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门峡黄河大坝库区68年的马家河底古村,是否该被唤醒?—古村之前世&马家人物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结缘“马家河底”源于 2023年12月9日寻访山后村时从一位郭姓师傅讲述中不经意滑落而出:……毗邻的建房村是由马家河底老村移民而来。自此之后的日子,“马家河底”便成了挥之不去的念想:马家河底在哪里?为什么要移民?都移往了何处?带着疑问于2024年3月9日10日开启双休走访之行。于2024年3月16日17日4月7日再度走访。这里是三门峡王官到东坡段黄河湿地公园,这里曾经是河底古村的辖属地。你知道因建设三门峡黄河大坝,一个古村庄从此在三门峡永远消失的真实故事呢?你知道因建设三门峡黄河大坝整村移民之艰辛历程吗?你知道马家河底古村之前世&今生吗?什么是移民精神?那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那是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那是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那是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致敬:为建设三门峡黄河第一坝整村移民的马家河底人。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4-29 08:34 编辑


照片是马挪庄老师家的大门。2024年3月16日是继3月9日10日后第三次出发搜集补充细节信息资料,原本要找的是西河底小村一面之交的马太祥老师,机缘巧合的是一位女老乡得知我的意图,直接把我引荐给了另一位马姓老师即马挪庄老师(16639887303。在西河底马挪庄老师小院几个小时面对面的交流请教,如“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呵呵,人生一愿,最该有个小院。世间如何吵嚷,一方院门闭上,就是最珍惜的栖息地。院子不必大,只需盛满这让人留恋的烟火气;院子不必大,但可滋生对古村的眷恋;院子不必大,足以让时间和文字在老庭院里厮磨,也许这正是文化存在极温暖的方式。滚滚红尘,人讲人缘,物讲物缘,缘来缘去,捂好一份心情在方寸之间想象天空的生活。小院一番倾听,灵魂深处荡起的是层层涟漪,曾经河底古村的地理位置、各姓氏族人居住分布、老村庙宇建筑等等,渐次明朗。其实啊,无论脚步走多远,灵魂的烙印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多少古村落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马老师这样的乡贤级人物,柴草味的炊烟方才依然在偏远山村的粗茶淡饭里生生不息,古村文化方才葳蕤繁祉源远流长。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4-27 15:47 编辑


经了解得知,河底村马家家谱早已在那个特殊年代散失匿迹,古村的过往与马家人物关系等,从上世纪未至今主要通过多位村中老先生回忆,口述方式传承,由村中乡贤级人物马挪庄(13939811897)老师悉心笔录。马家河底古村概况。陕州城(今陕州公园)东约15公里,今黄河三门峡大坝西去8.5公里至再西10.5公里之间的北部有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凹地,也即现在的白天鹅自然湿地保护区,它曾经是逾千人之口的古村落,为了当年黄河第一坝的建设整村移民,如今的它已沉睡于三门峡黄河大坝库区68年,它的名字应该永远铭记——马家河底。       它南依黄土高坡自东向西毗邻有东坡村,西坡村,以及1963年移民返乡新成立的东河底村(原马家河底村干草岭北边),西河底村(原马家河底村孙家坡平)。山坡地高出凹地垂直距离达60米至80米之间。东去有窑头村,小安村,大安村,史家滩。西面有王官村,酬子坡村,褚家崖(现统称为新兴村),会兴镇会兴渡口,上村,向阳,后川,再到陕州城(现今陕州公园),原本这也是一条黄河岸边的古道。马家河底古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三面环山北临黄河,河对岸从东往西依次排列的东延、西延、枣沟村、马沙涧,新湖村、茅津渡口、平陆县城。其中的马沙涧由明洪武年间同时移民过来马家河底的马家四兄弟排行老三的马让后又迁移居住。东南方位山根有四个泉眼,泉水可浇灌刘家一千多亩土地和生活用水 ;往西有龙泉寺、半山腰有白衣阁;依次有甘口沟,九龙泉,小南坡、大南坡、甘草岭;再往西有风凰台,它是村中东头与西头结合部位。古人传言此地落过风凰之后就叫风凰台。凤凰台历史悠久使后人向往的地方,站在风凰台能看到全村景貌,还可瞭望黄河至河对岸全貌。 西北角有后庙其遗址庙基今清晰可见,后地大沙滩;从西北门进村有关爷庙,小庙;村北正中部有马王庙 ;从东大门沿东大街进村北边有禹王庙,奶奶庙;村正东一百米处有五棵古槐。南半山处有寒窗孺子住过的窑洞。 村中有一条通往东西方向的古道。本村是会兴以东几十里第一大村庄。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4-29 16:37 编辑


