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铭传故里,探访淮军圩堡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10:02 编辑

    2024年4月25日,晴。今天只身一人又骑了一趟刘老圩。
    刘老圩是淮军将领刘铭传故居,以前曾来过多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带着探路任务来的。   

    刘老圩坐落在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境内。以前从合肥骑行刘老圩,基本上都是沿312国道骑行至肥西官亭镇半个店,然后沿半金路向南骑行,经铭传乡(以前的分路口乡)后到达刘老圩。如今312国道合肥至六安段正在进行快速路改建,沿路骑行很不方便。近期群里要组织一次骑行刘老圩活动,所以我今天骑行刘老圩选择了另外的一条线路。即从合肥七中出发,经雷麻店、紫蓬镇、聚星(张老圩)、S236至张新圩转南聚路、铭传乡、刘老圩,单程48公里。

今日骑行轨迹,全程95公里。返回时还是硬着头皮走了312国道,因为毕竟近了好几公里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09:05 编辑

    早晨出发时间较早,因为要骑到15公里外的雷麻店吃早饭。那里的狮子头好吃,前天我们晨骑才去吃的。

清早的运河新城
雷麻店

早点店的小菜洋生姜
微信付款时,老板让我用支付宝扫红包,结果一顿早饭只花了8分钱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20:45 编辑

    雷麻吃过早饭,骑行5公里到紫蓬镇。从路牌上看从这里到刘老圩还有25公里(实际骑行了28公里)。不过这短短的20多公里路途,却先后经过了周老圩,张老圩,张新圩,最后才到的刘老圩。

    肥西县作为淮军的故乡,拥有庞大的圩堡建筑群体。

    150多年前,从安徽肥西茂密的山林和秀美的水乡古镇走出了数支地方团练武装,经过短短二个月的训练组建成军,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他们开向安庆,奔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

    据《淮系人物列传》“淮系集团武职人员表”肥西籍淮军将领参将衔以上人员有81名,提督衔以上者35名。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张树屏、刘铭传、刘盛休、刘盛藻、周盛传、周盛波、唐定奎、唐殿魁、叶志超、董凤高、董履高、潘鼎新、程孔德、刘秉璋、解先亮、王芝生、周世臣、吴秉权等都是合肥西乡和南乡人。这些淮军将领们在经过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各种战役之后,获得了朝廷嘉奖及大批钱财,纷纷陆续回故乡筑圩建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大大小小数百处的圩堡分布在肥西的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三山”周边,以其独特的晚清建筑风格林立于世。

    近年来肥西淮军圩堡群规划建设调研部门决定,对数百处圩堡串联成片保护。并陆续修建恢复淮军圩堡群代表性古建筑。其中,包括清两广总督张树声故居——张老圩、清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故居——唐五房圩等知名圩堡。

    今年我们合肥行者无疆群开展了骑游淮军故里系列活动。目前已骑游过了庐江石头镇丁汝昌纪念馆、肥西四合乡唐五房圩等淮军故里。而我本人这几天也在群里普及《回望百年历史,追忆淮军风云》系列淮军文化历史知识,为我们的骑行活动增添一些文化氛围和乐趣。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20:48 编辑

    位于紫蓬镇的农兴中学,现已改名为合肥七中教育集团紫蓬分校。这里原先就是著名的周老圩。为淮军将领周盛波所建,原有房屋450间,后被逐步拆除,现存几幢老屋,为农兴中学所占。

    周盛波,字海令,1830年7月(清道光十年六月)生,农兴乡周老圩人。祖居枣林岗。1862年(同治元年),周盛波与周盛传选募练勇组成淮军“盛字营”,赴上海、苏南等地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

    李鸿章组建淮军时,任周盛波为“盛字营”主将,周盛传为副。后来兄弟俩官至湖南提督,驻防天津。《清史稿》有传。

    农兴中学前几年向西扩建,我以为要把周老圩让出来让人参观。谁知现在老校园内仍然不让进去参观,学校保安说周末或节假日可进去看看。但是否属实,还不得而知。

农兴中学新大门及校名
圩沟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11:50 编辑

    从紫蓬镇周老圩到聚星张老圩大约13公里,几乎全是起伏路段,多人骑行时一定要保持距离,注意安全。

    张老圩的主人,是淮军的召集人和实际组建者、淮军的二号人物张树声。张老圩地处肥西县聚星乡周公山下,三面环山,河水环绕。张老圩规模宏大,景色秀美,均超过其他圩子,位置亦处于这些圩堡群的核心。

