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和县探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中的“陋室”,登镇淮楼怀古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数十年前中学课本上的那篇《陋室铭》,让我们对于古代文人骚客的情操有了最初的想象。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是当年刘禹锡被贬和州刺史任上(824—826年)所作。《陋室铭》全文不到百字,却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行高洁、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他高雅不俗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整篇文章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以反问结尾,余韵悠长。
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陋室”在哪里,其实这“陋室”就在
安徽省和县县城的陋室公园之中,离霸都大
合肥也就一百多公里,高速一个多小时车程。《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大概6年前曾来过和县,那时陋室正在重新规划修缮中,没开放,也就无缘一见了,2024五月底来到这就顺便一观了。
如今陋室所在地已打造为“陋室-镇淮楼
旅游区了”,陋室公园入口进来就是刘禹锡塑像。


陋室的院子大门,这是1987年按原貌修缮的,简洁朴素。门楣上的“陋室”二字,由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
进院门右边是碑亭,石碑上刻有《陋室铭》全文。

从布局来看,陋室整体呈“品”字形状,共九间房。正对院门的三间房为正室。

正室居中立有刘禹锡的塑像,立柱分别挂着名家书写的“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书体文气飘逸。

正室两侧只有一桌、一椅、一床,墙上挂的是名人诗词。从如今的陈设复刻品来看,陋室确实简陋。


陋室两厢各有三间厢房,是“陋室廉吏一梦得”专题陈列展览,可以一览刘禹锡的生平以及在和州任职期间的政绩。



陋室后面小山上的“江山一览亭”,也是复建的,现在没啥维护,残破得很。

公园内的“半月池”。
如今的陋室公园,不止有陋室,还包括文庙、镇淮楼、四牌坊这些见证和州城历史的“活化石”。陋室公园大门右侧为文庙,也是复建的,布局同全国各地的文庙没啥区别。

镇淮楼同文庙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镇淮楼北面,门楣上镶嵌“橹门”楷书碑额。镇淮楼,又称鼓角楼、鼓楼、谯楼,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元末明初,朱元璋驻师和州期间与将领登镇淮楼饮酒赋诗,留下《登镇淮楼》一诗。明清期间,以及解放后都曾对镇淮楼复建修缮。

城墙砖缝中长了很多蕨类植物,古意盎然。砖上虽然有刻字,但感觉不像是古代的砖,可能是八十年代复建时仿造的。

镇淮楼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楼基内部夯土,外部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楼基下中央有拱门,楼基平台上建造两层楼阁,均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下层三间,四周为18柱回廊,上层飞楼,四壁为木板,皆雕梁画栋、通花窗格。“镇淮楼”隶书碑额镶嵌于朝南门楼之上,整体气势雄伟,古色古香,蔚为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