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门峡黄河大坝库区68年的马家河底古村,是否该被唤醒?“劉泳之墓誌銘”解读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2024年7月14日出行目的地十分清晰:走访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由河底古村移民野鹿村刘彦江孙子刘三虎或刘军虎,信息来源于河底古村刘氏族谱。通过寻访拜谒刘彦江之墓并实拍劉泳之墓誌銘,途中捕捉更多关于刘彦江鲜为人知的故事。冠了诸多头衔其实野鹿村早已是市区的一部分,上了公交片刻即到村口。

为什么走访野鹿村?刘彦江何人?这要从研读陕县志载郭树桪为刘彦江写的墓志铭说起。走访河底古村始于2024年3月9日,至今仍在持续探索中。因三门峡大坝黄河枢纽工程建设,1956年3月河底村整村开始移民,部分村民移民野鹿。其中包括刘彦江的后人。刘彦江是河底刘氏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之一。
欧阳珍编修《陕县志》记载:“刘英魁字子杰河底村人……道光乙巳科武进士钦点蓝领御前侍卫与汜水牛状元鳯山同供职宫禁在乾清门行走……曾孙彦江字泳之卒业河南第四师范学校历任本县县视学教育局长救济院长等职务因劳务致疾卒于城内寓所”。此段是上篇即第6篇“沉睡三门峡黄河大坝库区68年的马家河底古村,是否该被唤醒?探本溯源刘氏族谱记”中引用关于记载刘英魁的文字,段落末尾用46个字引入刘英魁曾孙刘彦江的生评。由于上篇内容侧重,对于刘彦江的记录我的文中仅有了草的三行。继第6篇之后查阅陕县志时,无意间读到关于刘彦江墓志铭的记载,在逐字敲打和反复研读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今,逝者已故95年,陕县教育史上是否该有刘彦江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欧阳珍编修《陕县志》记载:“劉泳之墓誌銘     郭樹桪
泳之諱彥江姓劉氏邑之名族曾祖英魁道光乙巳科武進士官至御前侍衞誥授昭武將軍大父(祖父)樂成候選千總父樹楷泳之生有至性攻苦求學寒暑弗懈先後卒業省立第九中學第四師範學校旋任會興鎮底柱學校教員陝縣縣視學教育局長等職所在有名先是陝縣教育困於經費幾致停頓民國十六年(1927年)革命軍抵陝泳之乃商请縣長徐惟烈改地方兵差附加捐爲教育特捐以作教育基金因增縣立師範學校平民學校及各區初級小學校八十處陝縣年來困於兵禍於匪戎馬倉皇人不聊生而教育不至中辍至今犹能放一線曙光泳之力也然泳之亦因以致疾辞职休養以爲從此可以優游田間承歡膝下十七年(1928年)夏朱縣長伯珍奉令籌辦救濟院耳泳之名請擔任院長泳之辭不獲命乃就之於時旱魃(bá)为虐哀鴻遍野加之西來難民日常數百千人泳之菩提心切送往劳來必使一一安而後已昕夕劳瘁飮食違時未嘗有惰容如是者數月而泳之病矣疾在腠理轉之血胍(guā)之腸胃間人見其形容憔悴力劝攝養而泳之若不自知然其疾已汤熨酒醪(láo)之所不及遂於十八年一月十七日(1929年1月17日)卒於陕縣寓次得年三十有九子二長合禧副室劉出次坊禧正室馬氏生也女一許字史嗚呼死事者多矣如泳之親老子幼豈當死哉然不當死而竟死邑中人士莫不傷悲乃開會追悼送襯回籍於本年二月六日卜葬河底東郊祖塋之次余與泳之为执交故悲其死而愿爲之銘銘曰事之可尙兮救苦清貧君獨慈悲兮不辭艰辛勇於义而勤於志兮劳瘁形神豈汲汲於好名兮抑其心之至仁鳴呼泳之兮今之古人”
此段用了不少时间逐字敲打,原则上是先读再求证,搞懂一个字打一个字,断明白一句话打一句话,搞不懂其意不动手。在看似复制粘贴式的上下班、昼与夜轮回中,终得敲打完毕,尝试着解读其意。

