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就是爱玩安徽 于 2024-5-25 14:18 编辑
安徽 省在全国没有存在感, 安徽 一部分地区以外的人对 安徽 很少有全面的基本了解,就算 中国 地名大会的参赛选手对 安徽 也不太了解,每当选手答出我眼中 安徽 的浅层面问题或 安徽 人都知道的常识问题时,大部分情况下,大多数选手还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外省人对 安徽 的正确认知仅局限在 徽州 文化、 黄山 、西递、宏村、九华山、 天柱 山、 黄梅 戏、朱元璋等浅层面上,这种认知在地域上和时间上都有局限性。那种认为 安徽 旅游景点大都在 徽州 ,文化底蕴大半都在 皖南 的说法也是大错特错。 江苏 省内还是错误认知 安徽 的重灾区,很多 江苏 人对 安徽 一知半解,偏于近代,将清朝以前在 安徽 无突出地位和近代以前只是 安徽 比较 富裕 的普通县城的 安庆 和 芜湖 当作 安徽 省内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排名前列的城市。同时 徽州 是 安徽 文化中心论者也只看到了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情况。那些不懂历史的人因为 安徽 省名就认为 安庆 和 徽州 在 安徽 古代最重要,这是错误的说法。我得告诉读者,作者在写以下文字时并不偏向 安徽 任何一座城市,那种像沪宁杭地区很多人一样认为作者贬低某一地区,抬高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市的,并不是正确的态度。
安徽各地主要旅游资源
合肥 : 三河 古镇、中庙姥山岛景区、紫微洞景区、三国遗址公园、长临河景区(长临河古镇、六家畈、红石咀公园、黑石咀、四顶山等)、半汤景区(温泉、老街、三瓜公社、郁金香高地)、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庐江 汤池景区(汤池镇境内的所有景点,如汤池温泉、三冲巢湖源、白马岭)、 安徽 省博物馆新馆、银 屏山 、包公镇(包公故里文化园、几座古祠堂)、石塘镇景点(浮槎山和古几座祠堂)、黄麓镇景点(洪家疃、 芦溪 湿地等)、烔炀镇景点(烔炀古镇、李克农故居等)、矾山镇景点(矾山老街、洪氏宗祠、姚氏围楼、古矾矿遗址等)、阳家墩景区, 肥西 刘铭传故居、刘园、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其次是看点不高但比较有名的天鹅湖、包公园、李鸿章故居、逍遥津、明珠广场,还有源泉徽文化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安徽 名人馆、 安徽 创新馆、 肥东 博物馆、巢湖博物馆( 合肥 景点主要在远郊区和乡镇,四区五县范围内有普通公园等级以上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500多处(一座山和一个古镇、古村算一处),每个乡镇游景点少则2、3处。多则10多处, 比如 三河 古镇景区算一处景点,但内部的可以深入参观景点有十几处。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合肥 在网上的最全面攻略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合肥 在网上的最全面攻略
黄山 : 黄山 、西递、宏村、 徽州 古城(徽商大宅院、 徽州 历史博物馆、 徽州 府衙、斗山街和打箍井街、渔梁坝、许国石坊强烈推荐)、齐云山、呈坎、 唐模 、许村、雄村、 祁门 牯牛降、 黟县 南屏、翡翠谷、阳产土楼、历溪、古城岩、 潜口 民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西溪南、 徽州 文化博物馆、 屏山 、关麓、卢村、 塔川 、昌溪、碧山( 黄山 是 安徽 优质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也是每个乡镇都有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
https://www.mafengwo.cn/i/3012788.html 这篇涵盖 徽州 和 黄山 大多数主要景点,包括 黄山 、西递、宏村、 徽州 古城、齐云山、牯牛降、各主要古村落等在内
https://www.mafengwo.cn/i/18596245.html 歙县 的最知名景点建议看这篇,还有更多 歙县 景区如阳产土楼鲍家庄等等可以关注我的其他 歙县 游记
亳州 :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北关街、曹氏家族墓
https://www.mafengwo.cn/i/23511991.html 亳州 景点见这篇
阜阳 :八里河、尤家花园、明 清苑 、程文炳故居、颍州西湖
https://www.mafengwo.cn/i/23509445.html 阜阳 景点见这篇
宿州 :皇藏峪
淮北 :临涣古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淮北 汉画像石博物馆
蚌埠 :汤和墓、湖上升明月博览园
淮南 : 寿县 古城(楚文化博物馆和古城墙必须要去)、茅仙洞、八公山、焦岗湖、安丰塘
https://www.mafengwo.cn/i/21502813.html 淮南 最主要的景点 寿县 古城的游记见这里(还有其他 淮南 游记)
滁州 :琅琊山、 凤阳 明皇陵、韭仙洞、狼巷迷谷、明中都鼓楼、 凤阳 博物馆、 全椒 吴敬梓故居
https://www.mafengwo.cn/i/6765317.html 滁州 和 全椒 县景点
https://www.mafengwo.cn/i/12314182.html 凤阳 县景点
六安 :天堂寨、万佛湖、皖西大裂谷、马鬃岭、大别山石窟、东石笋、燕子河大峡谷、毛坦厂古镇、 六安 市区的南北二塔和皋陶墓、李家圩地主庄园、霍山文庙、铜锣寨、梅山水库
https://www.mafengwo.cn/i/6724751.html 六安 5A景区之一的 舒城 县万佛湖的介绍
安庆 : 天柱 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牌古镇、孔城老街、三祖寺、迎江寺振风塔、世太史第、 桐城 文庙、龙眠山、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小孤山、鹞落坪、大别山彩虹瀑布、司空山、妙道山、巨石山
https://www.mafengwo.cn/i/17083693.html 安庆 城区景点
https://www.mafengwo.cn/i/17072668.html 天柱 山所在地 ,南宋以前 安庆 地区行政中心 潜山 的景点
芜湖 :方特欢乐世界、 芜湖 古城(很小,景点很少)、鸠兹古镇(完全 新建 )、 芜湖 天主教堂、 芜湖 海关大楼、西河古镇、丫山、马仁奇峰、 无为 泊山洞、 无为 开城古镇、 无为 黄雒古镇
https://www.mafengwo.cn/i/22991755.html 芜湖 景点见这篇
马鞍山 :采石矶、 当涂 两座古塔、李白墓、朱然墓、 和县 (陋室、镇淮楼、两座古塔、 和县 文庙)、 和县 霸王祠、香泉、鸡笼山、 含山 运漕古镇、凌家滩遗址、古昭关、褒禅山华阳洞
https://www.mafengwo.cn/i/9517877.html 马鞍山 市区、 当涂 县、 和县 景点
铜陵 : 枞阳 浮山、大通古镇
池州 :九华山、 石台 牯牛降、大王洞、杏花村、 蓬莱 仙洞、东流古镇、南溪古寨
宣城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 绩溪 龙川 、上庄、太极湖村、鄣山大峡谷、孔灵浧坡庄园、紫园、 绩溪 三雕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 查济 村、黄田、章渡镇、桃花潭、江村、太极洞
https://www.mafengwo.cn/i/7964595.html 绩溪 县最知名景点
先说结论,历史盲和伪装文化人的半吊子,以及竭力想无视历史做抵赖的网痞可以先看结论,质疑的话,结论后有一些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典籍的截图,证明结论,当然真相也不是历史盲看得懂的,证据链中还引入汉隋唐宋清安徽省外大城市历史数据作为对比。从中也可看出有些城市一直被低估,而有些现在实力很强的城市在一些历史时代还不如几乎人人都瞧不起的一些省会
历史时期安徽第一大城的变迁
安徽 的文明进程开始于皖
西北 ,在春秋晚期,随着州来国和蔡国先后在
寿县 定都,
淮南 市
寿县 开始在
安徽 各地中脱颖而出,地位重要起来。到了战国时代,寿春(
寿县 )不仅通过淮河联通淮河上下游,还向北通过淮河支流颖水和魏国开凿的鸿沟运河,连接济水和黄河,南面通过东淝河的水运,经过庐(