马家河底村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至1405年间)从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本地。 迁来第一大姓是党姓,耕种土地为村南边山坡上五百多亩地的干草岭一带,现如今东河底村周围。迁移第二大姓是马姓,耕种土地是村西高处六百多亩地,因其位于村西边且土地平整所以人称西坡平(西滑平),还有西坡平南边的孙家坡平,东西南埝等,即现在的西河底村周边,直到马坡村北边山根儿。第三大姓是刘姓,没有土地耕种,只能委身于龙泉寺以北的一千多亩尖草滩。民间传说有:党家平(党家来的早,居东占用最好的平整土地即甘草岭),马家坡(马家稍后移民而至,居西占用的是西坡平及其周边大量的土地),刘家落户蒹草窝(刘家来的迟,只能委身于没人要的草丛地)。但是刘家得益于尖草窝多处天然古泉水的滋养,后到的刘家人口增长迅速,以至于成了古村第一大姓。在过往的冗长岁月里,各姓氏各有自己的祠堂,各自祭奠自己的祖先,各自处置自己的家族事物。多姓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解放后河底乡人民zf就设置在刘家四门祠堂直到大迁移,那时没有会兴乡和高庙乡,现在高庙乡和会兴乡的地盘都是河底乡人民zf管辖。马家河底村迁移时共有土地近五千亩,各种大小庙院十座,村中有老槐树十多棵,每年有各种庙会十几次,农历六月初六女婿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现如今共有两千多口人,其中东河底村有三百多口人,西河底五百多口人,建房村七百多口人,野鹿村五百多口人。另外还有住窑头村,东坡村,马坡村,王官村,酬坡村,山后村,李家坡村,交口村,槐村洼村,灵宝、平陆等地三百多口人。

禹王庙座落在马家河底最东头正街北侧,座北向南占地面积六亩。此庙是为马家河底祈求平安,风调雨顺而修建,庙院有厢房三十间,排列在东西两侧,门口排列下房十间,进庙门右边有一个大戏楼子与庙院正殿斜位而应,正殿有大上房十二间房高三丈多,上房高出两相房一丈开外,庙院内共有大小房子五十二间,门右边戏楼东有奶奶庙,面积不大但建造讲究精致。大殿供奉禹王爷,四海龙王,两侧有十八罗汉,老关爷。东边厢房十五间,敬各路神仙,财神爷,土地爷,紧靠门面房右侧和奶奶庙相邻。西边相房十五间有二郎爷,山神爷,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如来佛祖。每逢初一和十五全村人都要到禹王庙进香火,祈求禹王爷和各路神仙即龙王能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好年景。每逢村里唱大戏,都会邀请有名望的戏班子到禹王庙大戏连唱三天,其场面声势浩大热烈喜庆,撩拨的那些个生意人手忙脚不乱心花怒放。禹王庙经年不息的旺盛香火,似乎有影响到了对面南山的白衣阁。据老人们回忆传说,没有禹王庙之前白衣阁有近一百个和尚之多,时常干扰到百姓,于是乎村里有名望的人就请阴阳先生看个明白给个说法,自此便有了这禹王庙,随着时光的流淌,白衣阁里的和尚是走的走,亡的亡,村中百姓方得相安无事。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4-27 08:46 编辑


马家河底古村的故事源远流长,村上多富庶人家,重视读书,制有学堂和武学堂,多识文断字文儒雅士。尽管马家老族谱已散失在那个特殊年代,但其人物故事却层出不穷。至洪洞迁移过来到大移民时全村中有过御前侍卫正三品官员,正四品官员,七品官员等,民国时期侍从主任,河南省教育庭庭长,解放后**高层**。还有上过延安抗大的中高层**,处级**十多名,科级**不计其数。有参加远征军的,有打过台儿庄战役的,还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等等。各姓氏人物层出不穷。接下来聊的河底村马英杰先生的故事那便是足够的传奇。马英杰,河底村西头马氏家祖大门第十八世人。坐北面南标准型坎宅巽门大院位于高圪垯上。有子二长子马兴汉,又名马契卧,字[size=18.6667px]挽波,民国时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多年。次子马成汉,字砚波,民国时曾担任蒋介石侍从主任多年。马英杰生于公元1887年(丁亥年)农历六月初六,故于公元1964年底,是马家河底村开明人士,老百姓喜爱有加。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六)是马老六十大寿的日子,全村不论东头,西头不分姓氏以及周边村子的亲朋好友纷纷来为其祝寿。据不完全统计当天酒席近二百桌,可谓场面之壮观人数之众多。话说当天正当午接待客人繁忙时间,突然从外地来了六个讨饭的,他们衣着破烂,有的肩扛着哒子,有的手拿着棍子,这六个人从村边的小卖部买了鞭炮,在门口噼里啪啦一阵响后,要讨顿饭吃,管事人看到这般情境不由分说立即派人轰赶他们走开,不准进入院子。当时的总管刘庚晨说稍等一下,并及时把此事禀报马英杰老人,马老急忙传话刘庚晨把他们迎进家中。马先生说:来者都是客,当以礼相迎,并安排管事人给六个讨饭人上了一桌酒席,还亲自与六位讨饭人围桌相坐一起吃饭。临了又给他们每人装了一嗒子的白面馒头,让他们路上备用。距离1947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六马英杰先生生日后正好一个月即194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六那个夜晚和次日即8月23日拂晓,你知道河底古村这里经历了怎样一场“破釜沉舟”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吗?1947年8月22日夜晚至23日拂晓,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和第三十八军等组成的陈(赓)谢(富治)兵团,在晋南平陆和豫北济源之间的沿河渡口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豫西的帷幕。

1947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处于巨大变化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具备了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条件。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其中,国民党军集中34个旅共 25万人,由南、西、北三面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延安的形势异常严峻。针对蒋介石集团的兵力部署,中共中央果断实行“中央突破”的方针,并迅速作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即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及特纵组成一个兵团,在豫皖苏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和第38军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敌。两翼牵制即以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由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组成的东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海边。小河会议强调明确战略进攻主要突击方向是中原,并作出新的部署: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并以大别山为依托,纵横江淮河汉之间,威胁南京、武汉;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突入豫东,依托山东作战;陈赓兵团则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之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三路大军密切配合,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人民军队在国内战争中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局面由此结束,全国性的战略进攻由此开始。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