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构池亭,环植竹木,堆“九狮一象”假山。清康 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这次献书,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然而,通过此次献书事件,天一阁被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和样板,皇家藏书楼,即四库七阁均仿天一阁建造。清道 光九年(1829年),范氏故居重建。清道 光二十一年(1841年), 宁波 府城鸦片战争爆发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至 清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清 咸丰 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 宁波 ,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民国三年(1914年),天一阁书籍被盗运往 上海 ,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场强台风对天一阁楼宇造成重大损害,成立了以冯孟颛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募捐、规划、修缮、迁建、扩充。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性质进入公私共管时期,为在新 中国 建国后由国有公管准备了良好的过渡。民国二十二年—二十五年(1933年—1936年),范氏后人在修葺天一阁的同时,又在假山上增设兰亭,移原府学中的尊经阁于宝书楼之后,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 宁波 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 宁波 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 浙江 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运回阁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日至3日,天一阁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1959年,在天一阁东南面一片荒地上,修建道路,移建2座石亭,且于林间置以市郊觅得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后又搜得碑石数十方,嵌入新筑围墙上,东园初具规模。1981年,在天一阁后侧之 西北 角建天一阁新书库。1982年—1986年,天一阁扩建东园,移建清末硬山式和歇山式木结构平屋各一幢。挖地成池,堆土成山。1994年,秦氏支祠修复原貌,归属天一阁。1994年—1995年,抱经楼和水北阁先后迁入天一阁南园。2010年,天一阁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天一阁博物院
天一阁本身比较珍贵的砖雕就是进了大门,过了范家人住的宅院,两边墙上的这两幅,一副中间是代表古代文人生活追求的渔樵耕读图,两边是代表 长寿 的松树和仙鹤组成的松鹤图和代表财运官祿的梅花鹿
一边墙上的九条麒麟代表的是家族人才辈出,好运不断,长久繁荣的寓意。麒麟在古代有平 安吉 祥,多财富贵、多子多福、才高八斗的寓意。
天一阁内的小假山
明代万历年间的石亭,原先是墓前的祭亭,屋顶已毁,1959年迁建到这里。介绍见下图。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骗得书圣王羲之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后,让当时精于书法的几位大臣来临摹,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已经看不到了(也许陪葬了唐昭陵)虞世南是 宁波 余姚 人。
天一阁的园林以东园最大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园林景观设计相比 苏州 一些名园显得一般。
明朝永乐年间 宁波 知府立的一块碑,上面的内容是明太祖朱元璋给 曲阜 孔庙的诏书,内容是1368年朱元璋祭祀孔子的祭文。应该是从 宁波 境内一处文庙迁建到天一阁的,碑帽已经被破坏不存在了。
这座造型朴素的二层楼就是天一阁的中心建筑,天一阁藏书楼,也叫宝书楼。他是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是 中国 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 东明 , 浙江 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其子大冲续有增藏。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天一阁用于藏书。阁名灵感来自 江西 龙虎山的元代揭傒斯所作《龙虎山天一池记》石碑,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文字意思是天数为一,它生成了水;地数为六,它承载着天上下来的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带有五行生水,以水克火之意。阁两层,6开间暗和地六成之,硬山顶。上层不分间,隔以书橱,下层分为6间。前凿一池,称天一池,阁楼两侧有封火山墙。天一阁在防火措施上“煞费苦心”范钦在藏书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取名“天一池”,用作消防水池,池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灭火。为了防止因生活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危及藏书楼,范钦将藏书区与生活区分成两个区域,前后错位,形成既相连又分隔的两个独立防火分区。藏书楼整体结构为两层砖木结构。范钦采用“木结构不外露”的手段解决木构件可燃的问题。天一阁四周的墙体均为砖墙,两头山墙封闭外露的梁柱并高出屋面一尺许。楼下地面铺设水磨方砖,屋面盖瓦铺砖。天一阁除了门、窗外,木结构基本上被不燃的砖瓦所保护。为了杜绝一切火源带入藏书楼,范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烟酒切忌登楼”。清代乾隆年间官方为收藏《四库全书》修的文渊、文澜等七座藏书楼皆仿天一阁修建。其实天一阁及阁内的藏书能保存到今天主要还是靠历代守护人的认真谨慎的守护。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阁前的天一池周围修建了园林。假山凸出的部分像一头大象和九头 狮子 。范家的家教家风很好,其后代应该受到藏书的熏陶,重视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眼界和能力都得到锻炼,所以才能保持长久的富贵,渡过多次战乱危机。之前我到 苏州 、 南京 、 扬州 、 上海 很多园林的主人或者因为政治失势、改朝换代或者因为子孙后代肆意挥霍,染上不良嗜好坐吃山空,大部分难以长久保住祖上的产业。
天一阁对面的假山,上去的路被拦上了,今天一般游客难以以最佳角度拍摄天一阁全貌。宝书楼本身重视的是实用功能和藏书的文化内涵,而不用精美的雕刻来装饰。虽然外观普通,但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其实这种观感也能启发后人。要重视培养一个人精神世界,提升一个人内在的本事和涵养。这是教育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不要让子孙后代重视奢华的生活,靠对外显摆来求得认可。要让子孙明白,要一生重视学习,不停锻炼提高自己的内在,保持自律的意识,要以有智慧 和美 德为荣,而不要和人攀比物质条件或挥霍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空虚的内心。子孙后代有能力有修养就容易守住祖上的产业并发扬光大。富人的后代只顾纵欲享乐,爱慕虚荣忽视内在能力涵养的培养绝对是在败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即使没有把财富败光也很难长期经受住市场和行业周期的考验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重大变故。
天一阁的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 和平 静之感。
介绍天一阁的历史和创建人范钦的展板
天一阁收藏的明代地方志极其丰富
范钦手书的作品
托乎拉苏-赛里木湖山脊线
南天山北线穿越记
喀班巴依峰环线-探路行
五一柬泰热浪游记
扎尕那冒雪狂奔
尼色俄山脊新线路临时搭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