合肥 )中转通过长江支流南淝河、巢湖和裕溪河的前身濡须水沟通长江及其支流,发展为一个水运枢纽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楚国在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后寿春的城市人口达到了20万。寿春是当时除了
山东 以外的华东地区加上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汉代
寿县 仍然是全国十六个主要商业城市之一,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的是作为江淮水运物
资中 转站的
合肥 。
合肥 也是《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的汉代16个商业都会之一。如果加上北方化但在秦岭以南的
南阳 ,汉代南方7个
大城 市是
成都 、宛(
南阳 )、
江陵 (
荆州 )、寿春(
寿县 )、吴(
苏州 )、
合肥 、
番禺 (
广州 )。汉代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和
合肥 的重要城市还有舒(
庐江 柯坦城池村)、历阳(
和县 )、谯(
亳州 )、宛陵(
宣城 宣州区)等。
寿县 在春秋到唐代是
安徽 境内最大的城市,汉朝到唐代以前
安徽 仅次于
寿县 的第二
大城 市是汉代的
合肥 ,三国时期的
亳州 ,(两晋南北朝到隋时期不明),唐代的
宣城 。而晋代到唐代,
合肥 也一直是
安徽 境内的州治所之一。两晋南北朝到隋代,
安徽 长期为州郡治所的城市有
寿县 、
合肥 、
亳州 、
阜阳 、
宣城 、
潜山 。其中又以
寿县 、
合肥 、
宣城 三城为州郡治所时间最长。(这一时期只有
寿县 和
宣城 一直是州郡治所)唐代的庐州在
安徽 排名第三位。
五代十国后期庐州(
合肥 )因杨吴的大力经营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超过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战乱破坏的寿州(
寿县 )和宣州(
宣城 )发展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宋代庐州的商税、酒税等税收居
安徽 第一位,城市人口和城墙内空间也居
安徽 各城第一位。宋代庐州的经济之指标也超过宋代
江宁 府(
南京 )。宋真宗时代
淮南 道设置了2名主管经济大权的转运使,其一就驻庐州办公到了北宋时期或南宋初年,
淮南 西路的治所也就是当时
安徽 境内唯一个一级行政区的治所从寿州迁到了庐州
合肥 ,
合肥 作为
淮南 西路、庐州、
合肥 县三级行政区治所,取得了行政中心地位。
徽州 (治所
歙县 )的经济文化经过北宋时期的积累随着南宋定都
杭州 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而发展起来,在南宋时期的
安徽 ,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庐州,而手工业发展水平居
安徽 之首。原本是中古以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市的
寿县 ,因南宋和金元的战争,更加严重是南宋以后淮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在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后,成为
安徽 经济落后地区。在元明时期,
安徽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省级行政中心,元代的
开封 和
杭州 ,明代的
南京 是管辖
安徽 地区的行省省会。除了明初
凤阳 在
安徽 各城中人口最多以外,庐州
合肥 是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
安徽 长江岸边的皖江城市群除了
马鞍山 在南宋末年全部完成建城,而在明朝中后期成形。明朝中后期
安庆 、
芜湖 和五代时期最先发展为州府的
当涂 一起成为皖江地区的三个重要城市。
安庆 在1260年建城,同时取代了之前
潜山 的
安庆 地区行政中心地位,明代后期的
安庆 府人均进士已仅次与
徽州 ,1667年
安徽 建省,因这一政区全称由十三个府州从南向北的先后顺序排列,安、徽二字居首,且都带有安定,服从王朝治理(安定和绳索)美好寓意,一说
安庆 和
徽州 地位重要(清代书籍还没有这种说法)因此清朝命名为
安徽 省。清朝初年,因
安徽 内部经济文化民俗差异巨大,明代以前,
淮北 、江淮和
江南 从未隶属同一一级行政区,自楚都寿春之后内部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唯一的zz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安徽 省会定在哪里被朝廷长期争议,
安徽 省一级衙门在清初常驻
南京 办公。清代时的1760年,乾隆因
安庆 城控扼长江中下游,且城四周有群山和险关,选定
安庆 府
怀宁 县(元明清府县治所都在
安庆 城)为
安徽 省会,
安庆 成为
安徽 省会,成为
安徽 zz中心,
安庆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居当时
安徽 前列,不过清代
安庆 的城墙内空间在省内排在庐州
合肥 、
寿县 之后,面积不及庐州城
合肥 一半,清代
安庆 城又没有清末以前的城市人口数字,加上嘉庆道光年间,屡有建议迁省会于庐州
合肥 的记载。当时
安徽 的第一
大城 是否是
安庆 是可疑的。
安庆 和
合肥 都有可能是清朝鸦片战争前乃至太平天国运动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
安庆 作为清代
安徽 省会先天存在不足,如其人均进士数清代少于
徽州 和和州,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3位,清代
安庆 府附郭县
怀宁 县的进士人数和人均进士数均少于庐州府附郭县
合肥 。
安庆 人均赋税在清代
安徽 在
徽州 、太平、庐州、
宁国 、
凤阳 等府之后,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6位。
清末1876年
芜湖 开埠,迅速发展成为近代
安徽 境内第一大工商业都市,工商业产值和城市人口是清末民国时期的
安徽 第一。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本来只是
凤阳 一个镇的
蚌埠 在
安徽 崛起,迅速发展为
安徽 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并且在日伪时期还做过
安徽 省会,1947年又成为
安徽 解放前唯一一个设市的城市。虽然因
安庆 是省会的原因,清末
安庆 的近代化在
安徽 开始得最早,甚至开创过一些
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但因为缺乏经济驱动和清末zz腐败,
安庆 的近代化和
芜湖 相比速度缓慢,民国时期
安庆 城城市规模和工商业产值仅居
安徽 第三位,在抗战爆发前仅为
安徽 的行政中心和司法和文教中心。1938年因为日军进攻
安徽 ,
安徽 省会临时迁往立煌(
金寨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安徽 省会正式迁到了
合肥 。
合肥 在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仅居
安徽 第4位,且城建在民国时期横向对比极为薄弱,城市规模仅为三、四线城市,城市人口仅为国内60多位,这也是汉代和隋朝以后合
肥城 市地位的最低点,但是如果以清朝中期的标准,清朝中期庐州
合肥 的城市规模和城建则属中等省会的等级。
合肥 在1950年代末成为
安徽 第一
大城 ,现在在
安徽 的优势相比其他
安徽 城市已经十分明显。
从历史长度和全部历史时期的总体历史地位和行政等级,古建筑和地下文物数,名人的数量和影响力、史料丰富程度、拥有独立地域文化区且是庐州文化区中心的角度,
合肥 在这些方面都大大超过
安庆 、
芜湖 和
蚌埠 。
徽州 黄山 在古建筑、传统手工艺、传世文物数、明清文书档案数、明清文化名人、地域文化发展水平上超过
合肥 ,但
徽州 地处
皖南 山区,且地理位置偏居
安徽 南端,人口又太少,虽然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优势,却并不适合建成
大城 市,也没有足够的承载大规模产业的土地空间,交通建设成本高。因此
合肥 作为省会是合理的。
某局发的文章将 安徽 的两个真正的暴发户说成是文化底蕴最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我就随便找了几个证据来说明他们的论点。
基于近代以前历史的横向对比
芜湖在近代以前的历史地位