    圩子坐北朝南,像三个盘子拼在一起,大门两旁高耸入云,现今圩内尚存有两棵两人合抱不过来、枝叶覆盖一亩多地的法国梧桐树和一棵高大的广玉兰树。那梧桐树形如巨伞,已有百年历史,成为张老圩的象征。

    张老圩以前也是被学校占了(聚星学校)。后来学校停了多年准备搞圩子修复,却一直无人投资。直到前年zf决定出资修复淮军圩堡,张老圩的修复工程才得以全面展开。今年是张树声诞辰200周年,按目前进度来看年内应当能竣工开放。



距铭传故里的距离,每个路标各不相同

周公山下路口,有座刘铭传雕像



张老圩修复工程还未竣工,只能从外围拍些照片





这是施工项目部


原先聚星学校的大门拆除重建了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14:08 编辑

    单从路边指路牌上看,这里距离铭传故里还有17公里,而距离张新圩只有3公里。

    张新圩是淮军故里圩堡群之一,为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之弟、淮军记名提督张树屏所建造。张新圩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合肥西乡,现属肥西县聚星乡境内。东有周公山,西有大潜山、马大山,南有独座山。圩子在一片畈田中建造,近处左右皆是丘陵山岗为屏障,圩子西边一道自然河流,长年流水不断,环山傍水,地理环境甚为优雅。

    张新圩子解放时还完好无损,土改时被没收,其建筑亦未受损。土改后,华东康复医院驻进(后改为麻疯病院)。因房子不适合医院用,被逐步拆除,改造为现代建筑。但圩子环境风景依旧。现为肥西县国营林场场部驻地。

    张新圩虽近,可路边并无指示牌,问了好几位村民才找到。




经村民指点,终于在公路西边的一个下坡处见到了张新圩

肥西林场入驻里面,但不知从何时已大门紧闭,人去楼空
大门北面的围墙处有一豁口,小心攀爬进去,却因茂密的树丛和杂草无法继续进入内部。此时联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无人区的景象,顿时毛骨悚然,赶紧退了回来



透过大门栅栏在院内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这里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19:15 编辑

    从肥西林场(张新圩)推车回到公路边,根据手机导航指引,又往回骑行百米右转,沿张新圩南面的一条小路骑行。这时才发现圩子这边的围墙多处都已倒塌。一位正在菜地干活姓陆的村民告诉我,这边多处都能进入圩子内部。不过里面多年没有人住了,他们当地人也不敢轻易进到里面去。听陆大哥这么一说,我一个人就更不敢冒险进去了。


有村民在围墙边干活




沿小路走过去
村民姓陆,同他交流了一会。他说的张新圩情况基本上与百度上说的差不多。问及这里是否也要修复开发,他说前段时间文物部门的人来过好几次了,具体何时修复不得而知。
他指着路边的石板路,说这是圩子里仅有的一些老物件,**的时候许多东西都遭盗窃破坏了。

他说石板中间的沟槽,是以前佃户交粮的独轮车碾压的
按陆大哥手指方向,从圩沟前面的那座桥上可以进入圩子里面。可我一个人没这个胆量呀
告别陆大哥,赶紧原路返回继续骑行

围观欣赏美景

谢谢张总鼓励!
本帖最后由 575522017 于 2024-4-26 19:29 编辑

    离开张新圩,基本上是一口气骑到了铭传故里刘老圩。

    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肥西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化之父”。

    在肥西四大圩堡中,刘铭传的故居刘老圩是轮廓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圩子。刘老圩建于清同治七年,是刘铭传在剿捻后,第二次回故乡时择地兴建的,位于肥西大潜山下,坐东朝西,占地100多亩,整个庄园建设前前后后持续了10年之久。

    刘老圩的修建是刘铭传亲自督修的,他将这座庄园题名为“大潜山房”。圩子面对大潜山,圩基包括水面占地近百亩。建圩时四面挖壕沟取土垫圩地基,西面挖土烧砖瓦形成蓄水大堰,就近小团山上取石料兴建而成。

    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以前,这里都驻有兵勇保护圩子。

    故居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高大挺拔。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后来被刘铭传带回合肥栽种。

    刘老圩我来过多次了。今天首先进游客中心取了一张《铭传故里》宣传彩页,并询问这里的纪念馆情况。工作人员说纪念馆的东西全搬到新馆那边去了。于是,我在这里简单转了一下就直接导航去了3公里外的刘铭传纪念馆。

沿南聚路骑行约7公里,到了铭传乡
随后沿半金路骑行5公里,到了目的地刘老圩



以前的刘铭传纪念馆
肥西山南小学组织的研学游活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