生。
偏安一隅的 江西 ,
意外地成为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迁的目的地。

滕王阁

△初唐,公元675年,王勃路过豫章故郡,于滕王阁上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庐山五老峰

△盛唐,公元726年-760年间,大诗人李白5次登上 庐山 ,留下40余首诗篇。除了那句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更喜欢的是他送给五老峰的那句:“庐 山东 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海昏侯博物馆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海昏侯刘贺带着自己的黄金万两沉睡于 鄱阳 湖畔。

龙虎山景区

△东汉,张道陵于 江西 贵溪 云锦山修道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由此得名。

东林寺

△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慧远于 庐山 脚下东林寺创建净土宗,主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序① 阿卡林省的高光时刻

江西 省在网上被称为 阿卡 林省,
阿卡 林的意思是没有存在感。
的确,
网上流传的各种环 江西 ,
中部经济实力垫底,
路人知道 庐山 婺源 景德镇 ,却不知它们都在 江西 。

这样看来,
江西 是真的没有存在感。

不过,历史是轮回的,
现在没有存在感的 江西 ,
在古代,曾经有着非比寻常的高光时刻。

————
秦汉时期,经济起步,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大量中原移民第一次进入 江西 。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陪伴主人沉眠 江西 新干 大洋洲 ;2022壬寅虎年,观铜虎,驰遐思,远在3000多年前的赣江—— 鄱阳 湖流域,早已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龙虎山悬棺

△春秋战国时期,古干越人在 江西 龙虎山仙水岩,进行古老的葬俗——崖葬。

我是一个北方( 山东 )人,
已经在 江西 省工作和生活了10年时间。

现在,
我决定回到北方。

江西 的100个县,
我大概去过六七十个。
所以,大抵我比大多人更了解 江西 。

谨作此记,
记录这些年在 江西 省的灯火阑珊。

惯例,先上个目录:

ps:
这篇游记,
2021年3月1日开始写,
2022年3月1日写完,
写了整整一年,
创作不易,请勿转载~
再ps:
我写的仅是我之所见,
江西 绝不仅仅我写的这些,
受限于素材和记录,
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涉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