芜湖历史上长期是宣城宣州区、
南京或当涂县为治所的郡、州、府管辖的一个普通县或者当涂县辖镇。西汉前109年建县,南北朝时期县取消并入当涂县,五代十国南唐时第二次设县。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到清末一直为以当涂县为治所的太平州和太平府管辖下的普通县城。民国北洋时期实行省县两级政区制度,1927-1949年实行,省直管市、县,大城市城区设立市的制度,市不辖县的制度,从那时起府那样的二级政区治所才开始和县治所分离,芜湖是1949年解放后才设市。建市后芜湖县、城分离,芜湖县城迁往湾沚。
史盲和过去共和国错误地理教科书中“没有文化底蕴”的“小县城”合肥,庐州府。
https://baike.so.com/doc/4826680-5043430.html安徽。注意开头文字:安徽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 境内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
https://baike.so.com/doc/24368997-25185965.html庐州文化,当然关于合肥的百科都做得不好。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州文化是安徽和徽州徽文化一样的区别于东南西北相邻地区的地域文化。
https://baike.so.com/doc/6014845-6227833.html庐州百科词条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这篇是鄙人写的合肥的介绍,不相信的可以搜索,本人也提供了大量证据,置疑景点是否存在,
图片是否是假的也请看里面的链接和搜索。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这两篇合肥 精华游记里有景区官网,景点电话,景点地址和其他网友写的游记链接可以当证据验证真假。这两个大游记里有我写的其他景点小游记的链接。 合肥还有庐剧和 巢湖 民歌,我写的 合肥目的地的游记里还有几十首 合肥有关的乐曲和民歌。
“安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安庆

