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喜欢看这类追求真实的内容,请绕行即可。我作为当事人,只是在追求事实,并不断寻找证据反击利用写作制造虚假事件的有关人员。毕竟这种书籍留存于世,就是在混淆视听,并被后人认为是真实事件反复引用。
这次另开一帖的原因是我在第二次说明及回复后,与作者发生了一些争执或者叫辩论,包括我又找到一些证据,在作为跟帖发出后,70000以上的点击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为了让读者看到新的证据认清作者到底是在什么心态下作伪,将新证据开新帖以正视听。我只追求真实,就像作者在2021年采访时我首先问的话:你是否了解当时一穷二白的登山环境,我从无到有开创民间登山市场,我不怕别人写我的糗事,只要求是真实的。所以当时我毫无保留地讲述了早年哪怕出于私心做的一些事,但绝不认可虚假的内容编排自己。继第二次说明用逐页对应方式外,这一次全是提供的图片证据,如果作者还是硬凹,也许后面还会有更多的证据,事实只会越辩越明。作者在书中曾谈到我三次离职,以及04年成都刃脊的攀岩馆被迫关门,我也直接导致对方冠军之夜健身馆关门,知道我吃软不吃硬,我已经退休的人,有的是时间来寻找证据。
请注意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我第一次说明后作者认为我在国外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回复不承认有违反原书的承诺而出现虚构的事件,我才在第二次说明及回复中逐页指出问题所在。而后作者开始指责我自大仍不承认自己书中的虚假事实,这是撕破脸了我才开始找有关图片来证明,仍是以事实为依据,至于以后会不会以法律为准绳,文责也是责任,不是所谓作家就可以虚构事实来诋毁他人的。
第二次说明及回复后,有朋友与我联系,说第一次读那本书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按我写的内容逐页又仔细看了一遍,才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与明显的恶意,全书打着共情逝者而非生者、满篇善意绝无恶意的幌子,虽然声明绝对真实绝无虚构,却满是虚构的故事。因为了解当时的一些事,所以帮我找到了更多的证据,毕竟我在国外,有些事没有直接证据只是网上反驳都没有底气,比如我之前文中有对作者谈过的证据,作者相信王云龙2017年在山野杂志的文章而不去查证我谈过的06年山野杂志曾经刊出的考核论文等等,这次找到了2006年9月刊的高山向导专题。
作者说相信王云龙的中登协培训部官员身份,包括山野杂志是中登协附属刊物的权威性,那么下面谈到的也是山野杂志的期刊,马欣祥的文章则更具权威性,毕竟王云龙刚招聘入职开始中登协的基层工作时马欣祥已经担任培训部部长多时了,相信谁不言而喻。在作者2021年采访时我还谈过当时山野杂志随队进山是叫XX奇的编辑具体名字当时忘了,作者就是不愿意相信我所述的实情。而书籍出版后,因为我知道的实情被恶意篡改,所以在与作者的沟通中面对作者提供的王云龙的文章说王只是个笑话,而我当时缺的就是马欣祥的这一篇文件来打作者的脸。
山野杂志这个专题共有三篇文章,分别是: 马欣祥所写的高山向导:风雪人生路。用五页篇幅介绍了高山向导在国内的设立、等级与考核标准等。 马一桦应考核要求所写的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山向导?文章名称可能不是这个,编辑按需要改成了这个文章名,当时论文要求是1500字,在杂志中刊出是两页的篇幅。(自己的原文在2013年左右整理硬盘时误删了,而且这种杂志刊出的也比只是文档更有说服力。) 以及山野杂志编辑刘小奇所写的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技能培训报道。共四页的篇幅。
本想文章太长大家不愿看,只放首尾两页裁掉图片的部分,想想里面包括中登协设立高山向导初衷、等级和标准等内容,还是全放出来供大家参考。 请注意P44正中位置所写:2006年8月1日至8月10日,中国首批初级高山向导的考核在新疆博格达峰举行。 P45上面表格是考核要求,下面正文里都有被考核者按要求把参加登山技能培训的学员带到大本营等教练职能的内容。 还有马欣祥文章里关于高山向导攀岩能力的描述,比较一下在比山更高一书中作者在关于马一桦领攀几百米5.6时藐视的态度。
王云龙的这篇文章,我分析是07年刘喜男出事后,马欣祥没有给我发高山向导证,电话中说过了风头再说,而后来我出国了,王云龙、孙斌当然要按马欣祥定的调子走,这些都还有可理解的缘由,毕竟这种事并不少见。 2023年有朋友因带队需要足够数量的有效证书,用我的身份证按丢失补办了高山向导证书,第一次说明后找那位朋友要到了证书的照片,跟帖中我也发了证书各页照片,但仍然无法证明06年才是真正的考核或者作者只是主观上不予承认,认为我在国外拿不出证据。
