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北滦平县巴克什营的那道汉长城,其实是明代外边与内边的联络线?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巴克什营外侧不远,散布着若干座烽火台及一道基本呈南北走向的古长城,继续向北,有更多的烽火台,呈发散状往多个不同方向延伸,南侧收拢于巴克什营烽火台。那道长城被认定为汉长城,但其走势甚是奇怪,周围没有连续的汉长城的防线,汉长城的主线远在草原上,基本呈东西走向,向走延伸至辽东半岛或朝鲜半岛。这段孤零零的“汉长城”修在此处,是何用意??


这道长城,真的是汉长城吗?

《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洪武初即古會州大寧地設北平行都司興營諸屯衛封建寧藩與遼東宣府東西聯絡為外邊已而魏國公經畧自古北口至山海關增修關隘為内邊以故薊州西接居庸北折而東南抵海上盡漁陽盧龍皆其管内船泛登萊陸走趙魏襟帶原澤馮翊京師號稱雄鎮迨文皇靖難烏梁海内附乃徙北平行都司于保定為大寧都司而散布興營諸衛於京府大寧之地盡畀烏梁海通貢互市諾音大寧福餘三衛是也自是紅螺白雲之北遼東宣府聲援隔絶而喜峯三屯密雲白羊以漸收縮失計甚矣”。

就是说,洪武年间,宣府与辽东之间,设立了诸多屯卫,分封宁王,联结宣府辽东。魏国公徐达在蓟镇设置关口,作为内边。朱棣经靖难战争取得政权,蒙古乌梁海部归附,于是将北平都司内迁至保定,大宁诸卫内迁分散于京城附近,原大宁之地都给了朵颜(诺音)、兀良哈(乌梁海)、福余三卫三个蒙古部门。

观察这些烽火台的走势,正是西连宣府,东至大宁(内蒙宁城县)。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这道烽火台的连线,并不单纯是汉长城,很可能是明初宣府辽东之间的传递信号的联络线;那道南北线的长城,并非汉长城,而是宣府-辽东之间的外边与古北口一带的蓟镇内边的联结线。有曾经考察过这段墙体的朋友提供的图片表明,这道“汉长城”与明初的平头薄墙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那明初期的古北口关的防御纵深,就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么浅薄,我们现在谈论古北口关的时候,都是站在密云的视角上所做的窥视。实际上,至少我们应当把眼光放到古北口以外的潮河沿岸的那道墩台沿线上去。因为现代北京河北行政区域的划分,把明初期古北口的防线无意中割裂了,我们对古北口的认识“短视”了。

2025-1-5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