不懂历史的史盲和伪装文化人的半吊子所认为的“安徽 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安庆 , 安庆 景点和介绍请看这篇
http://www.mafengwo.cn/i/17083693.html 安庆 游记。1260年建城。历史短到不足千年
基于城内空间的比较
明清 安徽 重要城市的城墙同一比例尺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南宋1169年定型的庐州府城,也就是合 肥城 ,是当时 安徽 第一 大城 。
https://www.mafengwo.cn/i/12139794.html 这篇游记里有《 中国 历史地图册》里的历史地图和标注 安徽 一些城市古城区范围的的电子地图


可以从地图上搜下,合肥城市起源于西周,文献记载的西周、春秋古庐子国国都,两汉时期为《史记 货殖列传》和《汉书 地理志》提到的全国16大城市之一。但因为离当时汉代十大城市之一的寿春(淮南寿县)近,而隶属于寿春为治所的
九江郡。司马迁:“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200-208年为曹操
扬州州治,南北朝时期也为行政多变的几个州、郡治所。隋代到1912年一直为庐州、庐州路、庐州府治,1128-1276年为相当于南宋省一级政区的淮南西路治所,合肥是汉代和隋唐时期城市规模的经济文化仅次于寿春寿县的安徽第二大城市,唐末和五代十国初期经济文化发展超过寿县,成为安徽第一大城市,五代十国末期因为战乱破坏少,超过扬州、
淮安成为江淮地区第一大城市,998年增设第二名淮南转运使于合肥。这是南宋1169年扩建后到1949年合肥老城区的范围,合肥环城马路以内,面积5.6平方公里。合肥是安徽五代十国到南宋末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赋税最高,商业最繁荣。规模最大的城市,元以后衰落,1364-1371年朱元璋攻下庐州后曾短暂设江淮行省,以庐州合肥为省会,民国为合肥西周以来城市地位衰落的最低点,但合肥作为安徽最大城市的地位至少保持到明朝末年甚至可能是清朝太平天国以前。清嘉庆时期安庆府桐城县人姚鼐“庐州居江、淮之间,湖山环汇,最为雄郡。余尝谓国家因明季旧制,临江建安徽省治,官府建牙,官舍吏廨,成立百余年,不可猝移耳。若以地势宽平,原显雄厚,控扼南北之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衙),未有宜于合肥者也。”清嘉庆安徽巡抚阿林保“太史公叙天下地势,于江淮之间独举合肥。今千年间,山水变迁,昔太史公所云‘受南北潮’者已不复见;独其居江淮间,殷盛阔大,包举湖山,卓为巨邑,则今犹古也”。是安徽近代以前城市面积仅次于战国到汉代寿春城和未建成完工的明洪武时期修建又烂尾的明中都凤阳城的古城,1853-1862清安徽省会,1945-1949民国安徽省会,1952年至今安徽省会。

