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学校又复名为河南省立陕县中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华北沦陷,山西省平陆县亦陷入日寇铁蹄下。与平陆县隔河相望的陕县县城成为日寇空袭和炮击的目标,学校于1938年春迁至河南省登封县会善寺,开始了8年的流亡历程。随着战事日趋紧张,日寇铁蹄踏入了河南,并不断西进,学校从1940年开始先后向西迁至伊川县大辛店村(今伊川县平等乡平等)、洛宁县河底村,又向南迁至邓县彭桥乡(今邓州市彭桥镇),1945年3月,学校又西迁至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迁徙过程中,师生攀援于崇山峻岭之中,穿行于密林草丛之间,尽管辗转流徙、备尝艰辛,但师生共同努力,办学不辍,始终坚持艰苦的教授与学习。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是年底,学校迁回陕县城内原址(贡院)复课。
不久,解放战争开始,学校接国民党省zf通知,于1947年迁至河南省荥阳县(今河南省荥阳市)。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并沿陇海铁路向西挺进。当时荥阳县人民zf不便接管陕县中学校,经请示省人民zf研究决定,学校由陕县人民zf接管,并迁返陕县。因当时陕县一带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拉锯战状态,陕县县城此时尚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之下,代表人民政权的中共陕县县委和县zf与中共陕州地委和陕州专员公署都驻扎在陕县观音堂一带。1949年3月学校迁至观音堂镇张村的下寺村原私立崤陵中学旧址复校。中共陕县县委、陕县县zf研究决定学校更名为陕州中学,并广招老师。经学校广为动员,共招高中和初中学生以及**培训班学员100余人。开学后第一课是组织学生辩论,辩论的问题是“国民党是否还能打过来”,经过辩论得出的结论是国民党要彻底垮台。
1949年5月,陕县县城解放,6月底学校暂迁至陕县赵家湾原私立豫陕中学旧址上课。学校迁回陕县后,师生组成工作队,分别作知识分子、群众、宣传等工作。6月解放灵宝时,师生又组成工作队作zz攻势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乡政权、宣传革命、组织农会、维护社会治安、清匪反霸、收缴枪支、登记训练改造伪匪人员等。
1949年8月,学校迁回陕县城内原址(贡院),隶属陕州专员公署领导,由陕县代管。9月,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陕州中学。从此,学校迎着**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起死回生、长足发展。
1952年4月,陕州专员公署与洛阳专员公署合并,定名为洛阳专员公署,学校更名为陕县中学,隶属洛阳专员公署领导,陕县代管。
1953年暑期,学校接上级指示,更名为陕县高级中学,到1955年学校便成了一所单纯的高级中学。
这一时期,洛阳行政公署所辖区域只有洛阳、偃师、陕县三所高级中学,陕县高级中学招生范围为陕县、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渑池县、新安县、洛宁县、栾川县以及山西省平陆县等9个县。
1959年11月,国务院决定撤销陕县建制,设立地级三门峡市,陕县高级中学遂更名为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隶属于三门峡市,并筹划搬迁至三门峡市黄河路西段(今三门峡市黄河路与大岭路交叉口东南角),当年冬季即完成搬迁。
1959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三门峡,经恳求,郭沫若回京后题写了“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名寄来(郭沫若为学校、学校党组织、学校工会共题写3帧。原物不幸于“**”期间遗轶)。
1961年10月,三门峡市改为县级市,陕县恢复建制,均隶属洛阳专员公署领导,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仍隶属于三门峡市。
因学校面积狭小,亟需扩展。1962年时任校长王万又多次赴省晋京,经教育部协调,河南省领导批准,河南省教育厅具体办理,将今第十一工程局技校西边的地方和建筑拨付给三门峡一高(此地原为清华大学水利系办学地方),当年学校即迁入新址并扩建,新址成为学校教学、宿舍、操场区,黄河路西段原址改为学生食堂。到1966年时,学校有学生300多人,四层教学楼一栋,建成一层的一栋楼作为图书室、实验室等,四层宿舍楼2栋,水房等附属建筑一幢,东西大操场各1个,还有各种活动器材。食堂在黄河路与大岭路交叉口东南角临街处。
1966年6月,“特殊年代WHDGM”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8月开始,全校学生分批上山下乡。1969年1月,学校教职员工被迁返原籍,或到农村参加劳动。不久,学校教学区4栋楼及附属建筑和设施及东西2个操场被卖给河南第二印染厂,黄河路西段原址留三门峡市,图书交市图书馆,教学仪器交三门峡市第一中学和部分工厂,办公和生活用具给了三门峡市宾馆和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57部队。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暂时结束了她64年的生涯,在默默无声中时刻准备着“涅槃”。1979年,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zf决定恢复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1980年开始选址,1981年开始招生。1982年8月29日开始在建设路新址上课。学校凤凰涅槃似地恢复了她的新生。从1979年至今,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怒放了三十七年,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绝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