1. “……卒業省立第九中學第四師範學校……”。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陕州中学堂,到今年,学校已经有111年历史了。在这111年中,她经历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萌生成长,经历了八年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经历了**新中国时期的复苏发展,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WHDGM”后“凤凰涅槃”似的新生。
在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的时局之下,清末进士、陕县邑绅张坤建议将陕州旧式学校召南书院(建于康熙六十年,地址在陕州古城恩翰三锡牌坊北侧今三门峡市陕州公园甘棠苑内)改为陕州中学堂,时任陕州知州命张坤操办其事。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陕州中学堂成立。

陕县志载:“张坤字子厚会兴镇人年十三入君庠旋食廪饩(xì)父少柳(磁钟贾邦佐学生,也是其女婿。母杨氏。)忧其勤苦恒戒以节学坤于定省时作安闲状以慰亲退辄刻苦自励焚膏继日学殖益进知州吴公初聘入幕及权篆光州复聘主书院讲席……”张坤一生重视教育,创办陕州学堂,民国任河南高等校学堂督办,上海公学总务代理校长,民国zf众议院议员,民国二年为家乡教育,从北京高校引进高薪聘请教师,为陕州培养了众中杰出的国之栋梁。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陕州中学堂迁至陕州城内俗称“贡院”(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公园三门峡博物馆院内)。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陕州废州置县,陕州中学堂也于1913年改称河南省立陕县中学校。
1916年经当时的河南省教育厅收管统编,更名为河南省立第九中学校。

1935年学校又复名为河南省立陕县中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华北沦陷,山西省平陆县亦陷入日寇铁蹄下。与平陆县隔河相望的陕县县城成为日寇空袭和炮击的目标,学校于1938年春迁至河南省登封县会善寺,开始了8年的流亡历程。随着战事日趋紧张,日寇铁蹄踏入了河南,并不断西进,学校从1940年开始先后向西迁至伊川县大辛店村(今伊川县平等乡平等)、洛宁县河底村,又向南迁至邓县彭桥乡(今邓州市彭桥镇),1945年3月,学校又西迁至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迁徙过程中,师生攀援于崇山峻岭之中,穿行于密林草丛之间,尽管辗转流徙、备尝艰辛,但师生共同努力,办学不辍,始终坚持艰苦的教授与学习。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是年底,学校迁回陕县城内原址(贡院)复课。
不久,解放战争开始,学校接国民党省zf通知,于1947年迁至河南省荥阳县(今河南省荥阳市)。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并沿陇海铁路向西挺进。当时荥阳县人民zf不便接管陕县中学校,经请示省人民zf研究决定,学校由陕县人民zf接管,并迁返陕县。因当时陕县一带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拉锯战状态,陕县县城此时尚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之下,代表人民政权的中共陕县县委和县zf与中共陕州地委和陕州专员公署都驻扎在陕县观音堂一带。1949年3月学校迁至观音堂镇张村的下寺村原私立崤陵中学旧址复校。中共陕县县委、陕县县zf研究决定学校更名为陕州中学,并广招老师。经学校广为动员,共招高中和初中学生以及**培训班学员100余人。开学后第一课是组织学生辩论,辩论的问题是“国民党是否还能打过来”,经过辩论得出的结论是国民党要彻底垮台。
1949年5月,陕县县城解放,6月底学校暂迁至陕县赵家湾原私立豫陕中学旧址上课。学校迁回陕县后,师生组成工作队,分别作知识分子、群众、宣传等工作。6月解放灵宝时,师生又组成工作队作zz攻势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乡政权、宣传革命、组织农会、维护社会治安、清匪反霸、收缴枪支、登记训练改造伪匪人员等。
1949年8月,学校迁回陕县城内原址(贡院),隶属陕州专员公署领导,由陕县代管。9月,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陕州中学。从此,学校迎着**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起死回生、长足发展。
1952年4月,陕州专员公署与洛阳专员公署合并,定名为洛阳专员公署,学校更名为陕县中学,隶属洛阳专员公署领导,陕县代管。
1953年暑期,学校接上级指示,更名为陕县高级中学,到1955年学校便成了一所单纯的高级中学。
这一时期,洛阳行政公署所辖区域只有洛阳、偃师、陕县三所高级中学,陕县高级中学招生范围为陕县、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渑池县、新安县、洛宁县、栾川县以及山西省平陆县等9个县。
1959年11月,国务院决定撤销陕县建制,设立地级三门峡市,陕县高级中学遂更名为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隶属于三门峡市,并筹划搬迁至三门峡市黄河路西段(今三门峡市黄河路与大岭路交叉口东南角),当年冬季即完成搬迁。
1959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三门峡,经恳求,郭沫若回京后题写了“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名寄来(郭沫若为学校、学校党组织、学校工会共题写3帧。原物不幸于“**”期间遗轶)。
1961年10月,三门峡市改为县级市,陕县恢复建制,均隶属洛阳专员公署领导,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仍隶属于三门峡市。
因学校面积狭小,亟需扩展。1962年时任校长王万又多次赴省晋京,经教育部协调,河南省领导批准,河南省教育厅具体办理,将今第十一工程局技校西边的地方和建筑拨付给三门峡一高(此地原为清华大学水利系办学地方),当年学校即迁入新址并扩建,新址成为学校教学、宿舍、操场区,黄河路西段原址改为学生食堂。到1966年时,学校有学生300多人,四层教学楼一栋,建成一层的一栋楼作为图书室、实验室等,四层宿舍楼2栋,水房等附属建筑一幢,东西大操场各1个,还有各种活动器材。食堂在黄河路与大岭路交叉口东南角临街处。
1966年6月,“特殊年代WHDGM”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8月开始,全校学生分批上山下乡。1969年1月,学校教职员工被迁返原籍,或到农村参加劳动。不久,学校教学区4栋楼及附属建筑和设施及东西2个操场被卖给河南第二印染厂,黄河路西段原址留三门峡市,图书交市图书馆,教学仪器交三门峡市第一中学和部分工厂,办公和生活用具给了三门峡市宾馆和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57部队。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暂时结束了她64年的生涯,在默默无声中时刻准备着“涅槃”。1979年,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zf决定恢复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1980年开始选址,1981年开始招生。1982年8月29日开始在建设路新址上课。学校凤凰涅槃似地恢复了她的新生。从1979年至今,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怒放了三十七年,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绝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8-27 18:06 编辑