清代扩建后直到民国安庆城区的范围。东至宜城路,南至大堤路,西至德宽路,北到菱
湖南路,面积2.6平方公里。安庆1260年建城,从1260年起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所,明朝崇祯年间的1638年设操江巡抚于安庆,zz地位提升,1760年经过几年争论后定安徽省会于安庆,1760-1853年 ,1862-1911年清朝安徽省会,1853-1861年太平天国安徽省会,1911-1938年民国安徽省会。1949年1-3月民国安徽临时省会,安庆城市人口明末约2万人,1861年被长期围困后,湘军破城时有城市人口3万多人,1898年7万人,1936年12.8万人,1949年7万人,1950年10万人。1912年撤安庆府,保留怀宁县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曾短暂设市,但不仅因安庆城市人口达不到20万人口这一设市的城市规模而恢复怀宁县。解放后建市,并将怀宁县治先后迁往石牌和高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e6b190101abvp.html引用一篇安庆人写的客观公正的史料
建国前安庆旧城布局与建设概况
另外你们查历史地图册可以查到,南宋以前安庆地区的行政中心都在潜山县。

[fontArial, "][size15px]庐州府巢县,西周、春秋巢伯国国都,隋至今日主要隶属于以 合肥为治所的庐州、庐州路、庐州府、 合肥市。(庐州、庐州路和庐州府治所一直是合肥)今 合肥 下辖巢湖县级市,当时庐州除了府治所在地 合肥 之外经济比较发达的普通县城的城内空间

明清时的太平府芜湖县的老城厢,在芜湖青弋江北鸡毛山环城东南西北路围合成的范围之内,面积约0.5平方公里,代表着明朝末年的芜湖城市空间,不过清代太平天国前和芜湖开埠以前芜湖的建成区扩出城外,建成区大约是1.3平方公里。明朝中后期芜湖炼钢和刀剪制造以及浆染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明朝时期芜湖建成区一直局限在0.5平方公里空间内,芜湖城市人口在1735年为1.7万,清朝19世纪前期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1850年约3.5-4万.但是自1876年开埠和1882年
镇江米市搬迁到芜湖后芜湖城市迅速发展,到清末民初成为当时安徽第一大城市,1949年城市人口17万。
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18/11/2317/127602846221.html引用芜湖人所写的一篇客观公正的史料
史话芜湖:关于芜湖古城千年变迁史。