而自称严谨的作者还是否定采访中的信息,不去查证,仍像苍蝇嗅到臭味一样对王云龙的文章奉若圭臬。甚至在我已经帖出高山向导证书各页照片的情况下仍然不承认错误,并一直回复我是03年我没有通过,06年是去参加与李红学同一期初级培训。03、04、06年是三期互不关联的培训,我所说的考核只是06年高山技能培训获得了通过。而王云龙的文章里确实都没有提到06年的考核,但仍然把首批高山向导培训分成了03、04年两次,但只是实习高山向导,那个证书是奖状式而不是书册式的。 再看马欣祥文章第一页就写了06年8月首批正式高山向导的考核,没有提之前的两次,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谁?实际上在第一次说明中我只能用回忆描述了当时的大量事实,只是拿不出以上类似马欣祥文章这样的证据,而比山更高的作者在回复中说我用大量回忆表达狭隘自大的历史观。当时我要有如此证据还用写那么多的细节回忆么? 我有理由认为作者是有选择地引用王云龙的文章,而马欣祥关于设立高山向导及等级、标准等却被无视,是因为他在全书结构上设计的就是要贬低马一桦,不能在书中认可马一桦的能力,正文无法否定的情节也通过注释来给予压制。毕竟全书写作前他要查阅大量山野杂志作为素材,马欣祥的那篇文章不可能不标记为重点,只是书中情节连通的需要包括压制马一桦的需要,反正已经过去十八年了,又有谁会去查证呢。谁知已经移居加拿大的马一桦会较真,真去查阅并披露出来。书中第一部用严冬冬的话也说过,设立高山向导制度会影响中国自由攀登的发展,那么这个制度比山更高的作者真的完全不了解前因后果等源头吗?
这两页是去新疆前马一桦按要求所写的论文,当时普通考核不可能要求写这种论文,一般登山协作是山里山民居多,更不可能要求写这种论文。看杂志的图片参与考核的第四位杨为民也进山了,但我不记得在山上时有他参与考核。我的论文里是因为有大量案例而被选出刊在这期关于高山向导的专题里。另几位论文里基本没有像样的案例,而且这篇论文没有主考马欣祥的允许,怎么可能刊出在中登协所属期刊上。以上这些在2021年的采访中我都向作者详述过也是没有查证。
P52右上角的人数有误,2000年玉珠峰登山节我担任教练时参加人数已经达到50人,2006年参加人数不可能才二十人,而且从进山开始人员就不止一百,有可能笔误,是分包各队有二十名学员,当时不止四个队,包括我们去考核的人员在内,教练助教都不止二十人。 这次的登山技能培训就是比山更高的作者书中所写我与李红学同一期培训是同学的来源。6年前已经担任过中登协的教练,6年后又来参加中登协的初级入门登山技能培训,作者一边写我96年(实际99年)就攀登了慕士塔格,还有之前四届攀冰比赛年纪最大还能有前几名的成绩,一边又写03年参加高山向导培训学会了踢冰打镐的入门技能。这是我精神分裂还是作者精神分裂了?
马欣祥的文章已经证明了高山向导考核与这次技能培训只有教练与学员的关系,刘小奇报道的另两页就不上传了。
专题最后P56这一页有救援的内容即这张图片,当时我们正在山对面考核穿着高山靴攀岩,博格达冰川上李兰等教练带着学员练冰川行走,过冰裂缝时李兰自己小腿骨折,我赶过来用8mm登山绳做的担架,因为用背包做担架小腿骨折处得不到较好的固定只得采用更复杂的方式。我这里提到李兰的受伤,是因为2021年作者在采访中我就谈过这个事件,以便作者去查证但其选择了无视。
以下两页是比山更高的作者原书拍的图片
此页表面看并没有诋毁的态度,但内容虚假得满是蔑视,这种态度几乎充满了与马一桦有关的全部内容。在高山向导的培训班里,才学到前齿踢冰、打镐等入门技能?这一年是2003年底,那么前四届攀冰锦标赛包括01年哈尔滨的国际赛事代表中国二队的马一桦都是用砍冰台阶的方式参与完成的?这是蔑视马一桦还是整个中登协的工作?这是完全不懂登山还是有意为之,据说作者也参与攀岩、攀冰以及阿尔卑斯登山。
孙斌的话实际打脸作者前一页中在高山向导培训“才学到踢冰、打镐等入门技术”的言论,“技术与经验再丰富”,这句话和入门踢冰打镐也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感觉作者想全盘否定的是苏式技术攀登,不同时代说不同时代的事,没有早年向苏的学习,也就没有60年那次攀登珠峰(作者可以让现在任何牛人不用现代服装、装备去60年代阿尔卑斯方式试试),我与朱、王两位的关系算是与苏式擦了点边。时代是进步的,那些老教练也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守着60年代的技术不放,尤其是八十年代开放山峰后,他们也是尽可能接受新技术。以作者这样的历史观才是固步自封,完全不承认这些变化和老一辈的努力,只认为他眼中被别人洗脑后的阿尔卑斯才是先进性,所有技术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阿尔卑斯登山技术也不例外。
