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数条古老街巷,
承载着记忆,
铭刻着历史,
当然
合肥也不例外。

南淝河是合肥的护城河也是母亲河,逍遥津公园段南淝河的北侧有这样一条街,为数百年前的合肥八景之一,但逐渐湮没在历史浪潮中。
2015年该条街政府启动改造,2016年重现市民眼前,被称为瑶海生态历史文化第一街,这就是淮浦街。(文后有具体地址)
记得2016年这条街刚打造完成时,我就过来看过,当时名字还不叫淮浦街,叫银屏街,那时波波刚准备骑行西藏,不知不觉已是8年过去了。但这条街,似乎早已被遗忘,鲜为人知。2024.7.2那天下午偶然想起这条街,便过来看看,却怎么也导航不到银屏街了,网上查了后才知道在2021年政府把这条街的名字改回了老名字——淮浦街。
淮浦街入口在南淝河支流板桥河畔,旧时被称为淮浦巷,为清庐阳八景“淮浦春融”所在地,东临明光路,西至淝滨路,街道全长760米。资料有云:板桥河古名皇陵庙南水,从长丰县吴山镇发源,在淮浦巷附近向南注入南淝河,由于两水相交之处呈一弧形,环绕着古庐州,因此称为“淮”,就像
南京的秦淮河一样。在这里还形成了一处淮浦渡,据说五代十国时期吴王杨行密经常乘船顺着板桥河来到淮浦渡,他的女儿百花公主也就在周边不远的地方留下了“百花井”、“小花园”、“花园街”等地名。
明清时期这里逐渐形成一座渡口集市,每逢赶集的日子,商贩们天还没亮就早早地赶到这里交易,官吏文人们一到开春,喜欢来到淮浦渡一带游赏聚会,寻常百姓也赶到淮浦巷附近赶集喝茶,好不热闹。因此,明朝诗人熊敬留下了形容“淮浦春融” 的佳句“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合肥县志《八景说》也有记载:“柳丝花片,春光动也;轻烟碧浪,春水生也;香车宝串,春人游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际也。
在旧时代,淮浦巷的名气自然很大,人气也很旺,很多合肥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印记。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由合肥入京应顺天乡试途中,作“帆景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抒发思乡之情。
淮浦街是老城区改造、历史文貌恢复、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分为三个篇章,从晚清时期的“淮浦春融“”到民国时期的“巷陌芳踪”,最后回到现代“新都花雨”。
淝滨路的入口,“淮浦春融”以李鸿章手书“庐州第一亭”的淮浦亭开篇。亭子为仿古四角亭,建在一平台上,周围石材栏杆,基础饰面为仿古青砖,嵌一黑色石刻“银屏街记”,内容:城市是记忆的载体,籍其悠久的地域历史,银屏街建设将散落在文字记载中晚清、民国时期合肥县的街巷生态、市井俚景,予以立体的还原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在流光溢彩的当今都市,捧献给市民一部感知社会进步、寻踪城市历史、阅读市井文化的长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