宋代到清末的太平州和太平府治 当涂县城,这是它的城墙空间。 采石矶与和县横江渡是战国到明朝中期 安徽最重要的渡江渡口, 安徽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干线都由这两个渡口连接。今天 芜湖和马鞍山江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在五代十国南唐到清末一直在 当涂县。

古徽州府府治,今安徽歙县,徽州文化中心,建县于秦,是徽州最早建立的两个县之一,唐以后为古徽州地域的zz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期的安徽文化发展水平最高和民富最富的县,这是1560年扩建后到1949年徽州府城的大致空间。歙县
http://www.mafengwo.cn/i/18596245.html见这篇游记。

北宋到民国寿县县城的范围,寿县曾经在春秋早期为州来国国都,春秋末年为蔡国国都,前241-223年为楚国最后的国都,楚到到东汉寿春城的外郭,南北长6.2千米,东西宽4.25千米,城郭周长20.9千米,围绕30—40米宽的护城河。城区面积达26.35平方千米,面积超过齐国临淄城,大约相当于今天 寿县 古城墙 内面积的七倍,城市人口超过了20万,这个数字为1950年代以前安徽古代近代城市人口的最大数字。寿春为战国晚期到东汉末年中国十大城市之一。司马迁“”汉魏扬州治所,也是春秋到唐代安徽省内最大、行政地位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它的地下文物居于安徽各地首位,有安徽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博物馆也是安徽收藏珍贵文物数量仅次于安徽博物院的博物馆。
http://www.mafengwo.cn/i/3185694.html寿县介绍见这里
除此之外安徽历史上地位最为重要的城市还有曾为陪都的亳州、凤阳和曾为一级政区治所的宣城与和县。
中国明清时代主要城市的城墙内空间[color#ff9d0]编辑 [color#ff9d0]删除
美国 学者章生道测出的1890年代 中国 城市城墙内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出处:章生道著,马德程译《明清时期 中国 城市的形态》
又名 《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 汉字为府名(
北京 和 南京 除外), 北京 为洪武、建文年间的北平府,永乐以后的顺天府, 南京 为明朝应天府和清朝 江宁 府。括号内为府治所在附郭县名
北京 ( 大兴 、宛平) 60.0(实际上外城南部基本上不是建成区)
南京 ( 江宁 、上元) 41.9 (实际上城市北部和东部建成区较少)
苏州 (吴县、长洲、元和) 14.2 (实际上明晚期到1860年代城外山塘街、枫桥一带为商业街,实际建成区大大超出城墙,太平天国以后大为缩小)
开封 (祥符)13.6 (城市四角方位较空旷)
杭州 (钱塘、仁和)12.6
成都 ( 成都 、华阳) 12.6
西安 (长安、
咸宁 ) 11.8 (建成区实际上在城东略扩出城外1.8平方公里)
太原 ( 阳曲 )8.40
绍兴 (会稽、 山阴 ) 8.30 (城墙内三分之一面积较空旷)
济南 (历城)7.54(明府城3.06,外城7.54,城市空间在城 西和 城南扩出明府城之外)
湖州 (乌程、归安) 6.60 ( 沿城墙内圈空地很多)
武昌 (江夏)6.35 (仅武昌,不包括当时属于汉阳府的汉口、汉阳,武昌西城墙外长江岸边建成区多)
正定 ( 正定 )6.30(城四角方空地很多)
庐州( 合肥 ) 5.60 (城内 西北 杏花公园和 东北 逍遥津非建成区,而城外南面今 芜湖 路大钟楼、稻香楼和城东外坝上街、大小东门对岸、大西门外侧为建成区)
广州 ( 番禺 、 南海 )5.20 (实际上18世纪城市就大大扩出城外,1840年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淮安 ( 山阳 ) 5.20 (城区外河下古镇也是建成区,约7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低)
常州 (武进、阳湖)5.10
福州 (闽县、侯官)5.05
扬州 ( 江都 、甘泉)4.80 (城市在清朝中期大大扩出城北,太平天国以后缩小)
宁夏 ( 宁夏 、宁朔)4.80 (城内较空旷)(今
银川 )
荆州 ( 江陵 )4.50
长沙 ( 长沙 、善化) 4.15
南昌 ( 南昌 、 新建 )3.95
宁波 (鄞县)3.75
重庆 (巴县) 3.50
保定 ( 清苑 ) 3.25
云南 府 (
昆明 县)3.20
兰州 ( 皋兰 )2.70
安庆 ( 怀宁 ) 2.60 (南城墙外侧建成区较多,略扩出城外,西门外也有建成区)(1260年建城,南宋以前 安庆 地区行政中心在今 潜山 市)
桂林 (临桂)2.35
贵阳 (贵筑) 2.25
襄阳 ( 襄阳 县) 2.24(未包括樊城)
河南 府(
洛阳 县) 2.20 (实际上建成区城墙外南侧略扩出城外)
大同 ( 大同 县) 2.10
上海 ( 松江 府管辖下普通县城)2.0( 松江 府治 华亭 县今 松江 区, 上海 元代建县,晚明和清代前期已达到府治规模,1843年后发展很快,19世纪末已是 中国 最 大城 市)
奉天(
承德 、 兴仁 )1.69(今
沈阳 ,清代以来 东北 最 大城 市。当时 沈阳 城墙外有圈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外关墙,建成区约4平方公里)
天津 ( 天津 县)1.6(当时 天津 建成区大大超出城墙空间,外国租界区面积是老城厢近10倍)
徽州 ( 歙县 ) 1.7(建成区主要在城西 徽州 府城,城东部 歙县 县城较空旷)
芜湖 (太平府普通县城)0.5(太平府治 当涂 县, 芜湖 在明晚期以后开始成为 安徽 手工业重镇,清朝雍正年间,城市人口1.7万,达到 无为 , 和县 , 寿县 (春秋到唐代以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市) 滁州 、 六安 等州城人口规模。1876年开埠以后发展很快,城外十里长街周边十分繁华,建成区大大扩出城外)
[size4]
[size4]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典籍中的记载
然后我把西周到清朝的历史地图拍照给你们看