高山向导证书问题,十五年后才恢复第二期高山向导培训班。既然我03年没有获得,作者引用的王云龙的文章通过名单里又根本没有马一桦的名字,那06年山野杂志高山向导专题里我又是怎么通过考核的呢?我在采访中谈到的所有细节只因2017年山野杂志那篇作者是王云龙所谓官员身份就不必查证了吗?那句所谓的点评是刃脊公司关门后2013年就加在了简历中,因为07年出国前马欣祥因刘喜男的事故扣下了证书,公司关门了我也不打算再从事这一行看某些人的脸色,所以2013年向中登协申请贡嘎山许可被刁难就更是放弃了。
比山更高的作者在其书中P654 第185注释里写到了刃脊06年攀登的六座未登峰登山报告散见山野杂志4月6月11月和2007年1月刊,还说自己为了写书收集的山野杂志比山野杂志编辑部保存的期刊都要全。他查了那么多难道没有查到同一年的第9期杂志,全书多次提到高山向导的事,马欣祥的这篇文章是当年为了规范商业登山、确定高山向导标准和为什么要设立高山向导分级的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篇文章。而作者给我提供的证据则是引用2017年王云龙的文章,只是一篇招收第二批高山向导时顺带回顾第一批高山向导培训的广告文,根本谈不上实质内容。并且9月刊高山向导专题在与我的采访中和后来第一次关于那本书的说明都多次被提到的一期,但当时我忘了具体是哪一期需要自称严谨的作者查证,他是无意还是有意无视,从其书中对马一桦的诋毁的内容来看,显然不符合全书的结构设计而被有意无视了。
这三篇专题文章不仅澄清、区别了比山更高作者所写的李红学与我参加的(并不是)同一期高山技能培训班,也实际打脸了作者在虚构抬高李红学能力达到反踩马一桦目的的行为,更是为第一批高山向导培训唯一的一次最终考核做了时间上的定义。
这就是自称严谨的作者所表现的绝不虚构,在对我第一次说明那篇文章的回复中,指责我自大、狭隘、善忘等等,除了自称全书是共情逝者而非生者、全书满是善意毫无恶意外,还大量挑拨我与书中其它人物的矛盾,而我在说明中只是认为那些人物与书中写我的部分存在严重双标,更是在给自己书写李红学时所做的不实描写张目。我因为身在国外,第一次只看了前两部感觉错误太多,急就章写出来的第一次说明,因为手头没有证据所以回忆了很多以前与事实相关的场景,在作者回复指责后,我又写了一遍按书页排序的纠错文章,并开始查找自己能够找到的证据,包括第二次说明之前,与作者交流了几次证据,互不认可,于是我公布了一些证据并继续寻找,毕竟当年的事件我是亲历者,说出来对方不认可,我可以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
我曾认为自己与作者之前并不认识,想不通对方在书中表面赞扬暗中诋毁的主观来源,表面赞扬是因为十五年前的事他全盘否定了解当年事件的读者必然会有反弹,暗中诋毁多数藏在了注释中,正文也存在比如前面我写过的关于李红学的部分。还有一个质疑,既然不采信对我的采访,当初为什么还要采访,只是想在采访中找可攻击的信源吗?比如炮制出来的张扬与我描述并无关联的书中没有提到我?说是我说的川登协高级领导只有500元工资?等等。
作者在采访前已经采访过曾山,在采访中问我攀登大黄峰为什么在帐篷里都不和曾山说话,我说当时可能累了要睡觉第二天还要攀登。结果在书中写成了我俩矛盾已经晚期。并引出刃脊的人一个个离职了,给人刃脊公司06年就已经分崩离析的即视感。而书中又说那一年刃脊公司财收正常化,我开始有了笑容等等,作者是怎么把这种精神分裂的内容编排到一起的,是什么动力让一个自我标榜严谨的所谓作家像苍蝇一样寻找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人十五年前的所谓失败故事,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我为什么后来跟帖对作者开始使用苍蝇之类的语句,因为在一些事件上我已经提供了80%、90%的证据来源,对方仍然硬凹,比如高山向导证书我就是03年没有拿到(06年才考核当然所有人都拿不到),06年我不是去考核而是与李红学一样是参加登山技能培训班通过的是登山入门技能考核(同一时期我确实和李红学都在博格达),等等,而书中很多小动作都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作者在采访中得知李红学在登山活动中因为确保不力差点让马一桦掉下来,被作者终于找到了理由在书中写李红学作为大学毕业生在刃脊半年期间只参加了一次未登峰就因攀登中确保不力被心胸狭隘的马一桦开除了,完全不查证开除是几个月后其它的原因,以及李红学半年内一共参加了多达七次活动。就像本文最开始写的那位朋友对应我的第二次说明中写的页面再看此书,才发现作者主观上本就充满恶意。
有几张与高山向导证书有关的证据图片,编辑时加不进来,放到了第4楼。
本次获得新的证据有感而发,其它证据在第一次说明、第二次说明及回复等正文及跟帖中还有很多,如有需要请前往查看,前后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因为考虑有些跟帖没有看过主帖的话担心不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