非常荣幸我曾经有三门峡市一高学习的经历,我的女儿毕业于该校,借用老师的一句话“李笑阳就是一匹黑马”,呵呵。往前溯源,也算和河南省立第九中学校有着丝丝缕缕的缘吧。衷心祝愿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更加茁壮地成长。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晴雨表,而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老师的学校,是知识和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近代中国,新式的师范类教育是中学传承、西学传播的重要渠道,河南的4所百年师范类高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丘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今天重点聊的是刘彦江“卒業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洛阳师范学院其前身为1916年成立的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规格相对较高,归属河南省直辖,学校校址最初在周公庙一带。其后校名更改为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洛阳师范学校等;受战乱影响,校址也几经流转,周公庙、迎恩寺、南营旧址,三门峡卢氏县、开封、甚至流亡江苏等地。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沿革。
1916年8月,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成立,学校创建伊始以周公庙为校址。  
1917年,河南省立河洛道师范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7年7月,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洛阳第八中学合并组建河南省立中山学校,学校由周公庙迁入东关双龙巷旧迎恩寺内。   
1928年,学校又恢复原名,自迎恩寺迁入洛阳城内西南隅南营旧址办学。
1933年,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
1938年8月,学校迁到豫西山区卢氏县涧北村,以该村莫家祠堂及关帝庙为校舍。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洛阳。不久全面内战爆发,学校先迁开封。
1948年,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流亡江苏。
1950年2月,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复校并更名为洛阳师范学校,在洛阳老城区东华街1号恢复重建,后迁往洛阳治安南街8号。   
1958年,洛阳行署在洛阳师范学校基础上挂牌成立洛阳师范学校,定名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4月,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搬回洛阳。校址选在安乐窝原洛阳地区教育行政干校的旧址。  
1962年,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洛阳师范学校合并,恢复“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校名。      
1978年12月,洛阳师范学校升格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1988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表彰为首批全国优秀师专。  
1992年4月,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3月,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洛阳师范学院。
2002年7月,洛阳师范学院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学校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2013年9月21日,位于伊滨区的洛阳师范学院(下称洛阳师院)新校区正式启用。
2015年,学校获批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6年1月,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照片为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7冬—1927.07),校址在洛阳西关外周公庙。刘彦江(刘彦江1890—1929.1.17)卒业于这个时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