西周,合肥城位置是蓝色点,当时是个不可考证具体名字的大型居民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上,上文提到的城市里都只有寿春(淮南寿县)。

秦代

西汉
两汉时期合肥为《史记 货殖列传》和《汉书 地理志》提到的全国16大城市之一。但因为离当时汉代十大城市之一的寿春(淮南寿县)近,而隶属于寿春为治所的九江郡。司马迁:“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东汉
https://baike.so.com/doc/5720612-5933341.html 司马迁写的《史记 货殖列传》全文。当时司马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只提到六个商业城市,成都、江陵(荆州)、寿春(淮南寿县)、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秦岭淮河以南其他城市不在大城市之列。这一页里提到的北方城市陶(定陶)、睢阳(
商丘)、宛(
南阳)也是汉代的一个商业都市。
河南境内当时有4个全国性的大城市,洛阳最大最繁荣,其次是宛(南阳),另外的两座是睢阳(商丘)和陈(淮阳)。七朝古都开封虽然战国时期是魏国国都,但因为前225年王贲水灌大梁,城市毁弃,直到隋朝才重新成为一个大城市。七大古都之一的
安阳自从商代定都以后,没有再成为都城,如果把
河北省临漳县的六朝古都邺城算作安阳前身,邺城的繁荣是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末期。

三国

西晋

西晋

东晋

南朝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北齐和南陈、北周

隋朝
以下是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 地理志》的人口数字

以合肥为治所的庐州庐江郡在611年有41632户(和现在的合肥管辖面积有差异),以潜山市为治所的舒州同安郡(相当于枞阳划出以前的安庆市)在611年有21766户。

589年隋朝灭南陈,隋文帝杨坚下令平毁六朝都城建康,将城内高级贵族富商迁到长安,普通百姓迁往润州、扬州、宣州三个州境内安置。设置蒋州丹阳郡,丹阳郡治所江宁县,唐代的南京城,丹阳郡范围包括南京、马鞍山的长江以南部分和芜湖市区、湾沚、繁昌。辖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总人口24125户。


这一页,最上是吴郡苏州,包括今天的苏州、上海和
嘉兴。苏州经过侯景之乱、隋灭南陈的战争,在隋朝跌出了大城市的序列,隋代苏州有人口18377户。直到唐高宗在位时期苏州的总人口才超过庐州。再看
浙江的情况,当时的越州会稽郡是浙江境内最大的城市,包括今天的绍兴、宁波、
舟山和杭州管辖的原萧山县范围,611年人口20271户。今天的浙江省会杭州隋朝611年人口15380户。庐州合肥的人口41632户在隋朝比丹阳郡蒋州南京、苏州、越州、杭州、舒州多。

唐朝
以下是北宋宋祁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 地理志》的人口数字

今天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武汉三镇当时
鄂州治所武昌(江夏县)发展水平高于汉阳和不存在的汉口。公元742年,鄂州总人口19190户,84563人。

广州在唐朝一样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初唐时期12463户,59114人。742年广州总人口42235户

广州的治所是两个附郭县,番禺和南海。县城都在广州城。

唐代庐州,治所是合肥县,庐州治所和合肥县治所都在合肥城。742年庐州总人口43323户,205396人。

隋朝消灭南陈后,将六朝建康平毁,改为农田,人口迁往南京周边的几个州,隋唐南京一直被打压,大部分时间只是县城建制,隶属于以丹徒县(镇江)为首县治所的润州。

请注意这里的润州上元县(后改白下县、江宁县)的介绍,这三个名字都是指南京,县城在南京市。隶属于以今天镇江为治所的润州。
结论:唐代庐州总人口43323户,205396人。人口数字高于唐代广州、武汉、安庆,南京当时是县城等级,行政等级低于合肥、广州、武汉、潜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李白、刘禹锡和杜牧对南京想起曾经六朝都城的繁荣,实地感受到唐代南京的落寞写出的诗句。

五代十国杨吴,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和南唐把庐州作为德胜节度使衙门所在地,德胜节度使管辖庐、舒、滁、和四州,兼庐州知州一职。

五代十国南唐

北宋1

北宋2
以下是清代徐松提取和整理宋朝范质主编的宋朝官方文献《宋会要》内容创作的《宋会要辑稿》中北宋各地商税数字,下面这些城市除了无为军都是当时的二十大城市之一。

这是鄂州,包括武汉武昌地区、
黄石、鄂州和咸宁的商税,北宋规定的鄂州全境商税任务指标15445贯,1077年鄂州治所武昌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14462贯112文。

这是江宁府,包括南京长江以南部分和句容的商税,北宋规定的江宁府全境商税任务指标20762贯贯,1077年江宁府治所南京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45059贯469文。江宁府之所以升为府原因是宋仁宗赵祯当皇子时曾挂名担任州府长官,宋朝对皇帝担任或挂名担任知州的州一律升为府。江宁府在宋代为管理南京和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和
江西上饶、
景德镇地区的江南东路道治,相当于今天的省会等级。

这是以合肥为治所的庐州的,网上的字简写后有错误,应该是庐州。北宋给庐州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50882贯,1077年庐州治所合肥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50315贯887文。庐州在北宋还只是淮南西路主管经济的淮西转运使的衙门所在地,在南宋时期的1128年正式成为淮南西路的道治,相当于今天的省会等级。
这里除了舒城县和九井镇,目前都归合肥市管辖

当时今天属于合肥市管辖庐江县和巢县宋太宗以后划归无为州,1077年巢县征收商税3009贯890文,庐江征收商税9971贯339文。因此提到北宋庐州商税和合肥商税会有所区别。另外寿州的下塘务现在也属于合肥。

西京洛阳。洛阳在北宋时期不仅是陪都西京,也是京西北路治所,相当于今天陪都加上省会级,洛阳管辖的范围比较大,北宋给西京河南府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60456贯,1077年西京洛阳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37943贯984文。

明州宁波的。明州宁波是当时浙江东路的第二大城,有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里的商税是收取国内商人的税,关税不包括在内。但进口商品在宁波卖给中国人收的税和中国人经过宁波的过境通行税也在商税征收范围内。北宋给明州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17664贯,1077年明州治所宁波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20220贯500文。

京兆府西安,西安当时是永兴军路的道治,相当于省会等级,同时也是北宋疆域内西北最大的城市(当时西夏国都兴庆府银川比西安人口多)。京兆府范围包括今天的西安、
渭南、
咸阳大部分地区,北宋给京兆府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56904贯,1077年京兆府治所西安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38445贯842文。

扬州在宋朝一直是淮南东路治所,宋朝初年的淮东淮西拆分以前是淮南路道治,范围包括除了仪征以外的扬州和安徽天长县。北宋扬州是南北贸易的枢纽,长江和大运河上的商船往来频繁,过境税收极多。北宋给扬州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78490贯,1077年扬州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41849贯403文。

这张图是越州和苏州的商税记录
越州绍兴宋代为两浙东路道治,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北宋给越州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27577贯,1077年越州治所绍兴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28916贯92文。
苏州在宋代隶属于两浙西路,虽然不如两浙西路道治杭州,但这座两浙东路的第二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超过当时大部分道治。北宋给苏州全境的商税任务指标55200贯,1077年苏州城的商税实际征收额51034贯929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